Photo via Unsplash

【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

我們身邊總是不乏有些「工作狂」,他們將時間奉獻於工作,面對愛情,總是以「工作忙,沒時間談戀愛」解釋自己的感情狀態,工作狂們積極、能力強的形象,總讓人以為他們習慣獨立,但其實他們的內心世界卻是空虛的、渴望陪伴的。

(責任編輯:張筑雅)

文/心理諮詢師 劉改

「我明明很優秀,為什麼戀愛總是不成功?」——在當今社會,這是相當一大部分年輕人的困擾,我身邊也不乏這樣的朋友,以及擁有這樣困擾的來訪者。

當然,在心理層面,戀愛不成功是有很多原因的。

我關注到有這麼一類人,他們在工作上付出了非常多的精力,也有著不錯的成就,或許我們也可以把這類人稱為「工作狂」,但他們在情感道路上卻一直不是很順利,20歲出頭時還好,但到了快30歲,「婚戀問題」就成為了他們的一大煩惱⋯⋯

我一直覺得「工作狂」們的內心世界和性格形成是非常值得關注的,在他們「工作忙,沒時間談戀愛」的「藉口」背後,是對情感問題的無助與迷茫,他們真的不知道問題出在哪裡了,自己應該怎麼去應對⋯⋯

我的朋友Lynn就是這樣一位事業型女性,我接下來就通過她的故事來解讀一下「工作狂」們的情感困擾和性格成因。

Lynn是一位非常優秀、能幹的30歲職場女性,不論學習,還是工作,她都有著不錯的成績和口碑,很被老師、同事和領導們認可。但是Lynn的親密關係一直不是很順利,陸續交過幾個男朋友,但都兩、三個月就分手了。快30歲時,與一個條件還不錯的相親對象進行了交往,並有意願結婚。

相處一年多後,男友覺得Lynn太關注工作和過於自我,自己很被忽略,跟Lynn溝通幾次後,絲毫感受不到她的改變,長痛不如短痛,就向Lynn提出了分手。Lynn開始還是進行了挽留,但沒有成功,她對男友非常憤怒,認為男友是因為事業發展不如自己,所以就提出了分手⋯⋯她還認為男友不想面對自身問題,逃避責任,就把責任都推到了她身上。

分手後,Lynn拒絕知道男友的任何消息,認為這個人不值得再讓自己關注。她在工作中更加拼命,業績不斷創新高,同事們除了覺得她對工作更加有熱情和激進外,並沒有覺察到Lynn正在經歷「失戀」。Lynn幾乎用工作填滿了自己的全部時間,停下工作後就是對男友的憤怒,以及無盡的空虛⋯⋯

在整整半年的時間裡,Lynn每天只睡3、4個小時,工作、生活非常忙碌,她必須讓自己「做些什麼」,節假日去參加各種聚會,並且表現得非常活躍,見朋友時總是喋喋不休,抑或是瘋狂購物、運動⋯⋯Lynn也會在朋友圈里分享自己的各種狀態,大家都認為她的生活十分豐富多彩,是個非常「積極正能量」的人⋯⋯

最終,Lynn還是尋求了心理諮詢的幫助,因為失眠,以及由此產生的焦慮,已經開始讓她感到「撐」不住了,她需要一些心理干預,並好好梳理一下自己,看一下自己究竟怎麼了。

「工作」是內心空虛的填充劑

我們先來看一看男友向Lynn提出分手一個的原因——她太關注工作。

我想這確實是導致很多情侶分手的原因,尤其一方是「工作狂」,也許你會認為這一個「藉口」,一定另有隱情⋯⋯但其實這裡呈現了工作狂們面對情感問題的無力,他們不得不將自己緊緊包裹在了工作中。

對於工作,Lynn說,她確實非常重視工作,渴望得到成就,沒有工作的日子,她就感到空虛⋯⋯連和朋友出去度假,她也要時刻關注著郵件和工作群組⋯⋯長時間不工作,這是她無法想像的事情。

雖然說得很輕描淡寫,但這裡有一個很核心的感受——空虛感

空虛感通常不會像抑鬱、焦慮等症狀會那麼引起你的重視,你可能會因為抑鬱、焦慮去醫院和尋求心理諮詢的幫助,但因為空虛感不會干擾到你的日常生活與工作,似乎做點什麼就可以擺脫空虛的困擾。

Lynn會讓自己持續地處於工作狀態中,還有很多人在極度空虛時會無節制地購物、不停地吃東西和運動,更嚴重的狀態是過度自慰、賭博成癮、酒精成癮等等。

Lynn說,她似乎感覺找男朋友也不是因為喜歡一個人,而是希望有一個人陪在自己身邊,填補自己的空虛

我的來訪者也告訴我,他們持續工作和是否熱愛工作本身並不相關,就是不能讓自己處於一種空虛、無意義的生活狀態裡,時間久了就會感到不安和惶恐

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地都體驗過空虛感,如果給自己一些空間與空虛感呆一會兒,你可能會感覺到心裡空落落的,或者是身體裡好像有個空洞⋯⋯你可能也會說,自己似乎處於一種情感麻木的狀態,很難用言語講出自己究竟怎麼了,就好像是缺少了什麼⋯⋯

「工作狂」做些什麼去填補空虛的行為,其實也是在試圖控制空虛。

如果把人們外在功能比作一個運轉不錯的機器,你可以先試想一下這台機器的動力與空虛感、以及「缺少的東西」有關。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空虛感可以被控制,但是當失控時,這台機器/你的外在功能的運轉也會出現問題。

顯然,一直用外在行為去填補內在空虛是解決不了根本問題的。那為什麼會產生空虛感呢?自己感受中缺少的又是什麼呢?

詢問被空虛感長期困擾的人在成長過程中的感受,他們可能會說,感覺自己的童年並沒有發生過特別創傷和十分不好的事情,生活甚至可以說是衣食無憂的,但是為什麼會常常感到空虛、無意義呢?我們或許可以從Lynn的成長經歷中找到一些答案。

Lynn的父親是一名外科醫生,理性而克制,工作非常的忙碌,她甚至很少與父親一起吃飯;母親是一名高中數學老師,絕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自己的學生身上,多次獲得「優秀教師」的稱號。在父母的眼裡,Lynn一個非常聽話,不用太操心的孩子,平時不會亂花錢和亂交朋友,學習也很努力和用功。

Lynn也說自己似乎也沒有什麼困擾需要跟父母說,只是達到父母的「要求」就可以了。她幾乎沒有體驗過「和父母談談心」這種情感交流的方式,成績有一些波動時,父母不會批評自己,可能會鼓勵一下說:「你沒問題的,下次努力!」其實自己挺沮喪的,但慢慢就過去了⋯⋯

我想,此時你已經有答案了,空虛感的來源就是——工作狂們在成長過程中缺少了真實而滋養的情感連接,父母只是關注他們的成績和基本生活,以及不犯原則性錯誤就可以了。

因此,空虛感並不是緣於童年經歷了什麼,而是沒有經歷什麼——工作狂們的情感、內心的需要沒有被父母看到並回應,在原生家庭中很少體驗到情感連接,他們就如同在「情感真空」中長大。

這樣的家庭環境導致的一個後果就是,在成年後,他們只懂得用「一件件事」與他人連接,常常不知如何面對和處理關係中那些複雜的情感,儘管他們對關係也充滿了深深的渴望⋯⋯

要根本解決空虛感的困擾,仍然需要在一段安全和有真實情感連接的關係中,重新獲得滋養,以此修復空虛感。但矛盾的是,建立這樣的關係對於工作狂們是一個棘手的難題。

「工作」是關係創傷的避風港

不可否認,工作狂們是渴望一段親密關係的,不論是為了填補空虛,還是為了滿足被她深深壓抑進無意識的依賴需要⋯⋯

他們的真正困難在於,當處於一段關係中時,並不知道如何與對方相處,一直認為「我很優秀,名牌大學畢業,工作、收入都不錯,長得也不賴,對方就應該喜歡自己。」我想,這是非常膚淺的對關係的認知。

工作狂們不懂親密關係中情感連接的意義與價值,面對關係中真實的情緒情感,會有些無助,甚至恐懼,所以不得不迴避,讓自己「縮」在工作中。

儘管表面上「工作確實很需要他們」。「被需要」和「被肯定」也加強了「工作對於我很重要」,以及「我工作不錯,我很優秀,男/女士們就應該喜歡我!」的認知,當然他們也困在了自己的認知循環中。

在Lynn身上,她對工作如此重視的認知也有對父母的認同——顯而易見,她的父母也都是工作狂,而孩子因為對父母的愛/恨,總是會認同/反向認同於自己的父母的

但透過工作狂們那些外在行為和認知,在他們內心深處,是對關係的深深失望與憤怒⋯⋯如同Lynn一樣,由於在童年時期,工作狂們的情緒和需要長期地被父母忽視,得不到回應,他們漸漸不再向外發出任何信號,也收回了自己依賴需要,切斷了真實的情感連接,認為他人都是靠不住的,只有自己才是最值得信任的⋯⋯

他們從此為自己築建了一個「厚厚的殼」(心理學家溫尼科特稱之為「假自體」)——聽話、優秀、獨立、堅強——包裹自己,並感到安全,由此保護了他們脆弱、柔軟的內心;也隔離了他們對關係的失望與憤怒,真實的情感需要,以及對依賴的深深渴望⋯⋯

溫尼科特稱這種狀態其實是一種「退縮」狀態,可能你也在與外在世界交往,但只是你的「殼」的部分在與外在世界互動,並沒有碰觸到內心真實的情感連接的部分。

我們也知道關係、尤其是親密關係常常會觸碰到我們真情實感,這正是「殼」保護的東西。可能你並不是時時處於一種警覺狀態,也有放鬆時刻,但一旦觸碰到殼裡面的東西,你就會迅速退縮到殼內。

Lynn的工作狀態和那些對關係的認知,都是這個「殼」的一部分。

Lynn的男友說她更加在意工作,根本不在意他們的關係,正是由於在他們的關係中觸碰了很多她殼內脆弱的部分,她無法承受和處理,所以她就退縮在了工作中。這樣她將關係控制在了安全距離,保護了自己,但也推遠了伴侶。

可能你也會說,那他們找一個同樣有「殼」的另一半不就解決問題了嗎?沒錯,同樣有殼的兩個人可以共謀性地把關係維持在一個安全距離,「和睦」地生活,這確實是一種在現實生活常見的婚姻狀態⋯⋯

但我要的說是:第一,這是一種「假性關係」,你無法得到真正的滋養;第二,我想Lynn的父母就是這樣一種狀態,這也造成了下一代的痛苦。因此,不正視自己深層的人格問題,就無法阻斷痛苦和創傷在代際間的傳遞。

對於工作狂們,這確實是強烈的矛盾與衝突:不穿透「殼」,就不能體驗到真實的情感連接,也無法獲得滋養的關係和愛;然而,他們真的很難讓人碰到殼內的部分,那就如同把一把匕首交到了對方手中,隨時可以刺傷自己。

在心理諮詢中,面對這樣的來訪者的諮詢策略就是:將他們的「退縮」逐漸轉化為「退行」,即可以放下防禦對諮詢師依賴,並將依賴內化為安全感。

這確實是非常困難的過程,需要諮詢師非常的敏感與堅定,不僅要達到與來訪者的情感同調,更要在來訪者的不信任與攻擊中「存活」下來⋯⋯

失控,不能承受的關係之痛

由於童年情感忽視,工作狂們的痛苦一直沒有被足夠好的關係容納過,他們也沒有形成處理那些強烈而矛盾的痛苦情感的能力,只能通過啟動一些防禦來保護自己遠離這些痛苦。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空虛感也是情感解離的結果

在一般狀況下,工作狂們都可以控制住痛苦,但終有失控的時刻,可能是一段親密關係的破裂,也可能是職業發展中的危機。

Lynn在「失戀」後的表現,呈現出了明顯的「躁狂防禦」特徵,同時有失眠、焦慮的症狀產生,這些都表明,她已經「失控」了。

我們可以看到,在「被分手」事件裡,Lynn經歷了分離、被拋棄,以及試圖信任關係的失敗,這激起了她內在強烈的、原始的痛苦體驗,這是她難以處理的,她需要啟動一些應激性的防禦機制來阻斷痛苦。

「躁狂防禦」是人們處理悲慟、內疚、懊悔等痛苦情感的一種防禦方式,核心表現就是是否認和付諸行動。

他們通常會表現為憤怒,甚至是勃然大怒,用長久的亢奮和付諸行動來逃避內心的各種痛苦和焦慮。前文也提到,因為他們不能接受自己弱小和無助的部分,憤怒和亢奮的狀態會讓他們感到自己是有強大而有力量的。

我們還看到,Lynn在「被分手」後會「貶低」男友,尤其是她在試圖挽回男友而失敗後,這也是躁狂防禦的典型表現。他們試圖與人親密而遭到拒絕後,就會否認自己對關係、情感的需要,把對方看得一點都不重要。

綜合以上,工作狂們對自身情緒和關係都呈現了非常強烈的控制感,任何可能、或已「失控」的局面都是要被他們否認和迴避的。

如同Lynn一樣,啟用躁狂防禦的人會表現得思維敏捷、精力充沛、行動力強,在人際交往中也八面玲瓏,風趣幽默⋯⋯他們在一定程度上對生活有著很強的「滿足感」,對他人也沒有太大的影響,所以他們還是很少會去尋求心理諮詢幫助的。

直到他們實在無法保持精力充沛的狀態,感覺自己即將要(或已經)掉入抑鬱狀態中才會尋求幫助,Lynn的焦慮可能就是自己要掉入抑鬱狀態引發的焦慮。

值得注意的是,躁狂防禦的人們活力四射、積極樂觀的外表,很難讓同事、朋友,甚至他們自己,相信他們有任何「抑鬱」的風險。同時,即使平時深受情緒過於波動的困擾,他們也會輕描淡寫地說:「我認為有情緒是正常的,人人都有情緒啊!」更多地是將問題外化,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而非反思自己的情緒狀態

這時,我們需要考慮的是,「被分手」事件確實非常考驗Lynn內在客體關係的品質,也就是她早年的養育環境,她內在不僅無法處理,也很難容納這個事件引起的痛苦,不得不將問題外化。

因為父母工作忙,Lynn從5個月開始就被送到奶奶家撫養,父母每個月會去看望一次她。兩歲左右她回到了父母身邊,白天會被送到托兒所,由保姆負責接送和照顧她。她上小學高年級後,生活基本可以自理了,也就不再請保姆了。

不斷地更換養育者,讓Lynn 難以穩定地內化一個「好客體」,即一個可以抱持她、容納她的情緒情感的養育者,幫助她理解自己的分離創傷。

即使某段時間有過,也總是會失去,這讓Lynn也難以形成對關係信任的品質。

在成年後,這些創傷體驗會在一些特別的時刻(分手、親人喪失等)再度激發,但這也是修復童年創傷的機會,前提是可以有一個安全、穩定的關係,讓她漸漸形成對關係信任的品質;同時,這個安全的關係也為她提供了一個痛苦體驗的容納空間,她慢慢將這個「空間」內化為自身結構,逐漸形成處理複雜情感的能力,並最終可以擁有一段持久、穩定的關係。

(簡單心理微信公眾號:janelee1231)

延伸閱讀

【迷戀是一個人的仰望,愛情是兩個人的相處】心理學「愛情三角理論」剖析,你對他是迷戀還是愛

【一針見血】因焦慮而不停「討好」?諮商心理師吳姵瑩:你的好,他不一定想要

【戀愛腦科學】為什麼人會「為愛癡狂」?美國神經科學家:愛情用「獎勵迴圈」讓你逐漸上癮

(本文經合作夥伴 簡單心理 授權轉載,並同意 Vida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我明明很优秀,为什么恋爱总是不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