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高血壓用藥指引

根據1997年 JNC-VII之血壓分類,將血壓分級為適當、正常、正常-偏高,並將高血壓分為三級,分級越高表示血壓越高,危險性亦越高。

血壓 mmHg
-
收縮壓
-
舒張壓
適當
<120
and
<80
正常
<130
and
<85
正常-偏高
130-139
or
85-89
高血壓
Stage 1
140-159
or
90-99
Stage 2
160-179
or
100-109
Stage 3
>=180
or
>=110

理想的高血壓藥物治療目標是使用最少量的藥物,最少的藥物副作用,而達到最佳的血壓控制,一般需將血壓控制在 140/ 90以下。藥物的選擇需要依病人個別的狀況而定,並考慮血壓升高的嚴重度、升高的速度及重要器官受損與否、其他合併存在的疾病及危險因子等等,並非一定先使用某類藥物。一般在生活方式改變後 3 至 6 個月,血壓仍在 140/90 mmHg 以上,即需開始使用藥物。同時患有糖尿病或腎臟病之高血壓病人,血壓應控制在130/85以下。

治療高血壓主要藥物包含以下幾種

  1. Diuretics (利尿劑):
    如Dichlortirde、Fluitran、Lasix、Moduretic、Natrilex等,臨床上約60%的病人以利尿劑為高血壓的治療藥物。但若長期使用,可能因作用機轉而造成臨床上及代謝上的副作用。臨床上副作用如:噁心、心悸、頭痛、耳鳴、端坐性低血壓等。
  2. Beta blockers (乙型腎上腺素阻斷劑):
    如Inderal、Tenormin、Sectral,對患有冠狀動脈疾病、心律不整及較易緊張的病人特別有效。根據Zacharisa F.J的研究指出:在長期使用此藥後,約9.7的個案會出現臨床上副作用如:噁心、耳鳴、嘔吐、頭暈、心跳變慢及加重支氣管氣喘等
  3. 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s(血管加壓素轉化(酶)抑劑):
    血管張力素轉化(酶)抑制劑可使用在每一種程度的高血壓病患,因它不會造成鈉離子與水份滯留在體內,所以可以單獨用來治療高血壓,而不用併用利尿劑。在糖尿病高血壓的病患,血管張力素轉化(酶)抑制劑是首選之藥,因其不會影響葡萄糖的代謝且又被證實可以降低糖尿病患之尿蛋白,因此可延長腎元的壽命。此類藥物也適用於高血壓合併高血脂之患者。
  4. Calcium antagonists (鈣離子阻斷劑):
    鈣離子拮抗劑有兩種類型
    1.短效型:能迅速降低血壓,但藥效祇能持續數小時。
    2.長效型:在體內慢慢地吸收,降血壓作用較慢,但藥效持續較長。
  5. AngiotensinⅡ receptor blockers(血管加壓素第二型受體阻斷劑):
    與血管張力素轉化(酶)抑制劑相比較,其副作用較小,所以病患較易接受。
  6. Alpha blockers (甲型腎上腺素阻斷劑):
    包括Minipress、Doxaben不會影響血糖、血脂、尿酸、與電解質,另可放鬆膀胱出口處肌肉,使小便順暢,尤其適用於有攝護腺肥大的病人。
  7. Direct vasodilators (血管擴張劑):
    如Apresoline、Minoxidil常引起反射性心搏過速而抵消了其降血壓作用,須與其他降血壓藥合用,但於狹心症且無心衰竭病人應避免使用。
  8. Central-acting agents (中樞作用藥物)

高血壓治療包括(1)生活型態改變及(2)藥物治療(如下表),在藥物治療方面根據病人特性,來選擇不同的藥物治療。

高血壓治療指引方針
高血壓分級(mmHg)
A級危險群
B級危險群
C級危險群
血壓正常但偏高
(130-139 / 85-89)
生活型態改變
生活型態改變
藥物治療
加生活型態改變
第一階段
(140-159 / 90-99)
生活型態改變
(觀察12個月)
生活型態改變
(觀察6個月)
藥物治療
加生活型態改變
第二階段和第三階段
(>=160 / >=100)
藥物治療
加生活型態改變
藥物治療
加生活型態改變

藥物治療
加生活型態改變

在服用高血壓藥物可能會出現以下幾種副作用:低血壓、腎衰竭、鉀離子過高、咳嗽、味覺喪失、血管水腫。患者在服用高血壓藥物時應依醫師處方按時、按量服用,如有任何不適,應與醫師討論,千萬不要自行停藥或減藥,患者接受治療要有耐心、恆心,大多數病人均須終生服藥,除非必要,儘量不要改變治療處方,藥物處方應簡單化儘可一天服藥一次,應循序漸進,由單一藥物低劑量開始,且可盡量選用不影響精神情緒藥物,以維持日常活動。患者對藥物要有充分了解,新藥不一定最好,同時應定期回到醫師門診處,接受檢查或增減藥量與藥物;在家中,患者也應經常測量自己的血壓,作為醫師的參考。

高血壓的治療必須長期與醫師配合,對整體了解,分析個人體質,如果服藥後有任何不適或反應時,一定要告知您的醫師,找出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這才是控壓之道。

本文作者:祝年豐醫師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