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路是新的獨處!龍應台:打開所有的「覺」,每一年做一件超過的事 | 遠見雜誌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加入會員獨享優惠

走路是新的獨處!龍應台:打開所有的「覺」,每一年做一件超過的事

人生有些自由,其實是自己忘記了。

50+
user

50+

2022-04-09

瀏覽數 126,750+

圖/50+FIFTY PLUS
圖/50+FIFTY PLUS

文/王美珍 攝影/日日寫真 內文圖片/龍應台提供

編按:為了符合社會期待,壓縮了內心的自由。為了回應不同的訊息,壓縮了自己的獨處。你也如此嗎?龍應台新書《走路:獨處的實踐》的《50+》專訪,她說自己這回尺度「超過」,也建議讀者一起:「每年做一件超過的事。」從心所欲,不踰矩。

此次採訪,龍應台笑容燦爛,向攝影師拋出一句話:「我這張照片可是要拿去相親的喔!」幾位認識她多年的記者都說,龍應台變輕鬆了。

10年前擔任文化部長的她,每天工作16個小時。一個行程尚未結束時,會有幕僚遞紙條催時間,總有下個行程等著她。

先前遷居屏東、2021年又遷居台東的她,生活風景已截然不同:每晚9點就入睡,早晨5點起床。每日第一件事,是到庭院去看日出,「看著遠處的山一層一層地亮起來,雲開始亮,鳥開始叫,約有整整3小時的時間,就是單單感受光。」

如此心靈餘裕,不是一種流行的退休學(她仍持續工作),也不是鄉居樂(她仍會住台北),而是今年剛滿70歲的她,打開了一種「覺」。

什麼是「覺」?

1985年,她的《野火集》針砭社會,燎起台灣社會一片思潮野火。1999年,出任台北市文化局長;2012年,擔任台灣首位文化部長。龍應台說,她一直以來的信仰,就是看不下去的東西要改變它。

但此刻,她有了不同的思索:「進入70歲,『自由』對我來說,意義開始鮮明起來。它包括能否克服本來的種種綑綁,包括社會對你的期待,你應該是什麼樣人,你應該如何如何……以及長期在此之下自己對自己的期待。」

我現在會沉思,我自己所剩時間不長的前提之下,我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麼?

龍應台說。

新時代的獨處:用走路和自己單獨有約

新書《走路:獨處的實踐》,有別於過去著作如大江大海通向國族、社會與文明,這回反倒像一條清澈小溪,流向自己。而且,不是扮演眾多社會角色的自己,而是「獨處」的自己。

但獨處並不是一個新議題,何以會現在突然有感?龍應台說明,其實,不同時代的獨處課題皆不同。好比1941年時,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曾強調獨處的重要性。但當時的獨處之難,乃是因為中華文化裡強調的是群育,大家為了當個合群的人,可能少了精神獨立的空間。

但當前的社會的獨處難題,卻更棘手而幽微。雖然一切看來自由也尊重個體,她卻覺察到了新的危機:「我發現,我只要一個人的時候,總是在網路上。」

她說,每日看新聞、看論文、看影片、查資料,加上和家人、親人、朋友、熟人得做親疏遠近不同層次的問候與回應……,每日在網路上的時間大量膨脹,獨處時間將近少了 9/10。更慘的是,就算是登山獨處,但只要網路隨身,也恐怕是「帶著滾滾紅塵,一同上路」。

隨時有人LINE你的年代,如何真正的獨處?她建議讀者,最好的解方就是「走路」,

走路,就不會是把心分給他人的時候。只要走路,就一定是我的身體才和我的『自己單獨有約』。

龍應台走路時,畫下一片油菜花田。(龍應台繪,時報出版提供)

龍應台走路時,畫下一片油菜花田。(龍應台繪,時報出版提供)

感官的覺:像個小動物一樣探索世界

我覺得走路的樂趣,不應只是運動,而是把你的所有的『覺』,全部打開的一種鍛鍊。

龍應台說。

她說,人的視角只有180度,貓的視角有200度,狗的視角是220度。而她的眼睛,像一條狗,會盡可能地將周圍景色攝入,在路上和某人說話時,「會看到對方的腳邊剛好正在路過的一隻糞金龜在推牠的糞球」。

她強烈建議,走路時如能把眼角餘光打開,獲得的會更多!例如,單單只是走一條馬路,看到的東西就會不一樣,「你會發現一棵樹的葉子,沒有一片葉子的顏色是一樣的,如果有陽光透進來的時候,每一片的葉子的層次又不一樣。」

如果把聽覺也打開,生活裡就充滿了交響樂。「我在山野裡頭走路的時候,第一層可能會聽到的是五色鳥,像連珠炮一樣大聲,接著會聽到赤腹鷹在比較高的地方發出的聲音,然後你會聽到風吹過竹林的聲音,然再下一層,你聽到溪水的聲音……」

在新書中她設下了不同走路的命題,例如「走一條沒走過的路」、「去菜市場,和10個人說話」、「走進一方田」、「了解一棵樹」......共20個提案,找回單純像隻小動物般探索世界的樂趣,把聽、嗅、看都放大,或和別的動物(包括人類)互動,也會很有意思。

人可以走進一條路,也可以走進一棵植物。只要願意,每個地方都可以有新的「覺」。

人可以走進一條路,也可以走進一棵植物。只要願意,每個地方都可以有新的「覺」。

有回,她給自己的命題是:「找到沒有光的地方」,沒想到竟然走了4公里都找不著,發現到處都是路燈。她因而反思寫下:「遠眺,譬如大海航行,需要星光指路;近看,譬如紅塵夜行,靠的竟然是路燈。習慣路燈指引的人,失去遠眺的能力。如果沒有黑夜,這個世界會多麼咄咄逼人。」一段獨處的路,也可能得到一段智慧。

死亡的覺:到墳場散步,死亡就不足懼

此刻充滿龍應台的,不只是感官的覺,也是生命的覺。她有個奇特的習慣,到了每個國家,都會到墳場走走。「墳場很美。」她說。

她描述一個曾「散步」過的台灣墳場,看見還有一支手套、一支鞋子插在那,「你可以想像,曾經有人的腳在穿那一支鞋子,那曾是個火熱的人生在那裡。」

她也觀察,有的人的墳墓看得出定期有人看顧、有的則是野草爬滿,

你會產生一種『自覺意識』,看到徹底的消滅與放棄,是什麼狀態。 

龍應台說,所有人會去的地方,不過如此。

死亡其實『符號化』了,好像就覺得它等於恐怖。但既然這就是我們所有人都要去的地方,為什麼我們要覺得它恐怖呢?

龍應台回憶,幾年前曾去過維也納郊區一個墓園,裡頭有一個小小的教堂,每月都有不同與死亡有關的活動,包括談死亡的文學、哲學、音樂、藝術活動,讓她很受啟發。

「我們應該把死亡擁抱進來,當每一個墓園都弄得像公園,有人可以在裡面自在活動,從此,死就不是一種排斥,而是生的一部分了。」

生活的覺:每天早上都有6顆蛋,原來是這樣來的

年輕一點的龍應台曾鬧過個笑話,有回她身體不舒服,就和好友說:「我……好像攝護腺有問題……」後來才知道,女性根本沒有攝護腺!

企業碳盤查就是困難重重?|大師觀點助企業有效計算「範疇三」

原來,可在文哲政經思潮議題上引領思辨的「龍老師」,卻在日常生活知識上像小嬰兒。當她開啟小鎮生活,開始買菜、看人剁豬肉,新的「覺」也幾乎天天發生。好比,為了想要家裡有蛋,她開始養雞,但有個疑惑:「如果要有蛋,我應該養2隻母雞?還是一公一母?」

她調查了自己的10個朋友,名單顯赫,包括中研院的院士、教授、作家......甚至還有一位總統(龍應台不透露是誰)」。沒想到10人當中有7個人的反應是:「你怎麼問這麼笨的問題,那當然是一公一母!」

但其實正確答案是,母雞自己就可以生蛋,不需公雞。她自省,「在我長大的過程中,華人教育培養像我這種『讀書人』的過程裡頭,其實讓我成為一個在知識、在生活裡頭非常偏食的人。」

後來,龍應台舉凡遇到植物、動物如有好奇之處,幾乎都打破沙鍋問到底,現在已經幾乎變成半個「雞博士」。她分享了一個近日奇案:她養了一隻雄糾糾的公雞,體格健壯,但沒想到交配時間僅2秒,大笑形容「母雞的表情非常無奈」,請教專家後才知道原來買到的是肉雞,已經先行閹割,不適合交配。「哎啊,這些太有趣了,生活裡實在學不完哪。」

從生殖到生活,原來都是學問。龍應台不再只是書中才有黃金屋了。她很驕傲地說:「因為我養了雞,不怕蛋荒,每天早上至少有6顆蛋產出!現在我是全台最富有的人!」

龍應台的雞與雞生的蛋。

龍應台的雞與雞生的蛋。

在時間中走路:當孩子與父母逐漸離去

2022年7月,龍應台即將前往歐洲,參加兒子安德烈的婚禮。她有感而發說,關於走路,除了是地理上的走,其實,也是時間上的往前走。

「寫《孩子你慢慢來》時,你覺得他一輩子是你的心肝寶貝。後來就發現安德烈已經是個獨立的個人,已經開始背對你了。但寫《天長地久》和《目送》時,就發現連父母也開始背對你了。」

幾年前龍應台曾談過,兒子剛交女友時,本來她和兒子會固定進行母子旅行的二人儀式,從此就多了一人。當時她眼睛一斜,語氣像是要捏死一隻蚊子般地開玩笑說:「我完全理解為何古裝劇中,為何會有惡婆婆把媳婦毒死的戲碼!」

她坦言,當自己的最愛心中已有另一女人,確實需要調適。如今,問她還氣嗎?她笑說,「已與那女孩成為朋友,甚至她還會單獨找我談心事。」這一趟,龍應台說自己想學跳舞,好能參加兒子的結婚舞會。

龍應台的母親美君,已經97歲且重度失智,只能坐在輪椅上吃流質食物,不確定是否還記得她。她曾寫下許多兒女輩心中的遺憾:

當你還健步如飛的時候,為什麼我不曾動念帶你跟我單獨旅行?為什麼我沒有緊緊牽著你的手去看世界,因而完全錯過了親密注視你從初老走向深邃穹蒼的最後一哩路?

《目送》裡如是寫道:「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現在的龍應台,盡可能把握和母親的約會,「我會常常抱抱她,每天都會湊在她耳朵旁說我愛你,早上也說,中午也說,晚上也說,睡前回房間之前也說。這是唯一能做的了。」

時間這一條路的流動,沒有任何方法可以停下來,你心裡有各種的享受跟失落、跟感傷,其實都不太說得出來。

龍應台說。

龍應台和兩個已經成為「男人」的兒子安德烈(前)、飛力普(後),在約旦沙漠旅行。

龍應台和兩個已經成為「男人」的兒子安德烈(前)、飛力普(後),在約旦沙漠旅行。

50歲後,每年做一件超過的事

當經歷愈來愈多的「目送」,時間的長路上,走到最終會只剩得自己時,怎麼過?

龍應台說,「我們對上一代的父母,是種『疼惜』的感情,因為他們走過戰亂或貧窮,從苦難中把我們拉拔長大。但下一代的對我們,也許是尊敬、友愛,但不會有疼惜,因為他眼中的父母,生活一向都好好的。」

因此,面對老後,應該是一件自己的功課。她的建議是:

每一年做一件超過自己、和過去的自己不一樣的事情。

她近年就學了用iPad電繪畫插畫(新書插圖就是自己手繪),還學了完全讓朋友跌破眼鏡的SUP立槳衝浪。

龍應台玩SUP立槳衝浪。問她這照片可登嗎?爽快回答:可!(她說:照片尺度也是「超過」!)

龍應台玩SUP立槳衝浪。問她這照片可登嗎?爽快回答:可!(她說:照片尺度也是「超過」!)

曾有讀者詢問,為何50歲後一定要積極度日?難道懶懶維持現狀不行嗎?她強調:

生命走向死亡,有如同一灘水,從活水變成死水。50歲以後,做一件超過的事情,才能讓自己較能保持不斷的有『活水』。

「我印象很深,以前在德國的鄰居,先生是公司總經理、典型在工作上很成功的人,太太是個是家庭主婦。丈夫退休後,我就眼睜睜地看著這一個本來在事業上很有主導性、很有霸氣、很活躍的人,突然就成天坐在電視前面的沙發上,像一袋米,躺上去就抱不起來了。」

「反觀他的太太,當時大約50歲左右,覺得她要自救,開始學跳舞、學畫畫、打高爾夫球、有很多的朋友,結果60歲以後,這女子變得越來越活潑。那一袋米就一直沉在那裡,然後,突然有一天我聽到說他死了,就死在那個沙發上。」龍應台說。

七十從心所欲:認得自己,找到自己 

孔子說,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龍應台也說,70歲後她要追求的是自由。不過,回到一開始,自由是什麼?

她提到在都蘭和原住民為鄰的生活:「我有一個卑南族朋友,有回帶著他的一家人到我家來,只是第一次見面,幾個老人家坐下來,什麼話都還沒說,茶都還沒喝,二話不說先唱歌!」

「他們高興就唱就唱,那是種全然的自然與自由。我才知道,天啊,原來孔子說的是這個意思。」

人生有些自由,其實是自己忘記了。年過70,該是打開各種「覺」,把「身心脫臼」的自己找回來的時候了。無論是家門外的路,旅行的路,還是人生的路。

「如果玫瑰認得雨,如果葉子認得風,如果蜜蜂認得香,如果蚯蚓認得土,那麼山坡上,今天開放的茶花認得昨晚的露水,那麼走路的我,找得到我。」書中的最後一段話,龍應台如是說。

※相關閱讀:龍應台著,《走路:獨處的實踐》,時報出版

(原文刊載於《50+》;本文獲授權轉載;內容僅反映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社立場。)

■50歲後還不錯!用新的方法,創造自己的理想老後

■想知道更多熟齡新思維、新活動?

➡加入50+LINE https://pse.is/K3FBX

➡加入50+FB https://pse.is/MUCBY 每日資訊不漏接!

延伸閱讀

「三防世代」先修課:防窮、防病、防詐騙
數位專題

「三防世代」先修課:防窮、防病、防詐騙

「三防世代」來了!現在30~50歲的青壯族群,如何建構防窮、防病、防詐騙的財務安全網?確保「老後三本」已經成為即刻要思索的必修課。只要正視問題、提早因應,你將更有機會開展屬於自己的「晚美人生」。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