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为什么有些人不愿意直接表达自己的需求?

一次自驾短途旅行,同行四人 朋友小明租的车,四人中只有她会开车,但是刚拿驾照不就,对租的车的操作也不太懂。(我也是) 这局是小明临时组的 出发点是他的…
关注者
225
被浏览
27,193

137 个回答

题主不是情商低,是阅人不多。

能和不太熟的前同事组团旅游,说明题主比较简单,做事很少顾虑,不习惯想太多。

题主能坐在副驾驶,朋友叫你帮忙找一个会开车的你就摇人,跟你这样的人做朋友蛮轻松的,真的,你是不错的朋友。


但是题主犯了一个错误,“以己度人”。

抛开这个词本身的褒义与贬义,从心理层面来看,“以己度人”确实存在一些潜在的坏处。

“以己度人”能会导致我们对他人产生误解。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经历、背景和价值观,我们如果用自己的视角和标准去衡量别人,很难准确判断出别人的真实想法。

这样一来,我们极有可能做出错误的判断,甚至伤害到别人的感情。

“以己度人”还容易让我们变得狭隘和固执。

当一个人总是以自己的视角为中心时,就很难接受不同的观点和看法。

这样一来,我们的思维会变得有局限性,无法看到更广阔的世界和更多的可能性,慢慢的,甚至有狭隘的趋势。

心理学家麦基在《可怕的错觉》中提出了一个概念:

你看到的只是你想看到的

当一个人内心充满某种情绪或想法时,心里就会带上强烈的个人偏好暗示,继而就会去现实中搜寻相关信息,最终形成一种“真是如此”的心理定势。

当题主跑偏了老半天,终于发现了朋友的真实意图,并且还与自己揣测的想法大相径庭,自然是不快的。

这种不快的感觉首先让你对朋友有了成见。

继而用朋友接下来的举动证实自己的想法。

可如果换个角度想,在你们一行四人中,题主的朋友与其他两个人要更熟识一些。

更熟识的人,下意识的沟通会更多,沟通也更自然随便。

而这些落在题主的眼里,再加上前面的插曲,自然感却被受冷落。

没有指责题主的意思,只是给题主提供了另外一种视角。

同样不排除题主的朋友事先就有所算计,没有得逞后心生不满,故意甩给题主一张冷脸。

他的真实意图,要看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但他确实不是一个爽快人,因为说话做事兜着圈子来,但题主却不是这样的人。

所以你以为的你们同频,也仅仅是你以为。

不同频的人,别在一起玩耍了。

建议题主只把他当做前同事。

@知乎心理 @知乎情感君

朋友小明,行事属于冲动型决定,过后容易后悔的那种。

从描述看,她喜欢旅游,她组局的最基本的出发点,是受外国友人邀请,一起出游。而她跟这个外国友人,关系并不熟络。

基于多方面考虑,她又邀请了题主,以及她的一个亲戚。

这样的一个组合,跟友人不熟,跟你半熟,亲戚又是比较了解情况的。这种组合,非常尴尬。

一车人出游,但车里很安静,彼此都没啥交流。这种情况下,小明的心态发生了变化。心理学上有个词:焦点效应。大家都不出声,她认为都在看前面,都在盯着她,看她怎么开车。

因为她不方便回头,所以频繁跟你说,「我技术很烂,估计下次你们就不会再坐我车了。」

她很想留一个好印象,不要出岔子。因此,频繁求助你,但你是真的不会开车,也没有接茬过说要开车这种话。

她只好明说,让你找个朋友来帮忙开车,一来她能缓解紧张的情绪,二来还能坐后排,跟另外俩人聊聊天,缓解尴尬的气氛。

但没想到你是如此“不中用”,对你很失望,于是后半程,不再想搭理你。

而你,则是陷入了关系妄想中。你认为你没接住她的求助,造成了她心情不好,因此才对你冷淡。认定这是自己没处理好。

理论上,你没错,是她自己的安排不到位。太理想化,只觉得有人能分担费用,忽略了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以及她自己驾驶技术并不熟练这个事实。

建议,下次出门,选择靠谱的伙伴一起。车技不熟尽量不要自己开车。而且,开车出游,几个人在相对密闭的空间内,需要彼此间有一定的熟识度,整个行程才不会那么尴尬。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