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共產主義不可行】14:「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差別到底在哪裡? - TNL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特別報導

袋熊的參謀本部

【為何共產主義不可行】14:「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差別到底在哪裡?

TNL+ 2024/05/07 ,

評論

魯汶的袋熊先生

Photo Credit: GettyImages
魯汶的袋熊先生

魯汶的袋熊先生

淇水滺滺,檜楫松舟。駕言出游,以寫我憂。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鄧小平終於把自己的底牌亮出:共產黨之所以願意改革開放,不過就只是為了鞏固社會主義,藉此挽救他們岌岌可危的革命大業而已。鄧小平的邏輯是,只要我發展的速度足夠快,政治改革的呼聲就追不上我;只要我們把社會主義建設的足夠好,我們就不用擔心老百姓垂涎民主制度。

我沒有要讓大家覺得中國的改革開放都是台灣的功勞,改革開放的成因眾多,我的意思是,放眼整個世界,蒸蒸日上的反動勢力讓北京自慚形穢。中共黨內的務實派肯定有發現自己的遊戲存檔和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裡的Demo展示有點不太一樣,我們怎麼這麼窮?這種社會主義到底還是不是社會主義?和我們一起在二戰後同時間起跑的資本主義新興國家為什麼日子越過越好?我們是不是弄錯了什麼?

這些問題最後聚沙成塔,就變成了鄧小平及其支持者起心動念搞改革的一個契機。鄧小平心裡很清楚,一場撥亂反正的改革勢在必行,這是共產黨唯一續命的機會,否則他們很有可能「革命未半而中道崩殂」,因為此時的中國實在是太窮了。

根據統計,1952年至1978年間,中國的實質GDP成長約莫只有4.4%(謝伏瞻 & 蔡昉,《中國改革開放:實踐歷程與理論探索》,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1,p.10),這個數字僅略高於已開發國家的平均(4.3%),速度堪比蝸牛。以中國內戰後百廢待興,一開始擁有超低基期的這個優勢來看,但凡稍微努力一下,中國理論上都能夠繳出一張遠漂亮於4.4%的成績單,中共高層很清楚自己在原地踏步。

更糟的是,在改革開放前的1978年,美國的青年都已經開車去上學,回到家裡都已經開始拿著搖桿玩上初代的電子遊戲了,中國農村居然還有高達2.5億人甚至連三餐溫飽問題都無法解決。按照世界銀行給出的計算標準,以購買力平價後的1.9美元當做絕對貧困線的話,中國的絕對貧困人口高達8.8億人(同上,p.11),這是一個十分誇張的數字。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狀況,與中國生產力的總崩潰不無關係。凡是政治掛帥的結果,就是農業部門最賴以為生的關鍵字「穩定」無人重視。

學者胡鞍鋼在《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1949~2012年)》中給出資料,從農業勞動生產率的角度來看,1952年至1957年間,由於中共土改政策適當的擴大化以及勞動力的加大投入,中國還能夠保持1.66%的正成長;但從1957年到1978年間,只見政治運動一個接著一個來,中國亂得一塌糊塗,農業部門的生產率一頭撞死在牆上,居然變成-0.19%,全要素生產率(TFP)更是低到-1.53%(見《中國當代史研究》,2014),這是無庸置疑的全方位衰退。

農民的日子過不好,用陳雲的話來說,「無農不穩;無糧則亂」(《中共黨史重大事件述實》,人民出版社,2008,p.348)。如果老百姓都被動員起來抓造反派了,今天一場批鬥大會,明天一次革命講座,農民忙到沒時間好好種地,難道你還期待他們的生活水準蒸蒸日上?貧困是反抗的最佳溫床,闖王來了不納糧,到時候我們共產黨就變成大明王朝了,難道大家都沒讀過《崇禎傳》嗎?

多元觀點 等你解鎖
付費加入TNL+會員,
獨家評論分析、資訊圖表立刻看
首月一元插圖
到期自動續訂,可隨時取消,詳情請見訂閱方案

專題下則文章:

【為何共產主義不可行】13:改革開放後,並非意味著中國從此與共產主義一刀兩斷



袋熊的參謀本部:

我沒有辦法飛F-16V,更沒有辦法參與兩奈米的先進製程,究竟能夠為台灣做什麼?我決定寫作:這個專欄就是一份作戰計畫,陪伴讀者打一場文化思想上的戰爭,打一場台灣的自衛反擊戰。

看完整特別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