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接種BNT,追加第二劑真的「利大於弊」嗎?【有話好說】 | 公視新聞網 PNN

青少年接種BNT,追加第二劑真的「利大於弊」嗎?【有話好說】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國內12至17歲族群接種BNT迄今已4週,是否要讓青少年接種第二劑專家意見不一。中研院生醫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日前呼籲,考量到美國青少年第二劑BNT心肌炎發生率升高10數倍,她呼籲指揮中心在搜集更多資料後,再決定是否讓青少年施打。英國註冊醫師葉庭瑜也指出,目前英國正在進行相關研究,等年底研究結果出爐,指揮中心再進行決策也不遲。

​國內12至17歲青少年接種BNT至今已4週,指揮中心將再發給學生第二劑接種意願書,最快將於1個月後開打。但青少年是否應「完整接種」2劑疫苗,專家仍有不同意見,中研院生醫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日前呼籲指揮中心,青少年接種第二劑可以再緩緩。

英國註冊醫師葉庭瑜也認為,目前英國正在進行相關研究,台灣在明年春節前也未有開放國境的規劃,他建議指揮中心可等候年底研究結果出爐,再決定要不要打第二劑。

美研究:青少年接種第二劑BNT,心肌炎發生率升10多倍

何美鄉日前在臉書發文指出,「在沒有台灣此年齡層預期的心肌炎背景值的情況下,我們至少可以說,台灣青少年施打第一劑疫苗後心肌炎的粗發生率為美國青少年的 2 倍。」她認為施打第二劑是否會相對提升,非常值得關切。

何美鄉貼文並引用歐美以及以色列的報告表示,這些國家青少年的心肌炎有80%至90%都是輕症,未有死亡個案,同時歐美各國的疫情持續嚴重蔓延,這些都是他們決定繼續讓青少年施打疫苗的原因,「在他們國家,青少年施打疫苗確實是利大於弊。」但何美鄉也提及,台灣的專家也說利大於弊,但卻從來沒有提出台灣利與弊的數據分析,供家長們參考。

何美鄉3日在《有話好說》上表示,該則貼文並非要大家不要打第二劑,而是希望指揮中心能夠蒐集更多資料後,再決定是否要讓青少年冒著心肌炎風險追打第二劑。「即便青少年染疫,重症比率也相當低,」何美鄉認為,應有更多研究資料來支持青少年是否需要追加第二劑疫苗。

何美鄉強調,目前指揮中心沒有提供足夠資訊,證明青少年施打第二劑是利大於弊,「尤其在第二劑BNT疫苗的副作用比例將會提高。」她援引美國資料指出,年輕男性接種第二劑BNT後的心肌炎發生率,比第一劑高出10多倍,「年齡愈小,風險愈大。」​

該份研究分析美國疫苗不良事件通報系統(VAERS)中的數據,顯示青少年接種BNT疫苗後的心臟不良反應集中於男性,以12至15歲男性的第二劑後最多。何美鄉指出,美國12到15歲的青少年男性,第一劑罹患心肌炎的比率是百萬分之12,第二劑高達百萬分之162;16至17歲次之,第一劑是百萬分之8,但第二劑為百萬分之94,竄升達十多倍,均遠高於接種第一劑後。​

研究並認為,對於12至17歲的健康青少年而言,接種2劑BNT疫苗而導致心肌炎的機率,較感染新冠肺炎而住院的機率更大。​

對此,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曾回應,美國和台灣的通報敏感度不同,不宜直接拿美國資料,推估台灣青少年可能的心肌炎發生率。但何美鄉認為,現階段我們尚未知道台美的通報敏感度孰高孰低,且美國採逐一審核認定個案,很可能導致低估。她仍呼籲指揮中心宜蒐集更多數據,並分析國內個案的年齡分布,再進行決策。​

(設計/汪彥成)

​針對高風險青少年,完整接種2劑仍有必要

另一考量要素,是疫苗抗體量將隨時間衰退,過早施打反倒使未來保護力不足。何美鄉認為,只要本土持續沒疫情,青少年只需在明年2月、農曆春節開放邊境之前,補打滿2劑即可。在這之前,指揮中心有更充裕的時間,可以審慎評估青少年第二劑的利弊得失。​

英國註冊醫師葉庭瑜補充,英國已在進行青少年第二劑不同劑量以及疫苗種類的混打試驗,研究重點包括如何施打不良反應會最低,預估年底就會有成果出爐,屆時指揮中心再拍板定案也不遲。

他也提及,英國建議12到15歲的脆弱族群應該打第二劑疫苗,包含有慢性呼吸道疾病、慢性心臟疾病、慢性消化與肝腎疾病、慢性神經性疾病、內分泌疾病、免疫抑制、脾臟切除或失能及嚴重遺傳性疾病患者。因此,葉庭瑜強調,針對臨床脆弱、高風險的青少年而言,完整施打2劑絕對有必要。​

另外,前台大感染科醫師孔祥琪解釋,即便美國青少年大多已打第二劑疫苗,但細究原因仍在於美國病例多,權衡染疫與心肌炎的風險後,決定替青少年施打第二劑。他認為,以台灣疫情現況而言,疫情控制得當,且青少年染疫風險低,在這樣的條件下是否要讓青少年冒著得到心肌炎的風險接種疫苗,他表示需再討論,無需太急著打。

​最後,3位專家皆同意,指揮中心應盡快產生指引,更細緻化區分青少年族群的風險耐受程度,讓疫苗精準打在需要的人身上。​

(圖/美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