珀西·比希·雪莱_百度百科

珀西·比希·雪莱

英国社会主义诗人
收藏
0有用+1
0
珀西·比希·雪莱(英文原名:Percy Bysshe Shelley,公元1792年8月4日—公元1822年7月8日),英国浪漫主义民主诗人、作家,第一位社会主义诗人、小说家、哲学家、散文随笔和政论作家、改革家、柏拉图主义者和理想主义者 [1],受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影响颇深 [2]
雪莱生于英格兰萨塞克斯郡霍舍姆附近的沃恩汉,12岁进入伊顿公学;1810年进入牛津大学;1811年3月25日由于散发《无神论的必然》,入学不足一年就被牛津大学开除;1813年11月完成叙事长诗《麦布女王》;1818年至1819年完成了两部重要的长诗《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和《倩契》,以及《西风颂》;1822年7月8日逝世。 [3]
雪莱是英国文学史上有才华的抒情诗人之一,被誉为“诗人中的诗人” [4] ,与乔治·戈登·拜伦并称为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双子星座” [5]
(概述图来源: [25]
中文名
珀西·比希·雪莱
外文名
Percy Bysshe Shelley
国    籍
英国
民    族
日耳曼人(西支)
出生地
英格兰霍舍姆市
出生日期
1792年8月4日
逝世日期
1822年7月8日
职    业
作家、学者
信    仰
柏拉图主义

人物经历

播报
编辑
1792年8月4日,生于英国苏塞克斯郡霍舍姆附近的菲尔德·普莱斯一个世袭从男爵的家庭中。 [6]
1800年,作讽刺诗《一只猫咪》,此为雪莱诗全集中所载雪莱最早的一首诗作。 [6]1802年,入萨昂学校(Sion House Academy),该校在勃兰特福德(Brentford)附近。 [6]
1804年,被送到伊顿贵族学校,并在此度过了六年的中学生活。雪莱在该校近六年,处境极坏。他在萨昂学校时即受同学辈欺侮,至伊顿更甚。只有一个比他年幼的同学豪立戴(W.S.Halliday)同他友善。雪莱学业优良,视作业和考试如同儿戏,尤其拉丁诗艺出众超群。雪莱在伊顿除读英国作家、社会思想家威廉·葛德文著作外,读卢克莱修(Lucretius),普里尼(Pliny),美国法兰克林及法国卢梭等百科全书派、孔多塞、英国潘恩等人书,也大量阅读自然科学书籍。 [6]
1810年4月,出版与其妹合著之小说《扎斯特洛齐》(Zastrozzi);9月出版《维克多和卡齐尔诗集》;10月,入牛津大学University College(大学学院);11月出版《玛格雷特·尼柯尔逊遗篇》;12月出版《圣·伊尔文,或罗西克洛辛》,这些作品均有反封建思想。 [6]
1811年3月25日,因刊行《论无神论的必然性》一文而遭牛津大学开除 [7],次日离校;8月28日,与哈丽特·威斯布鲁克结婚;11月,住凯斯维克时(Keswick),得悉威廉·葛德文仍健在;同年,与黑奇纳女士(Miss Hitchner)通信,信件往还甚多,大部分谈哲学、政治问题,谈为理想而牺牲个人的生命等。 [6]
1812年1月,雪莱同威廉·葛德文通信;2月12日—4月4日,赴爱尔兰进行政治活动,在都柏林刊布《告爱尔兰人民书》《关于建立慈善家协会的倡议》《人权宣言》等文件,并在都柏林集会上公开发表演讲,谈天主教徒解放等问题;6月—8月住林茂斯(Lynmouth),作《效艾棱巴罗勋爵的信》,并刊行,并写作《麦布女王》长诗;10月,在伦敦见威廉·葛德文。 [6]
1813年2月,完成《麦布女王》长诗及散文注释(同年复印成,未公开发行);同月,离特雷玛多克(Tremadoc),第二次访问爱尔兰(至克伊拉内Kiltarney,柯克Cork等地);7月—10月,在贝尔克夏亚的勃拉克内尔(Bracknell,Berkshire);10月—12月,在爱丁堡;12月,在温莎(Windsor)定居,以后往后还于勃拉克内尔和伦敦之间。 [6]
1814年,刊行《驳自然种论》一书;7月与哈丽特·威斯布鲁克离异,而与威廉·葛德文之女玛丽·伍尔斯东克拉夫特·葛德文同居;7月28日—9月中,雪莱偕玛丽·伍尔斯东克拉夫特·葛德文赴法国、瑞士、菜茵河一带旅行。 [6]
1815年1月,祖父去世,得相当遗产,后助人散尽;8月,定居温莎附近的比晓普盖特(Bishopgate);同年秋,作长诗《阿拉斯特》,否定个人中心思想,作《一个共和主义者闻拿破仑垮台有感》,作《致华兹渥斯》,表示惋惜华兹渥斯背叛革命理想。这些诗,连同《阿拉斯特》长诗一起,均于1816年出版。 [6]
1816年3月,《阿拉斯特》等诗刊行;5月—9月间旅行瑞士日内瓦一带,始与拜伦订交;12月10日,前妻哈丽特·威斯布鲁克投河自杀,遂与玛丽·伍尔斯东克拉夫特·葛德文举行婚礼(婚后称玛丽·雪莱);自年底起,与自由主义派利·亨特(Leigh Hunt)等人交往。 [6]
1817年2月5日,与济慈(John Keats)相识;3月,居马洛(Great Marlow);同年,法庭判处剥夺雪莱抚养前妻哈丽特·威斯布鲁克所生子女之权;同年,《致大法官》一诗,以示抗议;同年,写作长诗《伊斯兰的反叛》;同年,发表《关于在整个王国实行选举制度改革的建议》小册子;同年,发表《为夏洛蒂公主去世告人民书》小册子。 [6]
1818年,《伊斯兰的反叛》一诗出版;4月,抵意大利,从此未返英伦,访比萨(pi-sa)、莱航(Leghorn)等处;8月,在威尼斯遇拜伦,彼亦早已被英国恶势力逐出英伦,漂泊至意大利;9月,至艾斯特(Este),写《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第一幕;11月,访罗马和庞贝,定居那不勒斯。 [6]
1819年,写完《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全诗剧四幕,并成诗剧《倩契》;同年,作政论《从哲学的观点看议会改革》未完稿,约二万言;同年,曼彻斯特群众集会遭到骑兵屠杀,对此惨案,雪莱忿极,作政治长诗《暴政的假面游行》及其他诗篇;同年秋,作《西风颂》。 [6]
1820年,《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及其他》诗集出版;同年,写《阿特拉斯的女巫》一诗,此诗为雪莱诗中措词难解之作,意境微茫,充满着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同年,往还友人中有希腊爱国者玛夫罗柯达多亲王等人;同年,西班牙人民起义,迫使国王斐迪南实施1812年宪法,释放爱国人士,雪莱作《自由颂》,该诗中透露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萌芽。 [6]
雪莱葬礼
1821年2月,济慈死,作长诗《阿童尼》(阿多尼)吊之,玛丽·雪莱为此诗写雪莱自挽;同年,作《为诗辩护》,答友人皮柯克的诗论;秋,作最后巨著抒情诗剧《希腊》,颂扬希腊人民在土耳其暴君统治下争自由的斗争,卷首题辞献玛夫罗柯达多亲王。 [6]
1822年,《希腊》出版;5月1日,移居斯贝齐亚海湾之滨,近勒里奇(Lerici)镇的一住处;6月,始作长诗《生命的凯旋》,未完;6月20日,赴莱亨迎接自英来意的利·亨特;7月8日,在回家途中,斯贝齐亚海上突然起风暴,雪莱等数人覆舟淹死,雪莱时年不满三十周岁,拜伦、亨特等友人参加雪莱火葬礼。 [6]

个人生活

播报
编辑

家世

父母思想都陈腐庸俗,雪莱自幼与父母不亲,后有四妹及一弟。雪莱六岁时被每日送往一教士处学拉丁文。 [6]

感情

雪莱在牛津大学学习期间,写了一本小册子《无神论的必然性》,在校内散发,被校方开除,父亲也断绝了他的经济来源。妹妹的好朋友哈丽特·威斯布鲁克,因父亲是退隐酒馆的老板,这不体面的出身使她在女子学校读书时备受欺辱,同学们骂她是“堕落的贱妇”。父亲要她回校读书,她宁肯自杀,也不愿回去再受凌辱。雪莱跟她一见钟情,私奔到爱丁堡,举行了婚礼。 [8]雪莱的第一任妻子哈丽特·威斯布鲁克与雪莱并没有真正的爱情,在他们结婚后两年,他才学会爱她的妻子。当他们的女儿出生后,哈丽特·威斯布鲁克希望雪莱同他父亲和好,以便获得经济上的支持,免得大人小孩挨饥受冻,但雪莱毫不退让。于是夫妻间矛盾日渐增多,感情越来越疏远。 [9]
雪莱墓碑
出于对哈丽特·威斯布鲁克的失望和追求寻找精神上的同路人的渴望,1814年6月,雪莱拜访威廉·葛德文,威廉·葛德文17岁的女儿玛丽·伍尔斯顿克拉夫特·葛德文十分倾慕雪莱,两人在思想、气质上都很接近,相见恨晚。雪莱清楚,要想与玛丽·伍尔斯顿克拉夫特·葛德文结婚,必须解除他与哈丽特的婚姻关系,但玛丽·伍尔斯顿克拉夫特·葛德文的父亲威廉·葛德文拒绝雪莱进入其家门,哈丽特·威斯布鲁克也拒绝与他离婚。在这种情况下,他与玛丽·伍尔斯顿克拉夫特·葛德文私奔法国。 [9]哈丽特·威斯布鲁克在生活中很不如意,非常孤独,在伦敦海德公园投水自尽。玛丽·伍尔斯顿克拉夫特·葛德文的姐姐范妮,暗暗地爱上了雪莱,只是羞于说明,在各种打击、挫折之下自杀而死,雪莱写了一首诗悼念她。雪莱与玛丽·伍尔斯顿克拉夫特·葛德文结婚后,于1818年3月12日奔赴意大利,一直居住到逝世。由于夫妻恩爱、经济宽裕,加上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古罗马的文化艺术,激发了雪莱旺盛的创作热情,1819年,雪莱创作了很多作品,被文学史家称为不可思议的一年。 [8]

墓志铭

雪莱的墓志铭是引自莎士比亚暴风雨》中的诗句:他并没有消失什么,不过感受了一次海水的变幻,他成了富丽珍奇的瑰宝。 [10]

主要作品

播报
编辑

类型
年份
名称
年份
名称
抒情诗
1809年
《爱尔兰人之歌》
1819年
《颂歌》
1810年
《战争》
1819年
《苍天颂》
1810年
《维克多与凯齐尔诗钞》
1819年
《西风颂》
1811年
《玛格丽特·尼克尔斯遗稿》
1819年
《告诫》
1812年
《魔鬼出行》
1819年
《印度小夜曲》
1814年
《写在布雷克耐尔》
1819年
《爱底哲学》
1814年
《无题——1814年4月》
1819年
《1819年的英国》
1814年
《致哈莉特》
1819年
《饥饿的母亲》
1814年
《致玛丽·伍尔斯顿克拉夫特·葛德文》
1820年
《含羞草》
1815年
《无常》
1820年
《云》
1815年
《死亡》
1820年
《致云雀》
1815年
《夏日黄昏墓园》
1820年
《阿波罗之歌》
1815年
《致华兹渥斯》
1820年
《潘之歌》
1816年
《日落》
1820年
《两个精灵:一则寓言》
1816年
《赞智力美》
1820年
《秋:挽歌》
1816年
《勃朗峰》
1820年
《十四行》
1816年
《一个共和主义者有感于波拿巴的倾覆》
1820年
《久远的往昔》
1817年
《玛丽安妮的梦》
1821年
《年岁的挽歌》
1817年
《致歌唱的康斯坦西亚》
1821年
《时间》
1817年
《致大法官》
1821年
《无题》
1817年
《给威廉·雪莱》
1821年
《阿拉伯歌词仿作》
1817年
《无题》
1821年
《歌》
1817年
《死亡》
1821年
《无常》
1817年
《撒旦挣脱了锁链》
1821年
《闻拿破仑死有感》
1817年
《给狱中归来的朋友》
1821年
《十四行:政治的伟》
1817年
《奥西曼迭斯》
1821年
《哀济慈》
1818年
《致尼罗》
1821年
《十四行:致拜伦》
1818年
《逝》
1821年
《给———》(音乐)
1818年
《一朵枯萎的紫罗兰》
1821年
《致爱德华·威廉斯》
1818年
《尤根尼亚山中抒情》
1821年
《忆》
1818年
《召苦难》
1821年
《哀歌》
1818年
《无题》
1822年
《女催眠师语病人》
1818年
《十四行:无题》
1822年
《致珍妮:回忆》
1818年
《致玛丽·雪莱》
1822年
《写在勒瑞奇海湾》
1819年
《给英格兰人的歌》
1822年
《一盏破碎的明灯》
1819年
《新国歌》
1822年
《我们重逢和分别时不同》
长诗
1813年
《麦布女王》
1820年
《心之灵》
1815年
《阿拉斯特》(或《孤独的精灵》)
1820年
《致玛利亚·吉斯伯恩》
1817年
《莱昂和西丝娜》
(或《黄金城的革命:预见于十九世纪的一场幻景》)
1821年
《阿特拉斯的女巫》
1818年
《罗萨林和海伦》
1821年
《阿童尼(阿多尼)》
1818年
《伊斯兰的反叛》
1822年
《生命的凯旋》
1818年
《朱利安和马达洛》
1819年
《暴政的假面游行》
1819年
《彼得·贝尔第三》
以上内容来源于 [11-12]

小说

年份
名称
1810年
《扎斯特洛奇》
1811年
《术士圣欧文》
以上内容来源于 [13]

诗剧

年份
名称
1819年
《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
1819年
《倩契》
1820年
《暴虐的俄狄浦斯》
1821年
《希腊》
1822年
《查理一世》
以上内容来源于 [14]

论文散文

《柯利修姆遗址》
《形而上学沉思录》
《论爱》
《刺客—一个传奇的片断》
《伯里克利时代—兼评佛罗伦萨画廊的雕塑》
《论来世》
《论死刑》
《论古风俗,涉及爱的主题》
《论文学的复兴》
《论〈会饮篇〉》
《道德沉思录》
《驳自然神论—对话录》
《评赫格的〈爱历克斯·海玛道夫亲王回忆录〉》
《论基督教》
《无神论的必然》
《告爱尔兰人民书》
《关于建立慈善家协会的倡议》
《人权宣言》
《论生活》
《为夏洛特公主去世告世界书》
《关于把改革付诸全国投票的建议》
《一种改革的哲学观》
《为诗辩护》
以上内容来源于 [13]

出版图书

播报
编辑
  • 作者名称 珀西·比希·雪莱
    作品类别国外作品
    作品时间2013-8
    《雪莱经典诗选:汉英对照》从雪莱的诗集中精选若干名篇,充分地展现了雪莱作品丰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诗歌技巧。
    [22]
  • 作品类别国外作品
    作品时间1997
    名诗名译 (共9册), 这套丛书还有 《拜伦诗集》,《普希金诗集》,《莱蒙托夫名诗精选-名诗名译丛书》,《狄金森名诗精选》,《海涅名诗精选(名诗名译丛书)》 等。
    [23]
  • 作者名称 珀西·比希·雪莱
    作品类别国外作品
    作品时间2014-1
    《雪莱诗集》是2014年1月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珀西·比希·雪莱
  • 作者名称 珀西·比希·雪莱
    作品类别国外作品
    作品时间2007-10
    本书从诗歌宝库中精选了百余篇具有代表性的篇章。同时,为了便于读者的阅读,配以原汁原味的英文、凝练生动的赏析文字和契合诗歌内容的图片。
    [24]

创作特点

播报
编辑

创作主题

1.鼓励人们为自由和平等而斗争
1817年,雪莱发表了反封建起义的幻想性抒情叙事长诗《伊斯兰的反叛》。诗中两个主人公莱昂与西丝娜是一对情侣,他们在一个名叫“黄金的邦国”造反,赶走了暴君。后暴君反攻得手,莱昂和西丝娜被烈火烧死,而暴君也被烈火中的巨大的烟球卷走。诗中,雪莱生动地塑造了莱昂这个革命者的形象,尽管莱昂和妻子被困于烈火中,他们仍疾呼:“让天下所有的人都能自由平等!”“我们的死亡会促进人类的前程!”雪莱深刻抨击了欧洲的“神圣同盟”对内实行专制暴政、对外镇压民族革命的罪行,让人们看清了黑暗势力的丑恶,激发了人民为自由和平等而战的斗志,同时也表现了革命者的大无畏的斗争精神,他们坚信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热爱人民,坚信未来必胜的信念。实际上,《伊斯兰的反叛》是雪莱借以号召英国人民起来反抗暴君的召唤,是一首浪漫主义的革命赞歌,也是一首歌颂信仰、仁爱、希望的哲理诗篇。 [15]
2.坚信专制暴政必然会灭亡
1817年,雪莱写下了一首十四行抒情诗《奥西曼迭斯》。诗中描述了一个来自古老国家的旅行者对他讲述了他在旅途中看见的一尊曾不可一世、以武力著名而又残酷的古埃及国王拉美西斯二世的破败雕像。雕像上面刻有这样一些字:“众王之王—奥西曼迭斯就是我,看看我的业绩吧,纵然是一世之雄,也必然会颓然而绝望!”诗中提到的他的雕像完整时约有15米高,后倾倒成为一片废墟。雪莱没有像前人一样对这位君主高唱颂歌,他怀着明智的冷峻,将读者带到了法老残缺雕像前,让人感叹:尽管专制帝王曾经辉煌在世、权力无边,但在大自然面前他们是非常渺小的;尽管他们表面看起来十分凶恶,甚至还十分强大和嚣张,但那只是过眼烟云,很快就会衰败、死亡、腐烂;尽管他们刻碑立传,试图流芳百世,但那终究抵御不了时光的磨砺。
雪莱借埃及国王嘲讽了封建专制,表达了他对专制帝王的厌恶和蔑视,并讽刺了当时的英国和世界上其他所有的专制暴虐统治。雪莱通过对破败、荒凉的雕塑的描写暗示所有像奥西曼迭斯一样雄心勃勃不可一世的统治者们,终将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 [15]
3.呼唤充满着“爱”的自由王国
雪莱的诗充满了对真、善、美的世界的憧憬,对专制暴政的愤恨和对人间苦难的深切同情,体现了一位敏感、尖锐地捕捉、体验、领悟一切美好的东西的雪莱的高贵天性。他热忱地呼吁人类自由地生活、自由地爱、享受造化的赐予,享受大自然一切馈赠的权利。
1819年,雪莱写下了表现人民反暴政胜利后瞻望空想社会主义前景的代表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普罗米修斯是古希腊神话传说中的巨人,他从天上盗取火种送往人类,触怒了主神宙斯,被拴缚在高加索山上每天忍受神鹰啄食内脏之苦。诗剧的第一幕描写了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忍受着长期痛苦的折磨,但坚毅不屈,拒绝向暴君投降。第二幕描写了与普罗米修斯离别已久的恋人——海洋的女儿亚西亚为救情郎不辞劳苦、四处奔走的经历。美丽纯洁的亚西亚深信正义必将战胜邪恶,并预感总有一天会和普罗米修斯重逢。第三幕描写的是宙斯的儿子,象征着变革必然性的冥王,把宙斯从天上王座打入地狱深渊,力量之神赫拉克勒斯解放了普罗米修斯。诗剧的最后一幕描写的是整个宇宙欢呼新生和春天再来的颂歌。旧时代被埋葬,时间和人类思维的精灵庆贺并欢唱着人类未来的光辉成就。诗歌艺术和科学将为人们所享有,“爱”将代替“恐惧”,大地将成为乐园,温和、美德、智慧和忍耐将重建大地。诗剧中主人公普罗米修斯的形象折射出了雪莱对封建暴政和宗教迷信的反叛精神。通过这个神话,作者形象地揭露了专制统治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抨击了英国专制统治的罪恶。冥王打败了宙斯暗示了推翻旧制度的必然性,同时,普罗米修斯经受了三千年痛苦之后仍能乐观、宽容、温和地对待一切也体现了雪莱的道德标准:普遍的、永恒的爱是化解仇恨、拯救世界的良药。 [15]
4.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坚定信念
1819年8月,曼彻斯特八万工人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反动当局竟出动军队野蛮镇压,制造了彼得卢大屠杀事件,雪莱满怀悲愤,写下了长诗《暴政的假面游行》,对资产阶级政府的血腥暴行提出严正抗议。拿破仑帝国的解体大大促进了西班牙人民反对异族压迫和封建专制的革命运动,1819年10月就在武装起义的前夕,雪莱给西班牙人民献上了《颂歌》,为西班牙革命吹响了进军的号角。同年秋日的一个午后,雪莱在意大利佛罗伦萨近郊的树林里漫步,突然狂风大作,乌云翻滚。到了傍晚,暴风雨夹带着冰雹雷电倾盆而下,荡涤着大地,震撼着人间。大自然威武雄壮的交响乐,触发了雪莱的灵感,写下了抒情短诗《西风颂》。 [15]《西风颂》一共有五个诗节,分为三个部分。前三个诗节为一个部分,后面两个诗节各自为一个部分。在前三个诗节里,雪莱运用大量的景物描写,表现了西风的猛烈。西风在他的诗歌里幻化成一个英勇无畏的战士,向社会的一切阴暗面发起挑战,破旧立新,为社会的变革带来契机。第四诗节,反复运用虚拟句式“假如我”诉说出焦躁、痛苦的心绪,感情愁郁悲怆。第五诗节,则运用明快的笔调,充满着对理想的憧憬和向往,感情的流动与变化,正体现出雪莱的复杂不平静的心绪来。西风是不平等社会制度的破坏者,同时也是新社会制度的建立者。黎明之前的最后一刻必然是最黑暗的。在雪莱看来,要迎接一个崭新的社会,必须要破除旧社会原有的落后制度并改变人们固有的思想。西风就是扫除旧社会丑恶现象的变革力量,西风过后人们必将迎来一个美好的新社会。全诗表现了一种对变革的急切渴求,以及对未来的强烈期待。 [16]对《西风颂》的理解与解释因人而异。有人将它视作一首政治抒情诗,表达了雪莱豪迈、奔赴的革命热情。西风象征着一股强烈的革命风暴,风卷残云,摧枯拉朽,扫除一切旧势力,同时又播下新生的种子,将自由和幸福传遍人间。 也有读者将《西风颂》看作是一首描写大自然的抒情诗,表达了雪莱泛神论的思想,即西风代表自然,而自然则是神灵的体现。诗的最后,雪莱向全世界大声宣告: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雪莱塑造的西风这一坚强而有力的意象形象地表达了雪莱对自由美好未来的憧憬,以及人类新生活必将到来的坚定信念。 [15]
1820年,雪莱撰写的一首抒情诗《致云雀》。该诗用较大的篇幅描写了一种小鸟—云雀。虽然诗歌没有对云雀的具体动作进行详尽的描写,但在字里行间表达了一种愉快活泼的情愫。在诗歌最开始的部分,雪莱就用了一句“你好啊,快乐的精灵!”来奠定这首诗歌的基调。一种欢快活泼的情景跃然呈现于读者的眼前。雪莱的《致云雀》为人们刻画了一个浪漫主义时代的美好的理想形象:那冲霄而上的大自然的精灵,在天空上向人间唱着优美的歌曲。云雀在诗中其实并不单单表示一只小鸟,更多的是象征着一种对自由与美好的渴望和追求。这种渴望和追求是全人类共有情感。或者说,云雀其实就是雪莱送给自己的自画像,两者有许多相似的特点。他们都追求一种至纯的宁静,都希望逃离肮脏的地面,都向往着全新的世界。不同的是,雪莱没有云雀的翅膀,不能像云雀一样没有束缚地遵从自己的内心,无所顾忌地追求自己的理想。 [16]
雪莱留给后人的诗歌并不算多,其中《西风颂》与《致云雀》是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作品几乎都与以下两个主题息息相关:第一个就是对于当时社会种种丑恶现象的批判;第二个是对未来美好事物的向往。他在《阿童尼(阿多尼)》前言被删节的段落中曾这样说:“写诗并加以发表,不过是我的手段,目的则在于传达我和他人之间的同情,而这种同情正是我对于同类的强烈无边的爱激励我去争取的一段感情。” [16]

艺术特征

一、瑰丽广博的想象
雪莱爱幻想、富有浪漫主义气质。因此,雪莱的诗作总是洋溢着瑰丽广博的想象。他在其文论著作《为诗辩护》中说道:“在通常的意义下,诗可以界说为‘想象’的表现”。基于这一诗歌创作原理,雪莱在他的诗作中,通常运用了一系列大胆瑰丽的想象,描绘了一幅幅生动优美的社会生活画卷,给诗歌增添了无穷的艺术魅力。正是一种高超广博的想象力,丰富了诗歌的内容,使其风格迥异,意境开阔。在这些富有想象的抒情诗作中《西风颂》:该诗节奏明快,音律和谐,气势豪放,想象瑰丽,令读者心旷神怡,浮想联翩,充分体现了雪莱富于想象的创作手法。《西风颂》共五节。在第一、二节中,雪莱运用丰富的想象,生动地抒写了狂暴的西风那雄浑磅礴的气势,表现了西风摧枯拉朽,所向披靡,摧毁旧世界,开拓新世界的强大威力。第三节,雪莱承前呼应,以高超的想象,淋漓尽致地描绘了西风驱卷长空的浮云,威震地中海,斩劈大西洋的壮阔画面与威猛气势。第四、五节,诗人更是浮想翩翩,将自己引入诗的意境,与西风融为一体,把他的思绪拨散人间。这充分表明了雪莱为革命献身的坚定决心和无畏精神。雪莱借用想象,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客观事物中,清晰明了地表达了自己的革命理想。这种奇思异想、托物写意的文学表现手法,为诗作增添了不少光辉。 [17]
二、优美丰富的意象
雪莱的诗歌中充满了这种意象,例如“水”“音乐”“紫罗兰”“云”“月”“风”“云雀”“灯”等,这些意象都被赋予了雪莱的某种主观情感,使诗歌具有一种“言外之味”“弦外之响”的妙镜。雪莱在《给———》(音乐)一诗中写道:“音乐,虽然消失了柔声,却依然在记忆里颤动——芬芳,虽然早谢了紫罗兰,却留在它所刺激的感官。玫瑰叶子,虽然花儿死去,还能在爱人的床头堆积;同样的,等你去了,你的思想和爱情,会依然睡在世上。”这是雪莱对爱情永恒的歌唱和赞美。 [17]

人物评价

播报
编辑
英国诗人乔治·戈登·拜伦:雪莱是世界上最不自私的人,别人和他相比就几乎全都成了野兽。 [18]
现代诗人徐志摩:我实在够不上读他,因为太浓厚伟大了。他的小诗,很轻灵,很微妙,很真挚,很美丽,读的时候,心灵真是颤动起来,犹如看一块纯洁的水晶,真是内外通灵。 [19]
现代文学家郭沫若:雪莱是我最敬爱的诗人中之一个。他是自然的宠子,泛神宗的信者,革命思想的健儿。他的诗便是他的生命。他的生命便是一首绝妙的好诗。 [20]
英国诗人、评论家马修·阿诺德:美丽而不切实际的安琪儿,枉然在空中拍着他闪烁的银色的翅膀。 [18]
丹麦文学评论家和文学史家格奥尔格·勃兰兑斯:在他个性特色最鲜明的作品中,其精美程度胜过了莎士比亚;没有一个诗人能和他相比,没有一个诗人能超越他。他在1821年和1822年写下的那些短诗,也许可以大胆地说,是英语文学最美的精品。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