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健20周年回顧】全球夯中醫,台灣醫療品質拿第一 - 康健雜誌
瀏覽數 22,755

【康健20周年回顧】全球夯中醫,台灣醫療品質拿第一

當歐美各國反思主流醫學有侷限,紛紛取經東方的傳統中醫,台灣從政府到民間有無發現並發揮自己的中醫學優勢? 台灣從中醫人才素質到醫療環境,都有高水準表現,是全世界極少數保留原汁原味「純中醫」的國家,有能力純粹用中醫思維開藥用方,透過中、西醫互補,不但提高了民眾的生活品質,更多難纏久病也找到治療和紓解的曙光。 隨著台灣人使用中醫的機率愈來愈高,政府有必要以前瞻眼光與策略作法,負起照顧全民之責,打造更安全、可信任的就醫環境和品質,提升民眾對中醫藥的正確認知與觀念,並且整合資源,鼓勵優秀中醫師到國際舞台展現軟實力,讓世界看見台灣。 台灣的中醫有哪些世界第一﹖哪些病看中醫比較好?中藥安全嗎?哪些中醫治療癌症比較有經驗?醫界同儕評選,九大團隊,240個優秀中醫師,在台遍地開花……,全球第一本《中醫就醫指南》籌備半年,為您獻上。

香港,世界眼科醫學大會(WOC)上,來自全球的頂尖眼科醫師們,在台下聚精會神地聽著來自台灣的中醫師曾國烈,全程用英文演講,題目是:「針灸治療乾眼症」。

「他們對這個研究很有興趣,」曾國烈說,之前他曾跟幾位眼科醫師討論過,乾眼症沒有藥物治療,他們收了46個乾眼症病人,發現針灸可讓輕度的乾眼症恢復正常,中、重度的淚水分泌狀況改善,這份報告也刊登在《美國中醫學期刊》上。

* * *

中醫的風潮持續延燒,全球超過160個國家,有傳統中國醫學(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的訓練機構和診所。

1998年美國設立國家級的輔助療法研究中心(NCCAM),對包括針灸、草藥、中醫等進行大規模研究,每年挹注哈佛、耶魯大學上億美元的研究經費。

如今像哈佛、耶魯、史丹福和加州大學等有近六成的醫學院有中醫課程,哈佛大學附設醫院甚至設立了傳統醫學科。

世界衛生組織(WHO)在1996年就把針灸納入正式醫療行為,歐美人士使用針灸也日益普遍。

比如美國德州休士頓的安德森治癌中心(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 )就用針灸來減輕化療副作用。根據2007年統計,已有310萬美國人嘗試過針灸,無論在本土或阿富汗戰區服役的陸海空軍人,都曾利用針灸解決骨骼肌肉、疼痛和壓力問題。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英國劍橋大學則在2007年設立中醫藥研究中心,和來自中國的藥廠聯手研發新藥;德國和法國人也對中醫有興趣,不但在大學裡開針灸課、並設立專門的中醫學校,在醫院、診所裡,經常可以看見金髮碧眼的外國人,身上插著小銀針做針灸,據統計,目前歐洲約有五萬名針灸師。

從傳統醫療中找治病希望

中醫會受到矚目,一方面是愈來愈多研究證實中醫的療效不錯,且符合現代科學。

科學家發現,中醫理論和現代解剖學有相似之處,比如說經絡系統,一些經脈走向和主要的大動脈和神經分布相似。

民眾無法滿足現有的醫療方式,期盼尋求其他恢復身心健康方法,也是原因。

而且不僅是一般百姓,各國政府也急急探詢更好的治療方法,以減少龐大的醫療費用支出。

經常走訪國外的彰化基督教醫院中醫部主任羅倫謙說,歐洲人常自問:「我還能多做些什麼?What else can I do?」西方人不排斥傳統療法,願意花錢積極做研究,目前歐盟已有12個國家共花費上仟萬歐元,釐清替代療法到底可以做什麼。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最近加拿大已同意中醫師使用正式的醫生(Dr.)頭銜,曾擔任加拿大卑詩省中醫針灸管理局主席的中醫博士鍾政哲難掩興奮說,針灸也已納入保險給付,甚至不少西醫也跑來看中醫,他正和台灣的中醫師們討論,要穿什麼樣的醫師服(見29頁「他山之石 」)。

當中醫成為全球新興的醫療趨勢,台灣的中醫有什麼特色,競爭優勢在哪裡?

在台灣,約有三分之一的人在看中醫,全省執業中醫師人數超過6000人,3000多家中醫診所林立街頭,過半數的醫學中心有中醫部或傳統醫學科,中醫師密集度高。「台灣中醫是世界級醫療,」中醫藥委員會主委黃林煌豎起大拇指稱讚,台灣的中醫師平均素質高,其中不乏博、碩士生或是執業多年的西醫師,且中、西醫合作經驗豐富,這些是其他國家比不上的。

現況/中醫檢核考試,關關難

現代中醫師的樣貌,比起以往有江湖郎中亂膨風、亂賣藥的情形,有了極大轉變。

一群穿著白袍的中醫師,齊聚在辦公室裡,透過視訊和其他醫生們討論病例個案及治療方式,這是慈濟醫院台中分院中醫部每月例行的跨院區(花蓮、台北、大林)會議,讓中醫師們可以有更多經驗交流。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早期中醫師來源多,養成教育不完整,有自修自學通過考試的中醫師,或是西醫修過45個學分,也能通過考試成為中醫師,民眾很容易混淆不清,從國術館到中藥房裡,誰才是真正中醫師。目前中醫師的養成已經回歸到學校教育正軌,特考制度已在2011年結束。

一般中醫教育分為七年制和八年制,以及大學畢業後報考的五年制學士後中醫系,依據中醫藥委員會2010年的統計,目前取得中醫師執照中醫師的人佔56.9%,特考中醫師比例較低,佔40%(見右頁表)。

「台灣中醫師的考核較嚴格,」中醫師陳旺全說,中醫師執業後必須再進修,每六年換照需要修滿180個學分,包括中醫專業、西醫、感染控制或醫院管理等。

而且,不少中醫師會選擇再進修,精進醫術。陳旺全中醫做了幾年跑去日本念書,8年苦讀出日本大學病理學博士學位,他覺得日本的訓練很有用,讓他的鑑別能力變強,更能快速診斷,用藥更精準,他會把難懂的癌症,轉化成簡單易懂的彩色圖片,讓病人可以理解疾病的原因。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台灣中醫師的培訓計劃也很多元。

譬如加強中醫師的專科訓練,讓他們能對某些疾病有全面、充足的治療經驗。

比如中醫藥委員會推動臨床中醫師訓練計畫,已行之有年。

像是長庚醫院的中醫師幾乎都有中醫師和西醫師執照,擔任主治醫師前,他們必須先去相關的西醫科別做半年以上的臨床訓練半年,「能更準確判斷病人的病情,不至於延誤治療,」桃園長庚中醫部主任楊賢鴻說。

民間力量,培育中醫實力

老輩中醫靠師徒相傳,經驗傳承有限,需要花較長時間體會;現代中醫則運用科學儀器,較能有效率地累積醫師的看診經驗。

「不是培養神醫,而是具備能力的現代中醫,」彰基中醫部主任羅綸謙說,藉由儀器協助,像是舌診儀、脈診儀,病人的狀況可以數據化、標準化,不但可以建立研究基礎數據,年輕醫師也能因此快速累積更多經驗,「以前70歲才能通,現在30歲就能通了,」他笑說儀器有它的方便性,但現在尚未普遍使用,只能作為診斷參考,最重要的還是臨床上的望、聞、問、切,才能確實掌握病情變化。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民間則靠著自發性力量,如讀書會等,增強看病實力。

「地藏王菩薩只有一個,可是土地公可以有很多個,」鼓勵學弟妹回鄉當中醫,組織「土地公聯線」的中醫師連建廷認為,中醫師要像土地公一般守護當地居民,所以要有一定水準和實力,不要讓民眾跑太遠去看病。

他發現很多醫師從學校出來不會醫病,四、五年前他開中醫私塾,大方和後輩中醫分享傳承醫療經驗,影響了不少醫師,如高屏地區的楊世敏醫師,自組中醫讀書會帶領後輩醫師一起看病,提升整體中醫素質。

優勢/中、西醫合作經驗豐富

此外,有些台灣的中醫師和西醫有多年合作經驗,更有助中醫藥研究發展。

說話緩慢溫和,擁有中西醫雙執照的林口長庚醫院中醫兒科主治醫師顏宏融,有小兒科醫師的完整訓練經驗,當年他跟著台大感染科醫師張鑾英做研究,發現殺病毒的中藥可能跟免疫有關,引發興趣攻讀免疫學博士,到美國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做免疫學研究,「我要把免疫治療摸清楚,」他說,多年訓練教會他如何做嚴謹、有效的中醫臨床實驗,最近他剛申請通過國衛院的研究計劃。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擅長用純中藥

台灣中醫的另一大特色,是保留了傳統的「純」中醫──用中醫的思維開方用藥。

來台灣考察多次,上海中醫藥學會祕書長尚力就發現,台灣中醫的特點是:「全從中醫裡去找出路,不斷從中醫裡研究,」他說。台灣使用繁體字,較能夠解讀繁複的文言文中醫原典如《傷寒論》、《黃帝內經》等醫書,且法律規定中醫只能開中藥,無形中訓練了中醫師能更精準用中藥開方治病。

即使是領有西醫專科醫師執照的中醫師,也會以中醫治療為主。現在仍在接生,每週有一次婦產科門診的台北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中醫部主任賴榮年說,他的治療理念是「能中不西」,儘量以中醫的方式來治療,就算沒辦法,一定要開刀、吃西藥,他也會想辦法用中醫調理來減少西藥用量,因為西藥作用是阻擋某個身體的接受器,但中藥會去疏通身體有問題的地方,調理體質改變根源,「讓患者不會回到過去(生病狀況),」賴榮年說。

曾研究過兩岸中醫發展的中醫師鄧振華指出,中國大陸從1970年代後致力發展中醫,但大醫院裡多以中西醫結合為主,中醫師可以開西藥,西藥藥效又快,久之他們也在擔心,開中藥的能力逐漸式微,無法分辨是西藥有效還是中藥有效。

台灣走出去,世界走進來

台灣的中醫也做出創意特色,讓國際人士驚豔。

像是慈濟台中分院的園藝治療,是全世界第一個以中醫概念打造的療癒花園,從2006年起每年舉辦世界性的園藝治療大會,吸引歐美人士前來學習。

慈濟台中分院中醫部主任陳建仲指出,園藝治療和中醫接近,是很生活化的,無論把脈、眼神的接觸都是溫和的,「會先跟心去溝通,」他說,花園裡的藥草也分涼、熱性,像是失眠、肝不好的人,可以聞聞玫瑰花香氣,有疏肝理氣效果。

他們也帶病人種花鋤草,分株播種,勞動筋骨來讓心情平靜,符合中醫用情緒療癒的效果。

方便的科學中藥

總的來說,台灣中醫是小而美的精緻醫療。

除了中醫師的素質好,台灣看中醫有健保給付,並可使用中藥濃縮粉劑(科學中藥),患者看中醫及服藥更方便,這也是其他國家少有的。

1996年中醫納入健保,儘管爭議不斷,但好處有全球唯一的中藥資料庫,可以作為傳統醫學科學化及臨床研究的基礎,「讓中醫和現代醫學接軌,」中醫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孫茂峰說。

科學中藥也是台灣特有的產物。根據統計,現有科學中藥方劑有三百多種,「只要診斷正確,搭配得宜,大多數都能把病治好,」經驗豐富的長庚醫院中醫藥劑部主任楊榮季說。

陳旺全醫師說出多數人心聲──把中西醫當成互補醫學,藉助目前不錯的醫療環境,「相信會給民眾更好的生活品質。」

然而,令人憂心的是,這樣的優勢可能並不長久。

長期以往,政府未對中醫有全面規劃,導致台灣中醫的發展處處受限,間接影響了民眾的就醫品質。

從醫事人力規劃、配置、中藥管理到民眾教育,任一環節鬆脫,都會使中醫醫療品質沉淪。

未來/醫師人力欠缺妥善規劃

儘管台灣中醫人才濟濟、臨床經驗豐富,但九成以上各自開業,人力資源分散各地,無法凝聚成令人刮目相看的強大力量。

有「中醫界良心」之稱的長庚中醫部副院長張恒鴻說,台灣的中醫應該要領導潮流,讓世界跟進。「讓林書豪坐三、四十年冷板凳,哪有成名機會?」台灣中醫有機會成為台灣之光,但卻因為缺乏願景、規劃,徒有一手好牌,卻一張也打不出去。

多位中醫師同聲提到,韓國和中國大陸傾全國之力發展中醫,「我們起步不算太晚,但已經落後香港、韓國,」中醫師孫茂峰提到,中醫在韓國叫韓醫,有專門的韓藥師;香港中醫界也積極建立傳統醫學特色,像是發展相關研究等,台灣的中醫師多半單打獨鬥,沒有整體特色及目標發展,人才優勢已經逐漸消失。

建立中醫醫療團隊

建立完整的中醫醫療團隊,培訓相關醫事人員,更是當務之急。

長久以來,政府並未強制規定基層中醫醫療院所必須聘用有證照的專業人員,且沒有相關醫師人員培訓計劃,中醫師通常只能自行訓練助理來協助掛號、抓藥。結果不但民眾的醫療沒有保障,傳統中醫的整復手法、中藥製作技術也漸消失。

提升中醫醫療品質,政府有責任培訓建構完整的中醫醫療服務團隊,包括護理師、藥師和傷科助理等。

中醫界也應該主動提出需求,擬定醫事人員的標準,譬如護理師或藥師應該修哪些學分和專業項目內容;也可以在學校開班授課,教導傷科助理相關課程,通過考核可以發給證照。

有合法的醫事人員,才能提高整體中醫醫療環境水準。

中藥管理

中藥安全問題也令人頭痛。「產地就要做控管,」有藥學背景的中醫師黃蘭說,政府目前的作法不夠積極,只檢驗藥材的重金屬殘留,其他像是會傷肝的黃麴毒素並未做檢驗,令人擔憂。

科學中藥更需要政府來主導做療效評估。

楊榮季提到,目前每家科學中藥的製作方法不同,內容也有差別,政府應該要主動做研究,訂定出規範和標準,並審核療效,才能保證民眾用藥安全。(見56頁「如何確保你吃的中藥安全﹖」)

對中醫藥認知有待加強

再者,民眾對中醫藥認知不足,需要中醫界和政府再加把勁,推廣正確觀念。

2012年的《康健》獨家所做的調查發現,有七成的人看過中醫,卻有六成九的人誤以為中藥溫和不傷身,甚至有半數以上的女性錯認生理期後要喝四物湯。(見38頁「中醫藥迷思大調查」)

當全球開始重視預防醫學,並以中醫為發展要點,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院區院長鄭振鴻認為,政府應該思考將正確的中醫知識落實到民間,並有更完整的發展計劃,比如把正確的中醫知識納入小學教育,大學增設相關課程,讓傳統中醫的智慧,融入現代人生活,並且讓台灣的中醫可以持續發光、照亮更多人。

為創造更好的醫療環境努力

「中醫要做民醫,人民的醫師,願意花很多時間跟民眾接觸的醫生,」中醫藥委員會主委黃林煌說,他覺得這才是真正的典範中醫。

掌握「中醫要做民醫」的精神,這次就醫指南我們花了半年時間,全台走透透,徵詢優秀中醫師們,三層交叉比對,同儕評比,共同推薦遴選出全台超過200位中醫師及團隊。

他們醫德、醫術兼備,且經驗豐富,有一定的社會貢獻度,對醫療也有比較中肯、深入的看法,希望藉此提供正確的觀念,讓大家一窺中醫之祕,也願為中西醫提供合作的橋樑,為民眾創造更好的醫療環境。

版權所有,本刊圖文非經同意不得轉載或公開傳播。

延伸閱讀

您正在閱讀

《中醫就醫指南》

猜你喜歡

活動看板

其他人也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