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疫苗有望在 2030 年之前问世,这对患者来说意味着什么?

【#癌症疫苗有望在2030年之前问世#】德国生物技术公司BioNTech联合创始人乌格•沙欣和奥兹莱姆•图雷西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可以利用预防新…
关注者
5
被浏览
2,255

3 个回答

几十年来,癌症疫苗已经成为免疫疗法的一种形式,通过刺激或恢复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来防止癌症发展或杀灭现有的肿瘤。


据《The Guardian(卫报)》10月16日消息称,德国生物技术公司BioNTech的创始人在接受BBC采访时称,针对癌症的疫苗可能2030年前上市。


截图选自《卫报》官网

德国生物技术公司BioNTech的创始人在接受采访时称,mRNA新冠疫苗技术可用于帮助摧毁癌细胞。当被问及基于mRNA的癌症疫苗何时可用于患者时,联合创始人萨欣表示,它们可能在2030年之前问世。据悉,BioNTech是欧洲最大生物技术独角兽,与美国辉瑞合作研发生产了mRNA新冠疫苗。


BioNTech 的 Uğur Şahin 教授和 Özlem Türeci 教授接受了 Laura Kuenssberg 的采访

图源:英国广播公司BBC

mRNA新冠疫苗通过将冠状病毒上无害的刺突蛋白的遗传指令输送到体内来发挥作用。这些遗传指令被大量产生刺突蛋白的细胞所接受,然后这些蛋白质或抗原能够告诉免疫系统的抗体和其他防御系统要搜索和攻击什么。研究人员认为,可以采取同样的方法让免疫系统寻找和摧毁癌细胞。

据报道,BioNTech现在有几种癌症疫苗处于临床试验阶段,主要开发针对肠癌、黑色素瘤和其他癌症类型的治疗方法,但目前仍面临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mRNA技术属于新一代的免疫疗法,其中文意思是“信使核糖核酸”,mRNA是一种天然分子,能向人体细胞发出指令,然后制造靶蛋白或抗原,从而激发出人体的免疫反应。


用mRNA技术开发肿瘤疫苗的优势,在于很容易能同时表达20个以上的肿瘤抗原,因此格外适用于癌症的个体化治疗,即使是很小的肿瘤样本组织,也可以采集到所有的抗原信息,从而定制个性化肿瘤疫苗。


结直肠癌患者48周后多处病灶持续缩小,个体化mRNA疫苗立大功

2022年8月15日,关于个体化mRNA新抗原疫苗取得了重要的工作进展,报告了用于晚期转移性实体瘤的个体化异源黑猩猩病腺病毒和自我扩增mRNA新抗原疫苗的1期试验中期结果,并将工作报告发表于《Nature Medicine》国际顶尖医学期刊上。


众所周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CPI)疗法对免疫反应性低的肿瘤患者的益处有限。T 细胞诱导疫苗有望与CPI治疗相结合,实现长期的疾病控制。


在一项正在进行的1/2期临床研究中,以个性化、异源黑猩猩腺病毒(ChAd68)和自扩增mRNA(samRNA)为基础的新抗原疫苗,可以诱导强烈、持久且有效的肿瘤新抗原特异性CD4+和CD8+T细胞应答,联合纳武单抗(Nivolumab,抗PD-1单抗) 和伊匹单抗(Ipilimumab,抗CTLA-4单抗) 的疗效,在晚期转移性实体瘤患者的治疗中表现优异。目前,该临床试验已经推进到2/3期。


个体化疫苗方案安全且耐受性良好,没有剂量限制性毒性。疫苗生产是可行的,疫苗接种可诱导持久的新抗原特异性CD8 T细胞反应。几名微卫星稳定型结直肠癌(MSS-CRC)患者的总生存期有所改善。探索性生物标志物分析显示,总生存期延长的患者的循环肿瘤DNA(ctDNA)降低。


14 名I期患者的中位年龄为 59 岁;肿瘤类型包括转移性微卫星稳定型结直肠癌7例、胃食管腺癌6例或非小细胞肺癌1例;并且患者已接受过1~2种先前的治疗。个体化疫苗方案安全且耐受性良好,没有剂量限制性毒性。


接受个体化疫苗治疗后,1例胃食管腺癌患者达到完全缓解,其余几名跨肿瘤类型的患者保持疾病稳定。对于微卫星稳定型结直肠癌患者,7人中有3人(42.9%)仍然存活,中位总生存期为8.7个月,12个月的总生存率为42.9%,这反映了多名患者获得了持久的益处。


接种新型疫苗改善MSS-CRC患者G8的总生存期


患者 G8 是一名 51岁的 MSS-CRC 患者,接受了21个月的化疗,在研究治疗开始前一线化疗取得进展,但在研究治疗期间继续伴随标准护理化疗并显示通过 ctDNA 和放射学评估接种疫苗后肿瘤消退的明确证据。计算机断层扫描显示,16周内多处肺部病灶缩小,48周内多处肺部和一处肝脏病灶持续缩小(图示)。


目前,癌症疫苗中疗效及预防复发效果较为突出的当属树突状细胞疫苗及个性化新抗原疫苗等,在德国、日本也有树突状细胞疫苗用于临床辅助治疗多种癌症,如肺癌、肝癌、肾癌、乳腺癌、皮肤癌等,这是癌症患者治疗的新希望。


想寻求国内外治疗新技术帮助的患者,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先将病理报告、治疗经历及出院小结等资料提交至无癌家园医学部进行初步评估。


个体化mRNA疫苗 vs “万癌之王”,50%的患者18个月后无复发

2022年美国临床学会(ASCO)年会上,BioNTech公司宣布,其基于mRNA的个体化新抗原特异性免疫疗法autogene cevumeran (BNT122),与PD-L1阻断剂atezolizumab(阿替利珠单抗,Tecentriq)和化疗连用,在治疗接受手术切除的胰腺癌患者的I期临床试验中获得积极结果。早期结果展现出这种组合疗法的良好疗效及安全性。


众所周知,胰腺癌因恶性程度极高,起病隐匿,早期诊断困难,进展迅速,生存时间短,预后极差等特点被封为“万癌之王”。据世卫组织公布的2020年全球癌症数据显示,全球癌症死亡病例996万例,其中胰腺癌死亡47万例,位居癌症死亡人数第7位。


据相关数据显示,胰腺导管腺癌是美国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约90%的患者在诊断后两年内死亡。手术切除和全身细胞毒性化疗的组合已显示可改善临床结果,然而,即使手术切除,患者的复发率仍然很高,接受手术后辅助化疗(ACT)的患者5年生存率仅为约20%,而未接受辅助化疗(ACT)的患者仅为10%,因此,对于手术切除的胰腺导管腺癌患者,对新疗法的医疗需求尚未得到满足。


BNT122是基于BioNTech的iNeST技术平台研发的个体化新抗原mRNA疫苗,当细胞发生癌变时会产生新抗原,而正常细胞中不会产生,这就致使人体的免疫系统可以识别这些新抗原并且对它们产生免疫反应。然而很多肿瘤细胞中这种新抗原的表达水平很低,不足以激发人体免疫系统产生强烈的免疫反应。


BNT122则是利用该平台设计的疫苗含有未经修饰的、优化后的mRNA,能够编码多达20种不同的特异性新抗原。这款疫苗能够通过提高新抗原的表达水平而激发更为全面的免疫反应,提升免疫系统对肿瘤的杀伤力。



试验关键结果

在此项临床试验中,19例胰腺癌患者采取手术切除后接受阿替利珠单抗,继而8剂疫苗,再接受改良FOLFIRINOX化疗12个周期,最后再接受1剂疫苗加强。


初步结果显示,16例患者(84%)在手术后9.4周接种了BNT122,50%(8/16)的患者检测显示诱导出新抗原特异性T细胞。中位随访时间为18个月时,获得新抗原特异性免疫反应患者的无复发生存期(RFS)显著长于无疫苗激发免疫反应的患者。获得免疫反应组中位RFS尚未达到,未获得免疫反应组中位RFS为13.4个月。这表明有50%的患者18个月后无复发!


此项临床试验的安全性可以接受,不良反应较轻微,仅有1例(6%)出现了与疫苗相关的3级不良反应(发热和高血压)。

目前,BioNTech公司建立了近30条研发管线,约2/3的管线集中在胰腺癌、非小细胞肺癌、结直肠癌、黑色素瘤、前列腺癌等肿瘤领域。其中有5条管线处于临床II期试验阶段。本次ASCO大会公布的BNT122是进展较快的候选产品之一,目前已进入临床II期。在2022年AACR大会上公布的BNT122联合atezolizumab(阿替利珠单抗)治疗局部晚期或转移性实体瘤患者的Ib期临床试验显示,在108例接受至少一次肿瘤评估的患者中,有反应的患者9例,病情稳定53例。


处于临床I期试验阶段的有14条管线,相信再过不久,mRNA疫苗技术能够给更多癌症患者带来更加积极的临床数据,成为一种治疗新选择。


除了mRNA疫苗外,树突状细胞(DC)疫苗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生物治疗恶性肿瘤的方法,已越来越受到肿瘤专家的关注和认可。作为人体免疫防御系统的重要成员,树突状细胞的抗原提呈功能最强,素有免疫系统的“哨兵”之称,因其细胞向外延伸出许多树枝状的突起而得名。


树突状细胞疫苗在各大癌症中的研究盘点

树突状细胞疫苗实际上早已在动物实验和早期的临床试验中取得了很多重大突破,其中脑瘤、肾癌、黑色素瘤的树突细胞疫苗研发已进入三期临床试验阶段,有望上市。无癌家园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特地为大家列举出一些重磅的研究。


代表性树突细胞疫苗研究进展

非小细胞肺癌——DCVAC/LuCa疫苗

DCVAC/LuCa是由美国研发的针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树突状细胞疫苗。在2019年ASCO大会上公布的一项冲击晚期肺癌一线治疗方案的研究中,DCVAC/LuCa疫苗联合化疗组客观缓解率为45%,中位总生存期为15.5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6.74个月,死亡风险降低46%!


在2022年最新的新型树突细胞疫苗DCVAC/LuCa(肺癌树突状细胞疫苗)联合标准卡铂/培美曲塞治疗晚期非鳞状细胞 (nsq) 非小细胞肺癌的II期临床研究中,患者1年生存率为72.73%,2 年生存率为 52.57%。截止数据发表时,还未达到中位总生存期。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8.0个月,客观缓解率为31.82%。


前列腺癌——Provenge疫苗

Provenge是首个在美国被批准用于治疗的疫苗,开创了癌症免疫治疗的新时代。这是一种自体细胞免疫疗法,于2010年4月29日获得美国FDA批准,用于治疗无症状或症状轻微的mCRPC,这项批复标志着20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取得成功。在美国,Provenge是FDA批准的唯一一种由患者自身免疫细胞制成的前列腺癌免疫疗法。


卵巢癌——DCVAC/OvCa疫苗

在2019年第50届妇科肿瘤学会(SGO)年会上,一项二期临床试验SOV02最终结果公布:对复发、铂敏感、上皮卵巢癌患者使用基于树突状细胞的免疫疗法DCVAC/OvCa添加到标准卡铂和吉西他滨方案,可以使晚期复发的卵巢癌患者总生存期(OS)延长一年多。而且DCVAC/OvCa将卵巢癌二线治疗的死亡风险降低了62%。总生存期(OS)显着增加13.4个月。中位数无进展生存率(mPFS)增加了1.8个月。即将开展全球III期研究。


黑色素瘤——TLPLDC疫苗

在2020年ASCO-SITC临床免疫肿瘤学会议上公布了TLPLDC疫苗治疗黑色素瘤IIb期临床试验的亚组分析结果。


在遵循临床研究方案(PT)人群分析中,与安慰机组相比,TLPLDC治疗组24个月无病生存率显著提高(62.9% vs 34.8%),表明疾病复发的相对风险降低了近50%。


在意向性治疗(ITT)人群分析中,TLPLDC治疗组和安慰剂组在24个月无病生存方面无显著性改善(38.5% vs 27%),但在该分析中,24个月总生存率(OS)的改善趋势更强(86.4% vs 75.1%)


肾癌——ilixadencel疫苗

ilixadencel(伊利沙定)是一款同种异体树突状细胞(DC)疫苗。研究显示,ilixadencel联合靶向抗癌药舒尼替尼(索坦,通用名:sunitinib)一线治疗新诊断的晚期转移性肾细胞癌(mRCC)患者,与单独采用舒尼替尼治疗的患者相比,总缓解率提高一倍,完全缓解率更高,缓解更加持久!


胶质母细胞瘤——AV-GBM-1疫苗

2021年6月8日,国外知名生物医学公司宣布其个性化癌症疫苗AV-GBM-1的II期临床试验数据公布,研究显示此款新型疫苗对延长新诊断的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中期总体生存期展现出极大的潜力。


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10.4个月,与具有里程碑意义的STUPP研究中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6.9个月相比,提高了约50%,为新诊断的胶质母细胞瘤患者建立了护理标准。


非小细胞肺癌——Tedopi疫苗

2020年4月1日,新型抗癌疫苗Tedopi在非小细胞肺癌的Ⅲ期临床试验取得了阳性结果,入组的所有患者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PD-1)耐药或失败后,二线或三线使用Tedopi疫苗,一年的总生存率达到46%,远超预设的25%!


1名54岁的晚期肺癌患者在经过5次的新型肺癌疫苗注射后,肿瘤就迅速萎缩(从39mm降至23mm),截止报道时,生存期已经超过20.6个月,目前仍在随访中。


树突状细胞疫苗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多种癌症的临床研究中,这是癌症患者值得期待的一种新的治疗方法。目前,国内外已经开展多项关于树突细胞的临床研究,若想寻求树突状细胞疫苗治疗的患者可以先将病理报告、治疗经历及出院小结等资料提交至无癌家园医学部进行初步评估。


未来可期!细胞免疫疗法是攻克癌症的终极武器!

除了上述提到的mRNA癌症疫苗、树突状细胞疫苗外,还有:

CAR-T疗法: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T细胞激活,并装上定位导航装置CAR(肿瘤嵌合抗原受体),将T细胞这个普通“战士”改造成“超级战士”,即CAR-T细胞,专门识别体内肿瘤细胞,并高效杀灭肿瘤细胞,从而达到治疗恶性肿瘤的目的。

TCR-T疗法:主要机制是向普通T细胞中引入新的基因,使得改造过的T细胞能够表达有效识别肿瘤细胞的TCR(T cell receptor,T细胞抗原受体),从而引导T细胞杀死肿瘤细胞。

TILs疗法:简单点讲就是将手术切除的肿瘤组织中的淋巴细胞分离纯化,挑选出其中能特异性抗癌的淋巴细胞,扩增活化后回输。

CTL疗法利用癌细胞特有的、正常细胞上没有或者含量很低的蛋白质做诱饵,把外周血中那“万里挑一”的真正能抗癌的淋巴细胞,挑选出来,然后在体外进一步改良和扩增,然后回输给患者)、其他癌症疫苗等也正在不断改进技术,力求早日攻克癌症。

随着CAR-T疗法的获批上市,我国已经正式进入细胞免疫治疗的元年!未来也将有新抗原疫苗的临床研究验证其临床疗效,无癌家园会密切关注相关研究报道。


小编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人类利用接种疫苗来预防癌症、战胜癌症不再是梦!


本文为无癌家园原创

100%患者肿瘤显著缩小或控制稳定,国研创新药IBI351在国际舞台上绽放光芒!晚期肺癌患者又有新药了!

KRAS是最早发现的肺癌驱动基因,然而遗憾的是,在此后的40年中因为无药可用,很多病友在绝望的等待中离去....KRAS也因为独特的蛋白形状被医学界视为“不可成药”。一旦化学疗法或免疫疗法失败,完全没有可用的靶向治疗方案,预后极差!是史上最“臭名昭著”的靶点,也成为困扰了肺癌患者40年的噩梦。

好消息是,针对这一曾让无数肺癌患者的突变类型,众多进口及国研KRAS抑制剂研发成功,纷纷问世,给这些曾经预后极差的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近100%患者病灶缩小或控制稳定!国研肺癌新药IBI351最新数据公布

IBI351 (GFH925) 是一款国研的新型、具有口服活性的强效 KRAS G12C 抑制剂,通过阻断KRAS依赖的信号转导,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并诱导细胞凋亡。临床前研究显示 IBI351 对 KRAS G12C 具有高选择性,IBI351 有效抑制下游信号通路,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停滞。

在2023年AACR大会上,国研强效KRAS抑制剂IBI351 (GFH925)公布的最新Ⅰ期临床研究结果 (CTR20211933) 带来惊喜,非常值得一提的是,这项研究是由中国肺癌领域的领军人物--广东省人民医院吴一龙教授牵头开展,徐崇锐博士在会议上介绍了这项研究鼓舞人心的最新数据。



徐博士说:全球约 13% 的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存在KRAS G12C 突变,而在中国,这种突变只发生在 2.9%4.3% 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

截至2022年11月30日,这项研究共入组了74例既往经过标准治疗失败或不耐受的晚期恶性肿瘤受试者,本次大会更新了67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数据,其中约38.8%的患者还出现了棘手的脑转移问题。

截至2023年2月10日,67例已接受标准治疗失败或不耐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接受了不同剂量的IBI351治疗。

结果显示:

总客观缓解率(ORR)为61.2%,疾病控制率(DCR)为92.5%

值得一提的是,这款药物在600mg剂量组30例可评估受试者中展现出更加卓越的疗效,客观缓解率高达66.7%(20/30),这意味着近70%的晚期肺癌患者肿瘤显著缩小30%以上;疾病控制率(DCR)高达96.7%。这意味着几乎所有的患者病灶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缩小或控制稳定!

徐博士还分享了一例振奋人心的患者案例,一位有吸烟史的70岁老爷子,确诊KRAS G12c非小细胞肺癌Ⅳ期,伴有脑转移,淋巴结以及骨转移,既往接受了多种方案治疗失败。在接受IBI351治疗后,第2周期肿瘤就出现了明显的缩小,评效达到了部分缓解(PR),并且脑转移病灶也在持续反应。

好消息是,2023年1月,基于此卓越的临床数据,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已授予国研创新药 IBI351 (GFH925)突破性疗法认定,用于治疗至少接受过 1 线全身治疗的KRAS G12C 突变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

专家点评



吴一龙教授

广东省人民医院

“KRAS作为曾经的‘不可成药’靶点已成为目前研发的热门方向。IBI351(GFH925)作为一种特异性共价不可逆的KRASG12C抑制剂,在去年的ASCO及CSCO年会上公布了初步的疗效及安全性数据。本次AACR大会上更新的结果进一步显示IBI351(GFH925)单药在KRASG12C突变的晚期NSCLC中展示出了良好的安全性和令人鼓舞的疗效。目前中位缓解持续时间尚未达到,中位无进展生存期数据尚不成熟,我们期待该研究有更多的积极持续的结果更新。”

喜讯!IBI351国内临床试验启动

目前,IBI351的临床试验仍在进行中。值得国内病友们振奋的是,这项研究在国内正在招募针对KRAS G12c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已有大量病友通过全球肿瘤医生网医学部申请成功入组。

注:做了基因检测的病友可以拿出报告看看一旦存在KRAS突变,可以马上联系全球肿瘤医生网医学部看看是否有机会接受国内新药治疗。!

药品名称:IBI351(GFH925)

作用靶点:Kras G12c突变

药物介绍:IBI351 是一种 KRAS G12C 抑制剂,是针对 KRAS G12C 突变的靶向药物。

适应症:标准治疗失败的KRAS G12C非小细胞肺癌

招募信息(部分):

1、年龄:18~75,男性或女性;

2、ECOG评分0~1分,预期寿命≥3个月;

3、KRAS G12C突变的实体瘤

我国的新药研发水平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迈向世界前列!除了IBI351,针对KRAS突变的众多新药研发如均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当中,如D-1553,GH35、JAB-21822等给曾经无药可治的患者带来了春天,想寻求新方案及其他国内外治疗新技术帮助,且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提交病历至全球肿瘤医生网医学部初步评估。期待更多国研好药早日获批,落地医保,造福更多国内的肺癌患者。

参考资料:

Zhou Q, Xu C, Yang N, et al. Phase 1 study of IBI351 (GFH925) mono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solid tumors: updated results. Presented at: 2023 AACR Annual Meeting; April 14-19, 2023; Orlando, FL. Abstract CT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