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夜經濟|從台灣寧夏夜市前世今生看夜經濟成功之道 — RFA 自由亞洲電台粵語部

香港夜經濟|從台灣寧夏夜市前世今生看夜經濟成功之道

2023.09.29

疫後一切回復正常,各地都希望帶旺本土經濟而各出其謀,香港也不例外,推夜經濟夜市等。不過剛開始卻有不少負面聲音,例如指食物昂貴、配套不足等。相較於鄰近的台灣,夜市發展非常蓬勃,長期以來穩佔旅客遊覽景點第一位。本台記者走訪港人到台灣旅遊幾乎必到的寧夏夜市,透視這個歷史悠久夜的發展歷程以及成功之道,作為香港一面借鏡。 

要數去台灣旅行晚上必做的事,相信逛夜市絕對榜上有名,大家都希望吃到一些台灣地道小吃。爆漿脆皮魷魚、號稱全北部最好吃的蚵仔煎、還有滷肉飯和麵線,這些都是網絡上的旅遊指南,到寧夏夜市必吃的美食,亦令寧夏夜市成為北部最受旅客歡迎的夜市之一。 

下午4點學生放學後,攤販從四面八方陸續推車到重慶北路二段及寧夏路兩旁擺攤。寧夏夜市有約180個攤檔,基本上是一代傳承一代,才能將古早味流傳至今。 

寧夏夜市其中一個特色「千歲宴」,一圍人可以同時吃到夜市不同的食物。(寧夏夜市官網圖片/粵語組製圖)
寧夏夜市其中一個特色「千歲宴」,一圍人可以同時吃到夜市不同的食物。(寧夏夜市官網圖片/粵語組製圖)

老攤檔在寧夏飄香70幾年 

記者選擇其中一檔最悠久歷史的名為「秋雲潤餅」為採訪對象,由準備開檔到開始做生意,一直從旁觀察。「秋雲潤餅」早在1951年開始經營,是寧夏夜市第一代攤檔,至今已經飄香70幾年。現在的老闆娘林秋雲從小已經在攤檔幫忙,後再繼承爸爸的潤餅。林秋雲說:「我原本是不會想要接,因為你知道日夜顛倒,然後人家假日都可以出去玩,我們假日都不能出去玩。因為爸爸忽然(病)倒了,因為住在夜市附近都會遇到一些老客人,都問『你甚麼時候要出來、甚麼時候開始做』,『我們都想試』。後來硬著頭皮。」 

因為老顧客的支持及自小在夜市長大,對這裡有一份情,令秋雲堅持下去。其女兒敏軒亦帶點媽媽的影子,每天默默幫忙開店,秋雲也說:「再過一陣子就看第三代、看他們啦,有興趣就繼續接下去。」 

作為一間老店,多年來清一色只賣潤餅,成功之道正如周星馳在電影《食神》的一句對白:「一字記之日:心!」她們堅持每日用心製作好潤餅,做出爸爸一直傳承下來的「古早味」,讓不論新客及老客都能嚐到貨真價實的「台灣味」。 

除了食物質素有保證、有人情味,現在的寧夏夜市給人一種乾淨的感覺,有人氣之餘也不會走得很辛苦,也有位置可以站著或坐著吃,當中原來經歷不少變化。秋雲邊在路邊洗手盆洗碗邊介紹說:「吃的一定要有水有電,以前我們是要弄一個大桶子推車過來,洗東西也不方便。不像現在一開(水),你要洗東西也方便」。

「秋雲潤餅」已在寧夏飄香70幾年,現主力由第二代經營。(程皓楠攝)
「秋雲潤餅」已在寧夏飄香70幾年,現主力由第二代經營。(程皓楠攝)

 

寧夏夜市改造為第一個環保夜市 著重可持續及與民共融 

其實寧夏夜市的發展也有一段故事,它起源於日佔時期的圓環,那時候小販都會挑擔或者推車去附近做生意。到1954年民國政府開始規管,由地方警察局發放木製攤販證,將大約150攤小販納入管理,從此他們要在指定地點經營。到1973年,市政府再將圓環的攤商安置到重慶北路二段同寧夏路兩旁,寧夏夜市逐漸興盛。到2000年左右,寧夏夜市再重新改造成第一個環保夜市。 

寧夏夜市起源於日佔時期的圓環,小販都會挑擔或者推車做生意。(林定國提供)
寧夏夜市起源於日佔時期的圓環,小販都會挑擔或者推車做生意。(林定國提供)

寧夏夜市觀光協會理事長林定國解釋,塑造環保夜市的重要性:「寧夏夜市也曾經因為環保沒有做好,讓社區的居民不能接受,所以那時候我們自發性提出『寧夏風華改造案』。為了減少垃圾量,我們禁用一次性餐具。第二階段更厲害,我們淘汰「美耐皿」(餐具)(即仿瓷餐具)。然後在攤商營業過程所產生的油污水我們都要透過油脂截流器,將油水分離,乾淨的水才可以排到下水道,然後每個禮拜要請專業的油脂公司。」 

根據台灣交通部觀光局調查,夜市長期以來穩佔旅客遊覽景點第一位。例如疫情前 8成遊客有去夜市,至於本地台灣人去夜市,就像大家下樓買飯一樣。台灣人沛妤及Jughead都分別這樣說:「CP值蠻高,口味多樣。」「東西好吃,然後就喜歡人擠人的感覺。」西班牙旅客Gertruda也說:「你可以吃到好吃的食物和好喝的飲料,所以這是個好地方。」 

環境優、推廣策略及多元化是夜市成功重要一環 

到底是甚麼原因,令台灣夜市可以辦得這麼成功?除了環境上要做好,推廣策略及多元化也是重要一環。林定國說:「寧夏夜市的業種非常多元多樣,除了傳統以外還有很多創新的產品,像這個是從夜店裡面延伸出來到夜市做調酒。這個攤其實攤主很老,已經傳承到第三代,用他創新的想法經營自己的攤,他們以前是賣滷肉飯。」 

還有是科技,利用網絡遊戲宣傳,以及安排大型活動在夜市進行。林定國續指:「台灣的夜市要能永續經營,本地跟觀光客都要兼具。寧夏夜市是以這樣的分配,百分之60是在地客,百分之40是國際觀光客,因為當國際局勢或之前疫情發生時,最能支撐你活下來的是在地客。」 

經歷了三年多疫情,不同國家地區也落力想帶旺本地經濟,香港也不例外,近期就舉辦「香港夜繽紛」及夜市等。然而卻被批評食物昂貴或者檔主不滿配套不足等。被質疑這是否只是做戲,過一排又會回歸平靜。 

學者評香港夜市應先顧好內部再對外宣傳 

對於香港做的夜經濟,本身在大學商業學系任教的林定國覺得:「你內部都沒做好就想香腸賣好幾百塊,那當然當內部的人都不認同。外面的人怎麼會來?對不對?你要先把內部顧好,然後再對外宣傳。他(香港)的餅沒有做大,大方向能做到對外的宣傳還是要靠政府,業者能做的其實有限 。如果你只是在島內做一個小亮點,只是把這些客人移來這邊,島內並沒有增加那個消費。所以我的看法是政府要把島外做好,這樣觀光引流的一些工作。」 

寧夏夜市觀光協會理事長林定國認為要讓消費者來消費,首先「要讓他感動,他才會為你行動」。(程皓楠攝)
寧夏夜市觀光協會理事長林定國認為要讓消費者來消費,首先「要讓他感動,他才會為你行動」。(程皓楠攝)

對比台灣,林定國覺得政府宣傳固然重要,但夜市之所以成功,並非只靠政府主導。他說一開始還是由店家等自發性地去做一些事,政府部門才會關注到並再投入一些資源,不管是宣傳、軟硬體的經費。當政府部門開始協助,更要充分表達需求。 

記者:淳音、鍾廣政 責編:李榮添 網編:江復

新增評論

請將評論填寫在如下表格中。 評論必須符合自由亞洲電台的 《使用條款》並經管理員通過後方能顯示。因此,評論將不會在您提交後即時出現。自由亞洲電台對網友評論的內容不負任何責任。敬請各位尊重他人觀點並嚴守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