伽利略譯名正音活動,請三思@月紀‧第二世|PChome Online 個人新聞台
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9-04-17 22:42:07| 人氣4,75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伽利略譯名正音活動,請三思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今年是天文年,只見天文界學者動作頻頻,不時在公開場合呼籲,亟欲為伽利略的譯名正音。根據前東吳大學校長劉源俊先生去年提出的看法,「伽」首見於唐朝翻譯的佛經中,當時的讀音ga譯成「伽」;證明伽利略的「伽」字正確讀音應是「ㄍㄚ」,這樣才符合近代科學字彙如gamma rays亦譯為伽瑪射線的情況。這說法乍聽合情合理,卻似是而非。說得通的部分是,佛典中今譯為「伽」的字,如迦陵頻伽(Kalavinka)、那伽(Naga),的確證明「伽」字是對應梵文讀音Ga及Ka的中文譯音。然而,最大的問題在於,現行國語中「伽」字並無「ㄍㄚ」之讀音,它僅能讀作「加」或「茄」,硬將它讀成「ㄍㄚ」恐怕造成本末倒置、削足適履之疑慮。

  若天文界人士認為「伽利略」之譯名在音讀上無法正確對應Galileo的原名,堅持國語譯名第一字須用「ㄍㄚ」音,那麼就該推動「嗄利略」或「旮利略」正名活動,而不是反過頭來要求大眾將「伽」字唸作「ㄍㄚ」。改字一事顯然不妥,畢竟就「嗄」與「旮」兩字而言,前者從口部,在譯名慣例上隱含貶抑之思,後者則不是現代中文常用字,容易造成誤讀;更不用說「伽利略」早已是學界行之多年的譯名,不宜輕易更動。

  既然如此,最好的方法是從現行流通的「伽」字音中選擇一個較接近的作為推廣對象。就「加」與「茄」兩個讀音來說,自然是與Ga音關係較為深厚的「加」音較「茄」音接近,「伽利略」宜唸作「加利略」而非「茄利略」,「伽瑪射線」亦同此例。

  此外,劉先生在文中質疑編纂辭典者不知古音原委,這話恰好相反。上述文章中凡提及與「伽」字有關的讀音,包括Ga、Ka,以及現代讀音的「加」與「茄」,這四個音的聲母,即注音的ㄍ、ㄎ、ㄐ、ㄑ四音,其實在漢語聲韻學中具有極為親近的規律關係。ㄍ、ㄎ最大的區別只在發音時送氣或不送氣,ㄐ、ㄑ亦然。而這兩組讀音之間亦有對應關聯,簡單舉例,如「江」的讀音「ㄐ一ㄤ」在河洛話中唸作「ㄍㄤ」;又如「氣」字的聲母ㄑ在河洛話中則對應聲母ㄎ。ㄐ與ㄍ是一組,ㄑ與ㄎ是一組,這也是我在前一段說讀音「加」與Ga關係較深的原因。今行聲母彼此之間對應模式的箇中因果牽涉到漢語聲韻從上古時代以來的流變,茲不贅述;須請觀文者明辨的是,儘管聽起來不像,現行「伽」字最通用的讀音「茄」與Ga音的確有其歷史淵源,現行辭典絕無錯用或誤編。

  話說回來,「伽」字的讀音之一「加」,用河洛話唸就讀作「ㄍㄚ」。河洛語非常接近中古唐音,輕易即可說明為何「伽」字對應梵文Ga。要言之,一旦瞭解這些讀音之間的關係僅為單純的漢語音韻轉變現象,便不會引以為謬。因此,這一場大張旗鼓的正音活動究竟是否必要,會不會反而造成學生們日後在學習國字正確讀音時更大的混淆,主導者實宜再三慎思。


  劉源俊先生原文:http://sci.ncu.edu.tw/wp-content/uploads/s12.pdf

台長: Evey
人氣(4,754)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舊恩 |

我要回應 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 登入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