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下社會團體工作期中重點整理(三)-(王淑芬老師) - NOU99年 - udn部落格
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101下社會團體工作期中重點整理(三)-(王淑芬老師)
2013/03/27 08:54
瀏覽9,651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第三章 團體中的個人動力

*團體對個人的影響:團體對個人的影響歷程(如認知、態度、行為)也是一種團體動力表現。

*團體對個人的影響:個人特質也會影響團體互動,如動機、需求、個人價值與生活經驗。基本上,團體是一個人際交流平台,成員交流會形成所謂的團體氣氛。

*團體對個人的影響:團體氣氛會影響成員感受,左右成員參與程度。

實務顯示,團體氣氛具兩種對立特質:溫暖、友善、親切的、快樂的等;

以及冷淡、緊張、嚴肅、控制等。

*團體對個人的影響面向

一、團體促成個人自我覺察

1.個別成員能否察覺到自己的變化,會影響他對團體的看法與參與意願。

2.自我覺察會使人們照某些標準和自己的行為作比較,判斷自己是否符合此標準,並且持續不斷的修正自己的行為。 如喪親團體可以 讓成員安全將自 己感受表達出來。

3.實務而言,團體內的自我覺察會同時受到,個人經驗、團體經驗、社會經驗與文化經驗的交互影響。自我覺察又可區分為「立即的覺知」與「延宕的覺知」。

立即的覺知:成員在參與團體的「當下」覺察到自己的不同與變化。

延宕的覺知:個人在參加團體後、或團體活動結束後,「事後」才覺察到自己的不同。

二、團體規範會影響個人行為

團體規範意指為了協助團體維持成員行為的一致性,而預測其他成員行為的根據,

以作為個人在團體中行為表現的準則。

1.團體動力對個人的影響是多面向、深遠,會產生規範性或約束特質。

2.團體對個人的主要影響在於「對個人從眾行為的塑造」。「從眾」可分為「想像的從眾」和「實際的從眾」。

實驗案例: 猴子的「從眾行為」,只知受團體規範約束,卻不知自我反省。

影響個人行為的團體順從傾向,有以下原因:

1.觀眾焦慮,又稱「社會害羞現象」。

2.團體社會化。

3.社會助長,又稱「共事效應」。

4.社會標準化。

5.團體從眾。

6.社會學習。

三、團體媒合人際互動關係

團體中的人際互動經驗,可讓社交障礙者或不敢表露自己的成員,建立自信心。

人際互動與溝通的過程可區分:

1.引起他人關注。

2.傳達溝通意願。

3.成員相互表態。

4.調整互動行為。

在團隊情境中,個人是否具備與他人互動的能力,將影響他在團體中的位置以及參與機會。

四、獲得情感性支持與自我調節

1.情感支持的強弱程度將影響成員投入團體的深度,對團體的向心力。

2.良好的情感支持經驗,會讓成員內心產生安全感,形成互助的人際網絡。

3自我調解意味成員自己有能力、有系統去表現自己的行為。

分為三個步驟:自我監測、自我判斷與自我回應

故當團體塑造出一個開放、溫暖與支持的環境時,成員會努力表現,讓自己順利融入團體活動。

*團體學習的意涵

1.團體學習是一種動態互動系統,透過成員間行動(action)與反思(reflection)的互動過程,產生創新知識與改善能力。

2.團體活動具有共同參與、資訊分享、成果交流等特質,成員間的共享模式會促成團體學習機制的建立,突破個別性的經驗,具有交互增強作用。

如在受暴婦女成長團體中,透過「膽識活動課程」,讓成員學會勇於表達自己真正的想法,不再受配偶傷害。

*團體帶動學習效果

團體可以帶動團體學習效果,尤其在社會工作實務中,教育性、成長性與支持性團體,

較能透過團體目標設定及團體活動 設計,讓成員獲得新 的知識、學習到因應 環境變遷的生活技巧 ,以獲致較佳的能力。

實例1:少年兩性成長團體

如青少年兩性成長團體,可以促使參與少年建立正確的兩性關係,學會合宜的交往態度與方式 。

實例2.:受暴婦女成長團體

受暴婦女的成長團體,則可以讓有相同受虐經驗的女性,重新檢視自我價值,並在團體課程安排下,學習新的生活知能或工作技術,進而讓自己在離開團體後,具備獨立與安全生活的能力。

*同儕學習與團體學習歷程

同儕學習:

1.同儕學習指在學習過程,透過同儕間相互學習,以增加學習效益及互動性,提高學習者的學習興趣。

2.社會工作團體由於成員背景具有某種程度共通性,透過彼此的共同學習模式,如團體討論、活動演練,可以增進成員知能。

3.如新移民配偶成長團體,成員透過互相學習與技巧分享,更能融入家庭、社區與環境文化。

4.社會工作非常重視「參與」、「自覺」與「交流互動」。故團體的同儕學習,一方面可提昇成員能力,另方面也可產生凝聚效果,對團體更有參與感和認同。

團體學習的歷程

1.促發成員學習動機:

領導者在活動前適宜的介紹、導引或示範,可促發學習動機,尤其是「有意義性」或「有趣味性」的經驗與感受。

2.以活動為學習媒介:具互動性的活動,可讓成員在充分參與及表達的機會下,獲致學習經驗。

3.規劃多元性學習內容:團體學習應該是多元而廣泛,學習內容要讓成員有充分參與機會。

4.討論與省思學習成果:團體領導者應在活動結束前,幫助成員做學習成果回顧,已強化體驗式學習成效。

團體學習的限制

1.團體學習也絕非人人獲益,甚至團體也可能會抑制、阻礙、延宕個人的學習機會。

2.習慣性防衛:擔心他人指責或批判。團體成員間只進行有限互動,欠缺交換性學習,通常是因為成員過度保護自己、缺乏信任、而阻礙團體學習效果。

3.限制性發言:分享與表達機會的不足。如果成員人數較多,表達個人意見的時間和機會較少,僅能停留在情緒抒發或意見討論層次,較難進入團體學習範疇。

*團體的穩定性與成員流動性

在團體的生命裡,團體的穩定性與成員流動性,總是相互牽制。一方面,團體需要招募新成員,來填補離開成員的職位;另方面,既有成員可能會懷疑和輕視這些新成員,因為新成員有可能會有影響團體穩定性的傾向。

*新成員的加入與退出

一、新成員的加入與團體動力

1.新成員加入團體後,原有團體網絡與穩定性可能會受到影響,衝擊團體運作與表現。

2.新成員最佳的加入時機,是當團體處於停滯狀態時候,需要新刺激來突破團體發展。

3.舊成員對新成員難免會有排外或迷惑的情感。新成員也會害怕舊成員面質他們的弱點。

4.適當介紹新成員,可以增加新舊成員間的信任感與建立良好互動關係。

二、團體成員退出與團體動力

Yalom(1995)歸納出九項成員中途退出的原因:外在因素、團體越軌、親密感問題、情緒傳染的恐懼、不能與治療者分享、同時做個別治療與團體治療的紛亂、太早做挑撥、對治療有不適當的了解、次團體的紛亂率。

減低成員中途退出的最重要的方法是,選擇適當的成員,同時在團體聚會前要透過會談,確認成員動機,以提高他們的參與率。

三、代罪羔羊

團體工作中出現代罪羔羊理由,在於團體要找一個人或一群人來承擔全體的過錯、不安、無能、缺點或衝突。

代罪羔羊現象於會在團體出現以下狀態時呈現:

1.企圖以「尋找代罪羔羊」來控制衝突,以平衡團體的緊張。

2.團體角色出現偏見,代罪羔羊往往發生在某些不利地位者。

3.團體與外在社區衝突時,以團體內代罪羔羊作為與外部維持均衡手段。

代罪羔羊現象於會在團體出現以下狀態時呈現:

1.成員與領導者的衝突,只好尋找代罪羔羊作為洩恨的工具。

2.團體凝聚力不高時,會尋找一個成員作為引起不協調感受的代罪者。

3.當團體目標不能達成時,代罪羔羊來作為無法完成目標的藉口。

*人際互動觀點

從人際互動觀點論之,團體中的個人必受團體其他人的影響,每個團體雖然都應該被視為是獨特的團體,但對於個人的發展影響,卻可以梳理出共通性的元素,亦即團體人員的特質與需求,會直接干預個人表現。以下將就成員的組成背景、成員需求、團體領導者等來扼要說明。

*多面向的影響因素

一、組成背景

1.同質性成員:代表成員有著相同的背景身份,包括性別、年齡、學歷、經歷或特殊經驗,實務上來說,治療性或矯治性團體,比較會期待成員的性質儘可能趨同,因為這類團體大多具有明確的處遇目標,希望改變成員的行為或態度。

2.異質性成員: 代表團體並不要求成員間的背景特徵,不一樣的特性反而可以有更多的交流與刺激,實務上,教育性與發展性團體,多半採取較為開放態度去招募團體成員。

二、成員需求

1.團體領導者應該在團體招募與進行前期,評估與確認個別成員的需求期待。

2.成員的需求內容如果差異過大,將不利於團體目標形成或活動設計。領導者透過形成團體需求共識,來滿足個別成員期待。

評估成員需求→形成團體共識→滿足成員期待

三、團體領導者

領導是指在團體中決策權力與義務的行使表現。

領導類型:獨裁式、民主式與放任式領導

實務而言,社會團體工作中領導者的類型,與團體的任務、成員的需求及活動的方式有極大相關。對治療性團體而言,領導者的主導力量較高,教育性或成長性團體,領導方式則會偏向民主式。

團體領導者與協同領導者,共同分工與合作,帶領團體、觀察成員、促成團體動力。

四、促發個人改變的工作技巧 :

有效的領導技巧,可使個人目標與團體目標連結。

1.支持:通常適用於再整合與增強成員的團體能力

2.澄清:激發成員表達需求釐清成員矛盾心態與情感。

3.示範:由領導者本身行為表現來鼓舞成員建立同樣行為產生。

4.認知重建:改變成員對問題理解與情緒轉變,促進成員思考

四、促發個人改變的工作技巧

有效的領導技巧,可使個人目標與團體目標連結。

1.角色扮演:讓成員扮演特定角色,以表達出自己的想法、感受行為

2.自我揭露:領導者有目的地針對團體的過程與內容表達個人的經驗

3.面質挑戰成員言行不一的地方,如經驗面質與行動面質。

4.探索:透過言詞來引導問題激勵成員思索、參與溝通及加入互動的頻率。

5.部分化將問題分散化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