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猶疑:把握難得機會購藏羅丹傳奇傑作 | Christie's

不用猶疑:把握難得機會購藏羅丹傳奇傑作

早期鑄造的《沉思者》將於本月底在佳士得巴黎拍賣

奧古斯特·羅丹(1840-1917),《沉思者(地獄之門版本,中等尺寸)》,約1928年鑄造。青銅 深棕色銅銹。71.3 x 42 x 58.3 公分。(28 1⁄8 x 16 1⁄2 x 23 英寸)。估價:歐元9,000,000-14,000,000。此拍品將於6月30日在佳士得巴黎宏偉風尚:奧賽堤岸阿爾貝托·平托設計公寓拍賣中呈獻

奧古斯特·羅丹(Auguste Rodin)(1840-1917)年輕時總會隨身攜帶但丁(Dante)的《神曲》,有空時便會重複細閱。他在1880年開始構思雕像《沉思者》時,已鑽研但丁的作品主題超過十年之久,他後來更憶述:「我的大腦就像快要孵化成熟的蛋一樣。」

羅丹把《沉思者》構想成為《地獄之門》的人物,這對宏偉的大門刻劃但丁《神曲.地獄篇》的其中一幕,羅丹整整花了37年時間雕琢大門,直至他離世為止。大門上方正在沉思的人像,原本是正在思考其作品的但丁,但羅丹後來選用更普通的人物,以代表創作者的形象。

奧古斯特·羅丹,《地獄之門》,約1890年作。巴黎羅丹美術館。照片© Boltin Picture Library / Bridgeman Images

羅丹於1882年以赤陶土製作模型,奠定了《沉思者》肌肉結實的形象。羅丹說:「沉思者如此生動的原因,是因為他不但用腦袋、緊皺的眉頭、擴張的鼻孔和緊閉的雙唇思考,他更透過手臂、背部、大腿上的每塊肌肉,以及緊握的拳頭和緊縮的腳趾思考。」

羅丹後來在1884年把陶土雕像從《地獄之門》分開,並以青銅鑄造成一件獨立作品。這個初始版本高71.3公分,與《地獄之門》門楣上的雕像高度相同,並稱為《沉思者(地獄之門版本,中等尺寸)》。

根據巴黎羅丹美術館的紀錄,羅丹生前製作了17尊與原作大小相同的《沉思者》青銅像,1919至1945年期間,再額外製作了17尊大小相同的青銅像,而最後九尊則於1954至1969年鑄造。較早的兩個版本只有不足10尊仍然由私人收藏。

其中一尊約於1928年鑄造的精緻棕鏽青銅雕塑《沉思者》,將會成為6月30日在佳士得巴黎舉行的「宏偉風尚:奧賽堤岸阿爾貝托·平托設計公寓」拍賣亮相,成為矚目焦點。此作在羅丹美術館的監督下,由巴黎Alexis Rudier鑄造廠按照石膏模型以砂模鑄造而成。

佳士得法國印象派及現代藝術部國際總監Anika Guntrum表示:「此作的第一任藏家是羅丹美術館。我們肯定這一點,是因為羅丹在逝世前把鑄造和銷售其作品的權利交予羅丹美術館。」

不願透露姓名的現藏家於1996年在東京小林畫廊買下《沉思者》,並把作品安放在位於奧賽堤岸的公寓大客廳裡俯瞰塞納河美景的大窗前。從6月23日起,此作將於佳士得巴黎展出一周,直至舉行拍賣為止。Anika Guntrum表示:「在預展上,我們會嘗試滿足兩種需求,讓訪客能仔細欣賞雕塑,同時也希望再現羅丹試圖展現的龐大恢宏氣勢。」

羅丹創作《地獄之門》時,把多個人像變成獨立雕塑,而《沉思者》則是最早的作品。這些獨立作品包括《吻》(1882年作)和《三個亡靈》(1886年作)。此作的放大版於1888年首次於哥本哈根以《詩人》為名展出,翌年則以《思想者、詩人、門之碎片》之名於巴黎Galerie Georges Petit展出,最後於1896年以現有標題在日內瓦展出。

奧古斯特·羅丹(1840-1917)肖像。存于巴黎羅丹美術館。(照片來自Fine Art Images/Heritage Images/Getty Images)

這尊雕塑於1904年引起各界注意,當時一尊放大版的銅雕于巴黎沙龍首次展出,並大受歡迎。當公開募捐收購資金時,各界踴躍捐款。這尊雕塑後來成為巴黎市政府的財產,並於1906年陳列于萬神廟前,後來在1922年移至羅丹美術館。

Anika Guntrum指︰「以青銅製作栩栩如生的人像難度甚高。若細想一下創作過程,便會發現人物的姿勢極富動感︰右手肘擱在左膝上,思考時眉頭緊鎖,全身繃緊。這本身就是一件不可思議的藝術創作。」

羅丹對自己的才華充滿信心,也確保其名聲能流芳後世。他把所有作品和藝術收藏捐贈予法國政府,條件是政府必須承諾為他設立專屬的美術館展出作品。在他逝世兩年後,羅丹美術館於比隆府邸的舊址揭幕,該建築原為羅丹的工作室。

Anika Guntrum補充︰「他表明可以為滿足公眾需求而鑄造雕塑,確保公眾能收藏他的作品。必須引起藏家的渴望,使大家保持興趣,否則只會逐漸被遺忘,藏家也會轉至收藏其他藝術家的作品。羅丹很聰明,知道作品稀少會限制市場的發展,儘管如今大多數藏家只能幻想擁有一件像《沉思者》般的經典藏品。」

相關部門

相關拍品

相關拍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