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馬駿:應推動更多股權投資資金進入綠色科技市場 - 新浪香港

專訪馬駿:應推動更多股權投資資金進入綠色科技市場

1月25日,亞洲金融論壇在香港舉行。在本屆金融論壇上,淨零排放和轉型融資成為備受關注的話題之一。

香港綠色金融協會主席兼會長馬駿在本屆論壇期間接受了貝殼財經記者專訪。他表示,香港對於我國整體綠色金融的發展具有促進作用,香港市場可以幫助中國內地的企業獲得境外融資,而香港對於ESG披露要求也將有助於推動中國內地企業的綠色發展。

馬駿還在專訪中指出,當前的科技只能讓「碳中和」完成一半,而另一半則需要依靠未來的科技創新。這意味著我國的綠色金融發展還需要除了綠色債券和綠色信貸以外的資金支持,如應該大力推動PE、 VC等其他類型的股權投資參與到綠色科技的發展中來。

貝殼財經:香港地區對中國內地的綠色金融發展有哪些作用?

馬駿:香港地區對促進中國內地的綠色金融發展非常有意義。

第一,香港已經決定採用ISSB(可持續披露準則)作為未來ESG披露的基準。這意味著採用後,在香港上市的公司都需要按相關規定來進行披露。而在港上市的中國內地企業包括鋼鐵、水泥、石油、電子、化工等各個領域。當這些企業在香港監管框架下將ISSB能力建設起來,會對中國內地形成很好的示範作用。

第二,香港可以幫助中國內地企業進行境外融資。儘管這兩年因為以美元融資為主的海外融資,在美聯儲持續加息的背景下利率走高,海外融資量有所下降,但是未來兩三年美元利率將會不斷下降。這意味著香港可以幫助中國內地企業在境外發行美元綠色債券或其他幣種綠色債券,以及融得境外銀行的綠色貸款。

第三,香港的綠色金融發展,還將對大灣區經濟發展做出貢獻。當前,我們已經構建了如「大灣區綠色金融聯盟」的合作機制,它會按照國際標準來支持相關項目,並在國際市場上獲得融資,如推動大灣區綠色建築項目等。這也將對全國其他地區的綠色轉型具有借鑒意義。

貝殼財經:COP28上明確提到了化石能源轉型等內容。這對我國綠色發展有哪些影響?我國應做哪些準備?

馬駿:COP28中提到了兩個重要的共識,其一是到2030年,全球可再生能源的裝機量要翻番;其二是能效提升的速度要翻番,要從過去每年增長2%上漲到增長4%。

這意味著巨大的綠色轉型動力和需求,以及對綠色金融的需求,各國都會投入更多的資源來達到這一目標,這包括了資金、新的項目規劃等。

在新能源方面,中國內地企業在國際市場也有巨大的發展空間。比如在設備和技術市場上,中國內地的風能、光伏、電池儲能等設備技術企業,都可能由於全球淨零排放的共識而帶來成長潛力。同時,金融自然也會跟進。

貝殼財經:關於重啟CCER(國家核證自願減排量),你認為我國目前還需要考慮哪些問題?

馬駿:重啟CCER對於中國綠色發展的進程是一件好事。對於需要考慮的問題,第一是現在市場比較關注的方法學還比較少,因為剛剛起步,但也需要盡快到位,做大高質量的碳信用規模。

第二是國際接軌的問題。如何讓中國的CCER標準得到ICVCM(自願碳市場誠信委員會)等國際標準組織的認可,能否讓國際的投資者也參與到中國的CCER市場來,中國都應該做考慮和規劃。

中國在推動跟國際標準接軌的同時,還應該在香港建立「碳市通」(Carbon Connect)的機制,這類似於股票通、債券通,為國際投資人提供通過香港參與中國內地CCER市場的渠道。

貝殼財經:你認為當前綠色科技的前景如何,有哪些應用亟待落地?

馬駿:我經常引用清華大學碳中和研究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賀克斌的一句名言:要實現「碳中和」,還有一半的技術沒有到位。有些技術已經研發出來但還沒有商業化,有些還沒有研發出來。

這裏所謂的「到位」,是指用現有的技術僅可以把碳排放減少一半,還有一半用現有的技術減不下去,一定要用新研發出來的技術來推進。

在推動這些技術發展的過程中,金融的參與方式就將不再是貸款和債券等傳統的綠色金融工具了,因為綠色貸款和綠色債券的資金來源是不能容忍風險的資金。未來我們更需要PE、 VC等其他類型的容易接受風險的股權投資資金進入綠色科技市場。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薑樊

編輯 徐超

校對 楊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