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伯涛_百度百科

杨伯涛

抗日名将
收藏
0有用+1
0
杨伯涛(1909年4月19日-2000年2月20日),出生于湖南怀化市芷江县垅坪乡。侗族。 [2]1930年毕业于黄埔军校武汉分校第七期。1938年毕业于陆军大学第十四期。1938年至1942年,任国民党部队第十五集团军总部中校参谋,十八军十一师参谋主任,九十四军团长、师参谋长。后任八十六军少将军长。1948年淮海战役中被俘,1959年特赦释放。 [1]
杨伯涛1961年任全国政协文史专员。1983年任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 [1]
杨伯涛因病于2000年2月2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 [1]
中文名
杨伯涛
国    籍
中国
民    族
侗族
出生日期
1909年4月19日
逝世日期
2000年2月20日
毕业院校
黄埔军校武汉分校第七期陆军大学第十四期
职    业
军人
主要成就
抗击日寇
出生地
湖南省怀化市芷江县

人物生平

播报
编辑
杨伯涛(1909.4—2000.2),侗族,芷江东门口人。幼年丧父,由母养育,无力供给学费,中学仅读一年,受革命思潮影响,1926年投黔军王天培部第10军教导团当学兵,参加北伐战争,从湖南打到湖北,参加过进攻武汉及武汉保卫战。1927年转入程潜军6军教导团学习,毕业后任第6军第19师排长。
1929年,考入中央军校武汉分校第7期。钱大钧教导第3师在武汉分校成立,他未毕业即调任教3师排长。1930年中原大战后,教3师并入第18军,随该师归属18军序列。1931年升任连长。1935年考入南京陆军大学第14期。
1937年8月,上海“八一三”抗战爆发后,他弃学赴沪,由18军军长罗卓英委任为营长,率部在淞沪战场与日军搏斗。后调任军部参谋,自淞沪战场转移至皖南广德战场,深入第一线视察,及时将下情上报。后复学,1938年7月毕业,转任黄维18军11师上校参谋主任,参加南浔战役,保卫南昌。后又随军到平江地区协助汤恩伯阻击西侵日军。
1939年2月,任94军185师553团团长,驻宜昌西岸。当时,隔襄河与日军对峙,经常率部队过河游击,破坏日军后路和偷袭日军据点,颇有成绩。1940年5月,参加枣宜会战。宜昌失陷后,随94军在大巴山高地守重庆门户,与日军对峙。1941年任185师参谋长,参加反攻宜昌之战。
1943年1月,任86军参谋长,参加鄂西战役。7月,任陈诚六战区总部参谋处处长。10月,参与策划常德战役,主管作战计划。收复常德后由陈诚委为18军11师师长,守备常德、汉寿。
1945年4月,侵华日军发动湘西雪峰山战役,妄图夺取芷江机场,解除中美空军制空权。他所在的18军奉何应钦之命协助王耀武第四方面军作战。他率部自淑浦南下,收复山门市,歼日军一个辎重联队和步炮队一部,在空军配合下占领日军后方交通唯一通道石下江,将日军包围,促成雪峰山大捷。
1946年3月国民党军队缩编,18军缩编为整编11师,他所在师缩编为11旅,任旅长。后他跟随国民党反动派打内战,所在部队开赴鲁西南,先后在钜野县张凤集、龙固集、江苏宿迁、鲁南、鲁西、大别山与人民解放军作战。1948年7月,接替胡琏任整编11师师长。9月,整编11师恢复18军番号,曾一度离军回籍。10月任18军军长,列入黄维12兵团,开赴淮海战场。12月15日黄维兵团在淮海战役中被歼,他也在双堆集被人民解放军俘获。
在人民解放军教导队学习期间,他写了《美军战术之研究》,供志愿军赴朝鲜作战参考。1953年教导队解散,他受优待,未经军法审判。
1959年12月获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批特赦,被周恩来总理安置在全国政协任文史专员。后曾先后任第六、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黄埔军校同学会对台联谊会副主任,民革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祖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委员,为祖国和平统一做了大量的工作。
著有《学习毛主席军事著作:记解放战争蒋军的覆灭》、《杜聿明将军》、《陈诚军事集团纪要》等书。
2000年2月病逝,年91岁。 [3]

人物评价

播报
编辑
杨伯涛深切感激党和政府的帮助教育,表示用自己的行动和生命忠于祖国的事业。他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文史资料的撰写和研究做了许多工作。他关心祖国的统一,拥护“一国两制”,为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