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铃木大拙?

关注者
46
被浏览
43,882

9 个回答

有人對我的如何评价铃木大拙的禅学研究? 非常不以為然,說「你应该读读铃木大拙的禅学书籍再针对他的内容作评价还比较客观,什么英文造诣,日文转译传信度 还有历史根源......这些对于你评价铃木都有些空泛了,希望你能以他的内容作解读再做评价」。我現在藉此篇幅,再來說說。

日本是個很妙的國土,對歷史文獻的保留超過中土甚多,所以民初以來,中土不斷出現學者到日本取經,於是「中國近七十年來有關佛教宗派問題之記載多係抄襲日本」,然後就是「臨濟禪」與「曹洞禪」的回流;更妙的是,方東美教授曾說過,「日本立國以來就沒有出過一個獨立自主的思想家,一個真正的哲學家,它寫的中國學術史,都是歷史事實,其中沒有精神內容」,這裏面的關節,錯綜複雜,但大體來說,與日文結構有關,所以「日本史學」在日文的敘述下,「從哲學的智慧上面看起來,它是沒有內容的,我們向日本抄,(令)外行人拿他的偏見來誹謗中國文化」,真可說,文字害人不淺矣。

這個說法有個根本原因,因為以日文記載歷史多無「思想」,以日文不適「思想敘述」故;從「文史哲」不可分的觀點來看,其「思想史」多無思想,以其「思想史」僅能做「歷史條陳」,不能做「哲學探源」故,茍若翻譯者以翻譯文字對「哲學思想」有所發揮,則不能忠於原著,但茍若因為信守翻譯的「信雅達」信條而忠於原著,則又不能敘述「哲學思想」,尤其類似「賴耶」、「性空」等極其細微的哲學思想,日文敘述是無能為力的。

何以故?「文字」與「思想」互為緣起,「文字」承載「思想」,「思想」操控「文字」故,所以當日文為了因應中文的「音韻、籀篆」而有了「片假名」之造,但又因擺脫不了「中文圖符」,才有了夾雜漢字與「片假名、平假名」的語言結構,於是就將中文的「否定語法」整個排除在外,而中國哲學思想的「否定內質」與中文的「否定敘述」原本牢不可分,甚至中文象形字原本以其獨特的「形音義」,在其「文字本體」裏否定「文字」,所以這麼一排除,中國哲學思想的「否定內質」就喪失了,謂之「失幾」。

那麼「文字之幾」究竟為何?為何日文「失幾」,不能敘述「賴耶」、「性空」等哲學思想?暫且不論「賴耶緣起」、「業惑緣起」等學說的分歧,佛家多從「賴耶」、「業惑」、「真如」建構學說之不同,但儒家的「玄學」觀念則從「緣起」入手,直截說明「業種」之初動,「宇宙起源」之初動,曰「動之微」,曰「幾」,為就「動」之本身所做的探索,故屬就「事」相說明,而非像佛學一般,就「理」上解釋。

「文字」動,「因緣」即生,或「因緣」生,「思想」即動,形諸「條述」,是為「文字」;其「文字、思想」的互緣互動使「文字敘述」本身即具一個「離散又肯定」的內質,甚至因「離散」所以必須「肯定」,或因「肯定」所以必須「離散」,於是一邊「肯定」、一邊「離散」,乃成就了西方語言的敘述特質,但其間無「幾」;西方語言敘述要想探尋「文字之幾」或「思想之幾」,則需藉重「方法論」裏的「歸納」法則,因為「歸納」即是一種「向心」驅動,而「歸納」了以後再予以「歸納」,則除了「向心」以外,還必須「否定」,於是「否定又向心」的「歸納法則」就成了探索「文字之幾」或「思想之幾」的關鍵,但其探索止於「上帝」,以不能再加「否定」故。

西方哲學思想因其「文字敘述」躲不開「離散又肯定」的捉弄,所以必須藉重「方法論」,其弊病在「中文敘述」裏原本不存在,不止無時態無性別,更可一路否定至究竟,但操控起來,卻相當困難,以「文字敘述」必須「理性」,否則不能敘述故,而「文字」一旦「理性化」了,則「思想」一定四處竄跳,「文字敘述」乃不得不瑣碎,「文字之幾」或「思想之幾」更是不見蹤影,於是因其文字「離散」,又不得不趕緊將思想「肯定」起來,輾轉盤旋,真是道盡了「講經說法者」無盡無止的掙扎。那麼怎辦?難道就此「聖默然」去,大家都不要「講經說法」了?這當然不行,既然不行,「講經說法」又難免「離散又肯定」,卻又如何為之呢?尤其以中文的「否定敘述」本質來演講中國哲學思想,卻又如何掌握,才能使思想的「否定內質」與中文的「否定敘述」融鑄一爐呢?這個才是「講經說法」最大的課題。

在二十世纪把东方智慧传遍西方的,竟然是一位日本哲人。

正如李小龙将武术带向全世界一样,铃木大拙几乎以一己之力使禅成为在欧美家喻户晓的名词。

△铃木大拙

十九世纪末,一个日本青年铃木大拙坐海轮,到太平洋彼岸的美国,传去了日本式的禅学,他用英文写了不少弘扬禅宗的著作,使欧美人对这种东方智慧入了迷。

铃木大拙原名贞太郎,名字中的贞来自《易经》中的“元亨利贞”,生于日本金泽市,禅宗在这个地区已兴盛多年。铃木五岁时,父亲与哥哥相继去世,这让他从小对人生有了不同寻常的参悟。21岁时,铃木大拙到东京帝国大学文学部哲学科学习,同时跟随著名的禅师今北洪川学禅,今北洪川迁化后,又拜宗演为师,得赐法名“大拙”。

△位于日本金泽市的铃木大拙纪念馆

1893年,世界宗教会议在芝加哥召开,铃木大拙为赴会的宗演翻译了演说稿。美国学者卡洛斯惊讶于这个年轻人对佛学的深刻认识与对英文的娴熟把握,于是邀请铃木大拙到美国编辑佛学书籍。1897年2月,铃木大拙离开横滨,经过十二个昼夜的航行,到达大洋彼岸,在美国一住就是十几年。从此以后,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铃木大拙以英文写作和通俗演讲,在欧美赢得了极高的声誉以及“世界禅者”的美称,并得到荣格、海德格尔和汤因比等重要思想家极大推崇

△铃木大拙像

中国人很早就知道铃木大拙的名字。1916年和1934年,他先后两次来到中国进行实地考察,与中国学术界和佛教界的人士如鲁迅、胡适、蒋梦麟、汤用彤、太虚等都有过直接接触,他曾根据自己在中国了解的情况写成《支那佛教印象记》长文,此文后来被译成中文发表。

铃木大拙这个名字真正开始在中国变得遐迩所闻则要到20世纪80年代,其著作先后被翻译出版,《禅与心理分析》《禅学入门》都是其名著之一,但是那些被翻译出来的还只是三十二卷之巨的“铃木大拙全集”中的一小部分而已,中国人对于铃木大拙的了解也还远远不够充分,但这也在当时成就了一波不小的铃木大拙热。

△鲁迅与铃木大拙
△铃木大拙与“论敌”胡适
△在上海内山完造寓所前鲁迅与日本铃木大拙等人合影

铃木大拙很高寿,活了96岁(1870—1966),因此持续地对世界发生影响。“二战”以后,“垮掉的一代”和嬉皮士运动的代表人物金斯堡、凯鲁亚克等人都是狂热的禅宗爱好者,而他们手上拿着的正是铃木大拙的论著。21世纪到来后,铃木大拙仍在发挥影响力:他的再传弟子乔布斯发明了苹果电脑和iPhone手机,极简主义“苹果禅”的风光一时无两。

在西方人眼中,西方长期在“基督教与科学技术的扭曲”下生活,禅宗代表了东方关于精神自由的智慧,因此从更宽泛的意义上而言,铃木大拙所负担的不仅是对禅的传道,更是把东方智慧传达给西方人,“伟大的智者铃木大拙,他的富有魅力、充满生命力的作品,应当时西方人的新的福音书” ,西方文明能否生存下去,“最终取决于我们采纳东方神秘主义某些‘阴’的态度的能力,要有体验统一自然和协调生活的艺术。”

△铃木大拙用禅影响了东西方世界

因此铃木大拙的著作也不限于禅学,而是旁及中国那神思飞扬的哲学世界,在中国积贫积弱的二十世纪初,多少中国知识人都对自家文化丧失了信心,鼓吹全盘西化,铃木大拙却深信“中国那浩如烟海的思想宝藏造福全世界的时代必定会到来”,由此可见这是一位多么清醒的智者。

A Brief History of Early Chinese Philosophy(原名为《中国早期哲学简史》),便是铃木大拙众多未能让中国读者一睹真容的中国哲学作品之一,写于他四十岁左右。

△《铃木大拙中国哲学小讲》实拍

从这本薄薄的小书可以看出,铃木大拙不愧具有大师级的深入浅出之概括力。他仅用了不到十万字,就从哲学、伦理学和宗教三个面向,勾勒出中国思想史中流光溢彩的发轫阶段所产生的思想激荡,儒家的孔子、孟子与荀子,道家的老子、庄子与列子,以至于杨朱、墨子,一群璀若繁星的哲学家们跃然纸上,把中国早期哲学的发展与特色梳理得清清楚楚,其中很多观点发前人所未发。铃木大拙的视角既具有浸淫中国思想日久的那种熟稔度,同时又跳脱出来,不至于一叶障目,能站在比较哲学之高度,来分析它,反省它。


△《铃木大拙中国哲学小讲》内封

本书的写作早于冯友兰那部大笔如椽的《中国哲学简史》,胡适1927年写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先秦名学史》(The Development of Logical Method in Ancient China)时就对该书有过数次引用,前有《铃木大拙中国哲学小讲》,后有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都是用英文写就,二书交相辉映,皆成一代经典。



《中国哲学简史》

作 者:冯友兰 著 涂又光 译

东方的“圣经”,

让中国人反思当下,找到人生之根。



《论语新注新译》

作 者:(日)铃木大拙 著 吾久乐 译

“世界禅者”铃木大拙的中国哲学史,

中文译本问世,

与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二星辉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