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IPO集資跑輸印度! 揭產業鏈冰封慘況 2億保薦費14間投行爭食

港IPO集資跑輸印度! 揭產業鏈冰封慘況 2億保薦費14間投行爭食

撰文:黃文琪
出版:更新:

本港新股市場伴隨大市持續淡靜,歷經2022年、2023年寒冬,IPO「冇錢賺」已見怪不怪。今年不僅上市宗數大減,集資額不足500億,亦創2003年沙士以來新低,包括保薦人、投行、會計師行、律師行及財經公關公司在內的整條IPO產業鏈都大受打擊,更迎來裁員、結業慘況,連「新股女王」鍾絳虹都呻「蝕住做」。

產業鏈繼續凍封,據《香港01》統計,今年前十大新股的保薦人費用約2億元,卻有14家投行參與,一些略具規模的新股,亦吸引數家投行「爭餅仔」。有業內人士透露,不少公司「拖慢」上市,前線負責「搵客」的員工花紅亦受到影響。

上市宗數大減,投行、會計師行、律師行等大受打擊,更有傳個別公司因應市況裁員、削福利,甚至倒閉。(資料圖片)

港股「無人吼」,近三年來恒指持續下滑,近乎腰斬,從3萬點水平跌至17000點水平,主板市盈率失守10倍,一手市場亦拾級而下。港交所數據顯示,今年前11個月共有56間公司在港首次公開招股。

會計師行安永料全年最終有61間公司首發上市,新股數量按年減少19%,集資額更按年大跌近六成至大約413億元,勢創2003年沙士以來新低。同時,今年全球前十大IPO,有4間內企入選,無一自港交所上市。

論全球交易所集資額排名,港交所(0388)排名由因而去年的第四位下滑至今年的第六位,跑輸第五位的印度國家證券交易所。

市況不佳 多隻擬上市新股打退堂鼓

綜合市場數據顯示,今年本港新股市場缺乏「超大型新股」,前十大新股集資總額料為224億元,按年大跌近70%,僅有一間集資53億元的珍酒李渡(6979),問鼎今年IPO「集資王」,而2022年共有3間公司集資額過百億元,該年「集資王」中國中免(1880)集資額更高達184億元。

港交所(0388)行政總裁歐冠昇日前表示,目前港交所正在處理上百間公司的IPO申請,每周都有不少公司找港交所諮詢來港上市事宜。事實上,目前已遞交上市申請的較大型新股包括菜鳥智慧物流、順豐控股、富衛等,市場初步傳出集資額分別為78億元、234億元及62億元,但只聞樓梯響。

事實上,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據聯交所資料顯示,截至今年11月底,年內已獲原則上批准,但在申請有效期內沒有上市的宗數達到43宗,由於市況不佳,曾有計劃在港上市的公司紛紛打退堂鼓,例如珠海萬達商管、Big C、富衛等。富衛集團主席馬時亨直言,香港上市手續麻煩,由於現時股市「太殘」不想「賤賣」,因此擱置上市計劃。

由於市況不佳,曾有計劃在港上市的公司紛紛打退堂鼓,包括富衛集團。(資料圖片)

上市Roadshow變No show 有公司提交5次申請

事實上,有任職本地龍頭財經公關公司的人士向記者透露,多間內地公司因市況問題,推遲上市,以往提交一次A1表(上市申請表),通過審核後即可上市,現時IPO進程相當漫長,不少公司「拖慢」上市,待A1表半年期限過後,再次提交表格,形容提交兩次以上已是「家常便飯」,更有甚者提交數目達到5次,意味著IPO進程被「拖慢」兩年。

該財經公關指,儘管現時公司手上IPO宗數不少,但最終能成功上市的公司少之又少。另外市場淡靜,前線負責「搵客」的員工花紅亦受到影響。

值得一提的是,為擬上市公司進行提供財經公關及籌辦國際路演服務的皓天財經(1260)收入大減,中期純利按年減少88%至283.5萬元,當中財經傳訊服務利潤減少26.2%至4,100萬元,國際路演服務虧損擴大至13.8萬元,主要受累於疫情後IPO市場復甦緩慢。

皓天財經中期收入大減,受累於疫情後IPO市場復甦緩慢。(網頁截圖)

產業鏈屢爆裁員、倒閉 持6號牌法團急減

上市宗數大減,財經公關Roadshow(路演)變No show,投行、會計師行、律師行等參與者同樣大受打擊,更有傳個別公司因應市況裁員、削福利,甚至倒閉。

瑞信香港據報減少80%投行員工,亦有傳主理IPO、企業融資及併購的律師事務所「林朱律師事務所」將於2024年1月關閉。另外,有消息人士指羅兵咸永道負責IPO、上市公司審計和鑒證的員工,若在12月未獲分配工作,將要在今年預支翌年年假「 自行放假 」。

本港四大會計師行之中的羅兵咸永道,被指要求部分員工預支年假。(資料圖片)

香港上市公司商會主席梁嘉彰早前亦表示,本港股市正面臨困境,新股集資額普遍不多,「唔係基金投資者買,係朋友之間互相支持」,屬於「塘水滾塘魚」。她強調,本港金融市場正陷入困境,投行裁員潮持續,大型基金公司停止招聘,更波及律師、會計師行業等多個行業,預計IPO寒冬會持續至2024年。

新股市場呈現萎縮,不單止投行裁員、律師樓倒閉、會計師行削福利,連券商都不得不結業。《彭博》引述港交所數據指,去年共有49家證券商關門,今年亦不遑多讓,累計有30家本地證券商結束營運。

記者翻查證監會持牌法團的統計數據,持有第6類受規管活動類別牌照(就機構融資提供意見)的持牌法團,即為上市申請人擔任IPO保薦人、為公司收併購提供意見的法團,數目由2020年的332間逐年遞減,截至今年9月底已降至303間,在短短三年時間減少29間。

新股市場呈現萎縮,不單止投行裁員、律師樓倒閉、會計師行削福利,連券商都不得不結業。(資料圖片)

保薦人費用僅2億 14間投行瓜分

產業鏈續凍封,皆因今年「餅仔」大縮水,據《香港01》統計,截至今年11月底,前十大新股集資額為224億元,集資淨額為202億元,意味上市開支大約為22億元,佔集資總額一成左右,當中保薦人、包銷商、上市顧問、律師、會計師、公關等齊分一杯羹。

據了解,投行在參與IPO的角色包括保薦人、包銷商、全球協調人、賬簿管理人、聯席牽頭經辦人。當中保薦人的角色在一宗收費為總集資額計的1%,最低收費近200萬元。至於包銷商角色,則可獲分集資額的2%至5%,而全球協調人的佣金在0.5%至1%。意味著今年保薦人能夠獲分當中1%,即2.2億元,卻有14家投行參與。

因此「大雞只能食細米」,一些略具規模的新股,亦吸引數家投行擔任聯席保薦人。以宏信建設(9930)為例,其集資額為16.5億元,但卻聘用了四名保薦人,包括華泰國際、花旗、招銀國際及星展銀行。

根據宏信建設的上市文件,就全球發售而言,公司須向聯席保薦人支付保薦金總額270萬美元(折合相當於1,953萬港元),約為集資額的1.2%,意味著4家投行平均分得488萬元。

認購人數大減 IPO產業鏈下游「蝕住做」

除了財經公關、投行、會計師行,IPO產業鏈下游亦被殃及池魚,有「新股女王」之稱、卓佳董事總經理兼IPO及過戶處總監鍾絳虹的團隊收入大減,其工作主要是上市前包括將來自不同地方的實體、EIPO的認購申請一併登記,匯集成一個數據庫,按照資料進行不記名的抽籤,並分發股票。

鍾絳虹指出,本港新股市況仍然低迷,截至今年11月底共處理了32個IPO項目,較2019年、2020年宗數減半。(資料圖片)

換言之,認購宗數決定其團隊收入多少,鍾絳虹指出,本港新股市況仍然低迷,截至今年11月底共處理了32個IPO項目,較2019年、2020年宗數減半,「招到股先有收入,而家每單都蝕錢,Cover(覆蓋)唔到成本」。

以年內「超購王」中旭未來(9890)為例,超購倍數達103倍,但認購人數僅為17,818人,相較曾受港人熱捧的快手(1024),142萬人的認購人數,可謂是差天共地。

不過,由於不少企業為避免再次核數,會爭取年底前上市,鍾絳虹預期,12月新股市場宗數輕微轉旺,取決於市況。但目前推出市場的新股規模較小,料對本港集資額貢獻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