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專員
去年11月台新銀行驚爆理專盜用客戶款項弊案,受害人家屬一通電話打給了分行,才讓這起長達12年的「五鬼搬運」手法曝光。(理財專員示意圖,來源: TRMK @ shutterstock )

【為什麼我們挑選這篇文章】

本應是民眾託付老本的銀行,卻無法守護大眾資金,任憑行員天花亂墜、用虛幻話術慫恿客戶購買賠本垃圾債,更有理專膽大妄為挪用客戶帳戶,宛如日劇半澤直樹情節翻版。主管機關天價開鍘金融機構,能遏止這場始於人性貪婪的理專之亂嗎?(責任編輯:林立)

 

理專之亂專題1

去年 11 月,數位金融業務發展得有聲有色的台新銀行,驚爆理專盜用客戶款項弊案,受害人家屬一通電話打給了分行,才讓這起長達 12 年的「五鬼搬運」手法曝光。 9 名受害人,遭盜領金額高達新台幣 3.47 億元,其中一名受害人甚至被挪用快 3 億元,卻渾然不覺。

猶如好萊塢「華爾街之狼」等膾炙人口的金融詐騙電影,犯罪源頭千篇一律是「紙醉金迷」誘惑,台新理專弊案也不例外。周姓前理專涉嫌炒作期貨產生資金缺口,將歪腦筋動到客戶身上,利用信任挪用不法資金,終至愈陷愈深。

弊案遭揭發後,金融監理與司法機關分頭並進,展開地毯式調查,事證明確後,金管會毫不留情開鍘台新銀 3000 萬元,創單一銀行最高罰鍰。

犯下挪用客戶資金的周姓前理專,則被檢方求處 10 年以上重刑。台新銀行雖然在事發後強調會虛心檢討並保障受害人權益,但試想,萬一受害者家屬沒有發現多筆現金不正常流出,銀行端還要花多久時間才會察覺?

理專瞞天大騙局,大型金控、銀行案例層出不窮

金管會銀行局副局長林志吉坦言,那時候是受害家人致電給分行,台新銀才啟動調查;創立已近 30 年的台新銀行被處以鉅額罰款,「被媒體標註裁罰金額最高,相信他們(台新)很沒面子!」

根據《銀行法》規定,銀行經營業務包括收受支票存款等 22 項,也就是說,銀行營運基礎源自於吸收社會大眾資金,要贏得消費者信任,才能獲得更多業務,取得先機。

然而,台新銀行理專盜領並非單一事件,時間軸往前推,金管會統計 2017 年有 4 件弊案、 2018 年 2 件、 2019 年 8 件、 2020 年 6 件。總共有 17 家銀行遭金管會開罰,多半是大型金控、知名銀行。

別以為公股銀行不會出事,華南銀行前襄理被控利用客戶信任之便,涉嫌偽造提款單, 14 年來挪用客戶資金近 2 億元,搬移至先生經營的公司作為週轉之用,去年底高等法院加重改判該名前襄理逾 7 年徒刑。

曾經捲入弊端的銀行業者,多半提供制式回應:「對於受害客戶權益絕對保障」。短短簡單一行說明,對於媒體進一步詢問卻低調不願多談,銀行內部究竟如何檢討與改善,大眾與消費者只能從主管機關透露出的訊息,片段解讀拼湊。

台灣金融研訓院金融研究所長林士傑表示,客戶理財是國內消金業務競爭大餅,當理專失去消費者信任,將影響銀行推動理財業務,放大到整體金融環境來看,也會對國內積極發展的財管市場帶來影響。

當民眾失去對銀行信任,擠兌可能發生,金融機構發生系統性風險,動搖「銀本」恐釀成經濟風暴。

每月至少賣出千萬才達標,筆挺西裝下的血汗理專

理財專員,一般人稱理專,工作主要內容是為銀行客戶提供理財服務,舉凡基金、 ETF 、連動債、保險、債券、外幣商品都在銷售範圍。

理專薪資可分為底薪與業績獎金兩部分,每月底薪固定,業績獎金則要看手續費收入是否達標。一般來說,每月手續費收入基本目標約 20 萬元,如果一個理財商品以 2% 作為手續費,等於理專 1 個月要賣出總額 1000 萬元的商品才算及格。

一名在國銀擔任理專的 C 先生提到,剛開始找業績,自然會先從家人、朋友銷售起,「說真的有家人支持(業績)超重要」,或者就是從公司分到的名單下手,但這名單中可能含金量不高,多數人只想存錢,「現實就是,打 100 通電話可能才成交 1 筆生意,而且被掛電話是家常便飯」。

隨著低利率時代來臨,利差成微薄利潤,銀行轉而瞄準手續費收益, C 先生表示,如果業績沒達標,「主管會緊盯,留下來加班、夜 call 客戶都很正常」。

西裝鼻挺、合身剪裁套裝的理專們,看似光鮮亮麗,實際背負業績壓力龐大。

銀行申訴案件年年攀高,不實銷售、盜領樣樣都有

追求利潤極大化固然是為商之道,但數字會說話,翻開近 5 年評議中心受理民眾申訴銀行爭議統計, 2016 年為 397 件、 2017 年 321 件、 2018 年 638 件,到了 2019 年更是暴增至 1512 件,去年更是直衝 2049 件。爭議類型多半涉及不當、不實銷售,這當中也包括盜領。

評議中心觀察,部分理專會使用銷售話術,讓消費者對獲利有美好期待,有些不肖理專更會鼓吹民眾解舊保單買新保單,藉此賺取佣金。

評議中心董事長林志潔示警,申訴消費者年紀有高齡化趨勢,除了人口結構高齡化以外,長者相對年輕族群通常有更多資產,部分理專親切問候,讓長者產生信任感後,若有理專濫用這份信任感,就可能讓長者做出不太適當的投資決策。

高齡金融剝削情況嚴峻,熟人犯案損失更大

目前評議中心受理極大宗爭議商品為投資型保單。評議處副處長陳容盟說,高齡消費者把它想成過往的保險,但理專可能沒有告知自負盈虧,或消費者以為是純粹投資,「以為錢放在投資帳戶裡每年獲利 3% 」,沒意識隨著年紀增長、保費會墊高等負擔,當保單報酬率降低,糾紛自然就來了。

事實上,高齡長者被金融剝削並非台灣特有現象,美國消費者金融保護局( Consumer Financial Protection Bureau )先前發布老年金融剝削可疑活動報告,疑似老年金融剝削案件由 2013 年平均每月約 1300 件增至 2017 年每月約 5300 件,成長 4 倍之多,長者損失或他人試圖竊取金額,從 2014 年 9.31 億美元, 2017 年攀升至 17 億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其中超過 5 成通報剝削樣態涉及匯款;即使如此,美國消費者金融保護局認為,實際案件可能低於統計數,若以最低盛行率 5.2% 計算,推估 2017 年有逾 350 萬老年人受害,長者平均損失金額為 3 萬 4200 美元。

不僅如此,當長者認識嫌犯時,估計平均每人損失約為 5 萬美元,反而因熟識關係讓長者損失更大,若嫌疑人是陌生人時,平均損失則為 1 萬 7000 美元。

有鑑於此,美國消費者金融保護局認為,金融機構必須更加嚴肅看待金融剝削,應該即時向美國財政部金融犯罪執法網報告。

內控機制無效?自家銀行理專上演五鬼搬運

顯然,強化銀行內控是美國拋出強而明顯的訊息。依據金管會要求,銀行內控須設有三道防線機制,第一道防線為業務單位自我管控,第二道為法遵和風險管理,第三道則為為內部稽核。

即使金管會要求業者設下三道防線,林志吉坦言,銀行內控出現兩種問題。

金管會發現,針對理專風險控管,部分銀行內部根本沒規定,理專是否謹守界線,全憑個人一念之間。另一種則是防線單位沒有落實內控。舉例來說,有銀行內部規定是理專出門拜訪客戶,主管要在一定時間致電客戶確認,如果主管剛好在忙,疏忽可能性就會提高。

林志吉透露,曾經有一案例是, A 銀行發現某帳戶匯出入頻率相當高,可能早上匯入一筆資金,下午立刻轉走,向檢調通報帳戶疑似涉嫌洗錢, B 銀行接獲檢調通知後才發現,原來是自家理專在搞鬼。

為了讓銀行內控「上緊發條」,金管會祭出「理專十誡」,外界視為公版銀行內控機制,羅列十大誡律包括禁止理專與客戶私人資金往來、避免代客戶操作網路銀行等,要求各銀行檢視並落實。

只不過,這些內控機制看似沒有化解亂象,去年玉山銀行在一年內發生兩起弊端,而且屬於累犯等級,情節嚴重到金管會主委黃天牧親自宣布裁罰 2000 萬,懲處等級最高至財管資深副總經理及個金執行長停職 3 個月。

為何主管機關三令五申「理專十誡」,下游金融機構弊端還是層出不窮?

一名金管會官員私下表示,「理專十誡」中有一誡是輪調制度,部分銀行的作法不是人員輪調,而是採取理專手上客戶名單輪調的權宜性作法,但站在主管機關立場,既然是輪調,當然是要求理專輪調分行,雖然人員異動會讓理專流失客戶,但「客戶是銀行資產,並非理專個人」,部分銀行做法等於沒有落實輪調制度。

由此可見,即使有公版銀行內控,但力道拿捏多半是業者自行決定,陷入「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窘境,防弊力道自然銳減。近期金管會擴充誡律,加碼強化銀行內控機制,整理 21 種態樣,稱為「理專十誡 2.0 」。

林士傑分析, 2.0 版的精神在於事前行為風險防範,舉例來說,銀行必須觀察理專是否頻繁或大量從事高風險投資,或日常購買名車和名牌包,但和收入明顯不相當者。從行為判斷是否可疑,他認為確實可以比先前十誡更具防堵效果。

但歸根究柢,如果銀行無法扮演好第一道防火牆,他認為「金管會訂再多恐怕都是鞭長莫及」。

銀行自發性建立內控機制,理專亂象才能釜底抽薪

英國金融記者兼作家、經濟學人前編輯 Hartley Withers 曾說過:「好銀行是由好的銀行家所建立,而非好的法律。」

理專亂象要釜底抽薪,不能光靠金管會睜大雙眼、緊盯銀行稽核一舉一動,唯有業者自覺建立完整內控機制、塑造良善文化,才能有助於降低弊端。

林士傑認為,當今社會講究企業的社會責任,銀行業最優先的企業社會責任就是客戶權益保護,銀行絕對有義務保護客戶資金安全。

 

推薦閱讀

【理專之亂2】背負百萬業績每月又得重新歸零,理專血淚一手告白

【理專之亂3】理專噓寒問暖好麻吉,消基會:親兄弟也要明算帳

零利率的時代,金融業還是發大財?經濟學者告訴你「你買的基金不是你的基金」

(本文經合作夥伴 中央社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理專之亂/你的錢被五鬼搬運了嗎? 一場動搖「銀本」投資風暴〉。首圖來源: TRMK @ 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