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義真諦:化考必遵三畏九思@一貫道~福哥-道學集錦|PChome Online 個人新聞台
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7-05-02 13:02:42| 人氣11,37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道義真諦:化考必遵三畏九思

推薦 5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化考必遵三畏九思

無極老在訓子十誡中的第二誡:

畏三畏  思九思  言行相顧
 
遵三省  守四勿  方是賢真
 
遵訓行  登聖域  極樂長享
 
不遵守  任己意  地獄安身

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

畏天命,天理之使命,遵天運。諸佛菩薩、聖賢、仙真,降世領命渡化世人,修道君子必須敬畏,尊敬其天命,因,故大德必受命,大德者博愛之心,如悲心與慈心的大德前賢,因遵循天理,荷擔天命,修道君子必敬重遵循之。

畏大人,大人者,人得一,是明心見性的人,有浩然正氣,有志向愿力的人,犧牲奉獻的人,大人之行都是天命的實踐者,值得我們敬重遵循之。

畏聖人之言,聖人之言「真理」也,「正法」也,聖人所說的話、經典,都是真理,有聖人之身教和聖人之言教,修道君子必敬重遵循之。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在這裡,「思」就是思考、考慮的意思。整段話是說,君子有九件事情需要用心思考

九思,有一定的程式,不能顛倒。茲先列表,講明動作次第,然後九思的意義便容易明白。

修道君子待人接物,開頭即有物件,這是第一步,名為「對境」。怎麼知道有這對象,即由視聽而知。眼看對方的形象,耳聽對方的聲音,皆是對境。視聽確實,則第二步即是「表態」。態是態度,包括面部顏色與容貌而言。顏色有青黃赤白黑,如羞恥則面紅,怒則面色發青。容貌屬於肌肉動態,如笑則解頤,怒則張目等。表態就是表現自己的顏色容貌等態度,君子必須自省。然後第三步就是「出動」辦事。動是動作,不外言事二者。言是言語,事是行為。事情辦完之後,有無過失,必須預防,所以最後是「防非」

這是九思最後的三條,疑、忿、得。疑而不決,來自愚癡,忿恨來自瞋心,得來自貪心。這三條都是過失,必須防範。

君子是求學的人,九思的思字,說文作睿字講,引尚書洪范:「思曰睿」

依六書總要,則作「念、慮、繹理」講。即依心念,經過考慮,抽繹出合理者,就叫做思。

依內典百法明門論所講的「作意、觸、受、想、思」五遍行心所,則知「思」在「想」後,思的意義就是「令心造作」。

禮記中庸篇:「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學問經過思辨,始能正確實行。足見思字非常重要,所以求學的君子必須有九思。

視思明,聽思聰:君子面對外境時,要思慮自己的眼是否看得明白,耳是否聽得清楚,視聽皆不能錯誤。例如孔子在衛國擊磬,有人一聽,即知孔子的心理,這就是耳聰。

「視思明」,觀察事物,就要澈底明白,怎樣才會真的明白?對任何事揚都能清清楚楚的了解到是什麼因所造成的結果,是什麼道理才會呈現這樣的事相。對一件事要正、反、前、後、上、下、是、非每個角度都要去觀察思考,你才會明白。

聽思聰:聽者聽聞,不論聽到什麼,一件事,一種觀念,一個理論,一種言論,都不可人云亦云,要以自己的智慧去判斷,去取捨。所以要聽逆耳之言,要聽遠方之言,逆耳之言可以省思,遠方之言可以攻錯。

色思溫,貌思恭:「色」是指我們的容顏,我們的臉部表情。君子與人相見,要思慮自己的臉色必須溫和,容貌必須謙恭。

中庸引毛詩大雅皇矣篇:「予懷明德,不大聲以色。」這就是講溫和之道。又如貌思恭,朋友見面,可以有笑容,如見長輩,必須肅敬,笑則失禮。依禮,長輩可以笑容接待晚輩,晚輩則不可以笑容對長輩。長輩見晚輩,應該低頭看,是「俯而親之」之義,晚輩見長輩,應該仰面看,是「仰而敬之」之義。

子夏問孝,孔子答曰:「色難」。色,就是臉色,一個人的臉色,充份代表你的內心情感。面對著他人,自已的臉色,是和藹可親!還是拒人於千里!是不急不緩,還是煩躁不安!色思溫,溫者不冷不熱,恰如其份。

「貌者」就是一個人的儀容、儀態。無論是言談、服裝、態度、在任何場合,要給對方一種謙虛、恭敬,尊重的感覺,不可嘻皮笑臉,玩世不恭的樣子。

言思忠,事思敬:君子與人接洽事務,應當思慮自己所說的話必須忠實,又須思慮辦事必須認真。敬與恭不同,恭從心,誠於中,形於外,敬字在此處講,就是辦事毫不苟且,應該辦到十分,就須辦到十分,差一分就不算敬。

忠,首先要做到的是「忠於自己」,不做違背良心,違背道德的事。然後才能做到忠於人,忠於事。對事竭心盡力去做就是忠,忠與信是不可分的,言而有信是做人的根本,誠實是最好的修辦做人態度。

事思敬:事無大小,也無貴賤,做好一件事,做完一件事,就是敬業。聖業及社會上有百行百業,所謂的行行出狀元,你選擇了做什麼,就要尊重你的選擇,以負責,盡職的態度去做,自會出人頭地。

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這三者是防非,事情辦完以後,自己反省,往往有不少過失。防非就是防範過失。事有疑惑,自己不能解決,必須問人,不問便是永遠愚癡。事有忿怒時,必須忍耐,不能對人發怒,否則對方懷恨在心,後來必有患難。無論財物名位,來歸於我,都叫做得。見得當思是否合乎義理,合則接受,不合則不接受。思問、思難、思義,可以防治貪瞋癡。

「疑思問」有了疑難的問題,要不恥下問。旬子勸學篇中說,「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韓愈的師說上也說:「人非生而知之者,熟能無惑?」學問之廣之大,無人能通曉。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不知就問,何恥之有!

「忿思難」當心有不平時,怒火滿腔,將要暴發時,要想一想如果你的怒氣發完之後,會有什麼後果?中庸上說,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所以當你不能掌握喜怒哀樂發而中節時,就要克製自已的情緒,以免招禍,所謂忿怒起於愚昧,終於悔恨,忍一時之忿,可免終生之禍。

「見得思義」面對垂手可得的利益時,是否應該最先想起「義」字?義者,適不適宜,正不正當,合不合理之謂。適宜、正當、合理,得之可也。

吳靜宇前人慈悲:除了九思修道應注意四進、四退、四了。

  四進:格心物,念念不離,慎防污
     致良知,窮理盡性,啟實智
     誠其意,天知地鑑,不自欺
     正其心,陰霾散盡,朗乾坤

  四退:忍一旬,是非煩惱無蹤跡
     耐一時,火坑化作白蓮池
     退一步,才是真正修行路
     讓一著,切莫與人爭強弱

        四了:一忘不了,天恩師德要銘心
          二明白了,性理心法反求身
    三證住了,末法當前沙中金
    四覺悟了,認性為我認理為真

天性良心是道德。修天道,做事要合天心,四季春、夏、秋、冬,自古以來不變,這是天理,誰都不能改變。台灣、美國的地理位置是固定的,誰也不能改變它的地理位置,這叫做地理。人有性命,動物有生命,植物有生機,這是一定的道理。天性良心是道德,良心就是道心,良心是本性的動態,良心的靜態叫做道。天道的興衰在我們的身上,元始天尊有二位弟子,一位是姜子牙、一位是申公豹;鬼谷子也有二位弟子,一位是孫賓、一位是龐涓;如來佛也有菩提達多、阿難尊者兩位弟子,以上弟子都有一善一惡、一忠一奸、一是助道、一是考道。

吳靜宇前人慈悲:我們得的道就在每人身上,道英文名字是「TAO」,TAO就寫在臉上、清清楚楚的,《大學》裡的八條目: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八條目的內聖外王修道法則,一定要信受奉行。容納別人的意見,所謂下下人有上上智也,沒有傲慢嚴酷的容顏,有寬大公正的服人德性,吾人修道就是一個真。

去人欲存天理,明心見性,立地成佛。君子者,學道修道之心術,凡所宜養者,我們要明其心,則無蔽。人心之所以不能正其心者,以不能明其心而為內欲與外物所蔽耳。此心湛然,則自靈明不昧;此心朗然,則自清明在躬,鑑照明覺而無遺。心明則理明,理明則事明,理明諸明,朗如日月,則自良知泱然,逐處皆通,而修身、齊家治道場如反掌矣。

台長: 福哥
人氣(11,370) | 回應(0)| 推薦 (5)|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教育學習(進修、留學、學術研究、教育概況) | 個人分類: 道場-道義 |
此分類下一篇:一貫道義-何謂人生的真諦
此分類上一篇:道立囑:林中受一點,知主保無恙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