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者購買產品或服務之前都會先蒐集相關資訊,經過審慎評估與比較之後才下定購買決策。購買決策是指消費者完成購買行動的一連串決定,包括:決定是否要購買,由誰購買(自己購買或家人購買),購買什麼產品,選擇哪一個品牌,惠顧哪一家商店,什麼時候購買,購買方式(親自選購或透過郵購、電話、網路訂購),付款方式(付現金、簽帳或分期付款)等。

消費者下定購買決策所花費的時間長短,視個人購買習慣與購買風險高低,各異其趣,有些人非常細心、審慎,只要涉及購買,無論金額大小,都會逐一評估,希望盡可能做到理性購買。有些人會視購買風險大小決定購買決策方式,購買耐久財或消費財的決策模式就大不相同,前者偏向逐一釐清的理性決策,下定決策所花費時間比較長,後者參雜有感性成分,通常都會迅速下定購買決策。

消費者下定購買決策所花費時間長短,和消費者涉入程度有密切關係。涉入是指消費者對購買標的物及購買決策關切的程度,關切程度高者稱為「高涉入」,關切程度低者稱為「低涉入」。消費者購買高涉入產品,因為花費多、風險高,所以通常願意多花些時間及精力,努力蒐集資訊、評估、比較,並且親自進行評估,盡可能做到理性決策,這種決策模式也稱為「中央路徑模式」。

至於購買低涉入產品,則因為花費少、風險低,所以通常不會花費太多時間與精力進行審慎評估,簡單思考或參考他人的意見就購買者比比皆是,甚至抱著「只要我喜歡就購買」的感性決策心態,這種決策模式也稱為「邊陲路徑模式」。

購買決策模式:複雜型、有限型、忠誠型、遲鈍型選擇惠顧的公司與品牌也是購買決策的重要抉擇,在自由經濟體系下,同類產品競爭廠商有如過江之鯽,雖然令人眼花繚亂,卻讓消費者享有廣泛選擇的機會。消費者購買時通常會在眾多品牌之間做選擇,因此品牌之間的差異性、品牌聲譽與形象、消費者對品牌熟悉程度,都是影響購買決策的重要因素。

美國紐約大學企管研究所行銷學教授阿薩爾 (Henry Assael),根據消費者購買的涉入程度高低,品牌間差異程度大小,組合成四個方格的購買決策模式矩陣,如圖所示,分別稱為複雜型決策、有限型決策、忠誠型決策、遲鈍型決策。

一、複雜型決策

消費者購買的涉入程度高,備選品牌之間的差異程度高,這種決策顯然是最需要花時間思考、評估與比較,稱為複雜型決策。

涉入程度高表示決策風險高,消費者通常都願意多花些時間與精力蒐集相關資訊,審慎評估、比較,才下定購買決策。備選品牌之間的差異程度高,表示供應廠商/品牌存有很高的差異性,消費者需要多費心思與精力比較才能分辨其特性與優劣。

舉例而言,消費者購買房地產、汽車、珠寶、精品、股票、基金時,都會因為投入金額大,願意花費比較長的時間蒐集相關資訊,而且會親自做功課,評估再評估,比較再比較,考慮清楚了,才下定購買決策。

二、有限型決策

消費者購買的涉入程度低,備選品牌之間的差異程度高,這種決策稱為有限型決策。

消費者購買的涉入程度低,表示購買風險低,品牌忠誠度低,因此普遍存有嘗新試鮮的心理,喜歡尋求新刺激,於是轉換品牌、尋求新產品,成為一種習慣動作。這種現象令既有廠商最感頭痛,但是卻給新廠商有進入市場的機會,新品牌被選購的機率也隨著提高。

個人清潔用品充斥賣場貨架,這些產品都屬於低涉入產品,消費者常根據自己的需求特徵,選購不同品牌或不同功能的產品,上次購買有助於消除頭皮屑的洗髮精,這次購買的是可防止髮根斷落的洗髮乳,下次可能購買可使頭髮烏黑柔順的潤髮乳,儘管不同廠商的品牌差異很大,但是品牌忠誠度相對偏低。

三、忠誠型決策

消費者購買的涉入程度高,備選品牌之間的差異程度低,此時公司聲譽佳,品牌形象好者往往成為消費者的最愛,這種決策稱為品牌忠誠型決策。

消費者購買高涉入產品往往伴隨著相對高程度的財務風險、心理風險與社會風險,因此會考慮所支付金錢是否值得,以及所購買的產品是否會影響到自尊心,深恐因為購買不熟悉的品牌而造成社交上的困窘,甚至成為同儕、朋友談論或嘲笑的對象,所以對品牌會有所堅持,顯然是屬於高品牌忠誠度的消費者。

人們愛美的天性導致近年來醫美產業蓬勃發展,醫美診所有如雨後春筍般到處林立,整型美容服務是典型的高涉入產品 (服務),對消費者而言是一種高風險的體驗,初次惠顧的顧客都會抱持高度慎重的態度,廣泛蒐集相關資訊,一一評估,再三比較,審慎選擇聲譽絕佳、口碑良好的診所。曾經惠顧而感到滿意的顧客,通常都不會輕易轉換品牌(診所),因而成為忠誠的顧客。

四、遲鈍型決策

消費者購買的涉入程度低,備選品牌之間的差異程度低,表示消費者所選擇的是經常需要購買的低單價便利品。因為購買風險低,所以無須花費太多心思刻意選購,競爭品牌之間的差異性不明顯,讓消費者購買時享有更大的游離空間,成為品牌忠誠度低的顧客,這種決策稱為遲鈍型決策。

家庭主婦購買居家日常生活用品,考量方便性、經濟性、習慣性、實用性,遠勝過品牌堅持,尤其是上班族婦女,平時忙於工作,閒暇購物時間相對減少,所選購的又是差異性不大的日用品,很自然會以方便、經濟為最優先考量。

影響決策重要的關鍵,就是寫出那句消費者一看就想認識你的文案
橘子學院文案實作坊>>>熱烈報名中

洞悉購買行為決策模式,成為最大贏家

購買行為決策模式提供給行銷長很多重要的啟示:

第一、消費者購買的涉入程度不同,表現出來的購買行為有很大差異,剖析涉入程度可幫助顧客做最佳選擇。

第二、品牌對消費者購買決策有重大影響,型塑品牌形象、落實品牌行銷是行銷長的責任。

第三、了解購買決策模式形成的要因,可幫助公司研擬贏得顧客青睞的行銷策略。

第四、不同購買決策模式各有其行銷意義,掌握核心意義是行銷勝出的關鍵。

第五、洞悉顧客購買競爭產品的決策模式,可以收到知己知彼效果。

消費者是公司經營成敗的最終判定者,他們的喜好與購買行為直接影響行銷績效,因此企業都不遺餘力地在研究消費者行為,競相採用科學方法想要了解他們在購買過程各階段的決策模式。

消費者購買決策模式看似簡單且平凡,其實隱藏許多學問與奧妙,購買決策模式功課做得愈深入的公司,愈有助於了解消費者的購買行為;而愈有能力掌握消費者購買行為的公司,就愈有機會成為競爭的大贏家。

用「比較廣告」,把競爭者比下去

就像善於比較是人們的天性、學會精打細算是人們的本能,因此,擅長比較廠商特性、精於比較產品優劣,從中做最佳選擇,進而獲得最大經濟利益,也是消費者購買的本事。廠商深諳個中奧妙,將比較手法應用於企劃廣告活動,突顯自己比競爭品牌(產品)更優越的特性,成功進入消費者的心理占有,爭取消費者的青睞。

「比較廣告」是廠商把自己的品牌 (產品)和競爭者的品牌(產品)在媒體上公開做比較,強調自己的產品顯著優於競爭者的產品,並且提出具體而有力的數據 (資料) 佐證之。這種發揮強烈說服效果的廣告表現方式,頗有公開挑戰的意味,所以又稱為「挑戰性廣告」。

企業經營環境詭譎多變,廠商為了在競爭中脫穎而出,時刻都在思索贏的策略,發展出花樣繁多的廣告訴求策略,令消費者有目不暇接的感覺,比較廣告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

比較廣告最常見的表現方式,就是把公司產品特性的幾個構面,和競爭者產品的特性公開呈現在媒體上(尤其是在平面媒體上),逐一比較,爭取消費者的強烈認同,進而激起購買行動。比較方式若具有信賴性,比較數據若具有公信力,往往可以獲得認同,激起廣大迴響,所以廣受廠商喜愛。

對買賣雙方都有助益

比較廣告通常是後發品牌為突破重圍所發起的廣告策略,常見的比較對象有一對一,也有一對多,視公司廣告策略與目標而定。無論比較對象為何,都主張採取直接比較產品屬性的重要特性,將公司產品和競爭者的產品攤在陽光下,公開檢視,一一比較。

這種訴求方式的基本邏輯認為,可以讓消費者清楚理解廣告產品的特性與優點,幫助消費者做比較,加速購買決策,對買賣雙方都有助益。

此外,比較廣告具有下列優點,因此吸引廠商樂於採用:

一、就提高品牌知名度言,比較廣告優於非比較廣告。

二、在回憶廣告訊息方面,比較廣告效果較佳。

三、有助於提高消費者對品牌偏好度,尤其是強化新品牌偏好度更有效。

四、增強消費者對廣告品牌的購買意願。

五、有助於激起顧客多量購買廣告的產品。

比較前,三思後行

比較廣告雖然具有許多優點,但是卻有如兩面刀刃,也有其缺點與限制,不能為了比較而比較,不宜想比較什麼就隨興比較什麼,更不宜無中生有地盲目比較。因此,廠商在企劃廣告時必須審慎思考及回答下列問題,三思而後行,才不致於收到反效果。

一、對品牌知名度與信賴度有何影響?

二、比較內容的可信度及其來源為何?

三、消費者看得懂比較內容與證據嗎?能夠接受嗎?

四、比較內容與證據對廣告有足夠強烈影響效果嗎?

五、對品牌偏好、購買意願與購買行為有何影響?

六、消費者的品牌偏好會影響比較效果嗎?

七、廣告主的競爭地位會影響比較效果嗎?

八、什麼情況之下採用比較廣告訴求?

九、會激起競爭者的反擊嗎?因應對策如何?

十、有其他更好的廣告訴求方式嗎?

廠商經過審慎思考,決定採用比較廣告訴求方式,接下來必須思考幾個關鍵課題,充分發揮比較廣告的優點,防範及避開可能的缺點,才能達到比較廣告訴求的目的。廠商在企劃比較廣告文案時需要思考的核心課題至少包括下列要點:

一、獨特創意:廣告旨在賣創意,以便從「產生創意」中創造及掌握「生意」機會。

廣告的任務是要和目標消費群進行有效的溝通,比較廣告必須具有獨特創意才有賣點與溝通價值,包括比較內容、方式、時機、場合、媒體選擇,都需要有完美的配合。

二、信賴證據:雖說證據會說話,但是只有高信賴度的證據才具有說服效果,這一點無庸置疑。高信賴度的證據,例如:公信單位、科學證據、證據時效、與消費者攸關、廣告主、傳播媒體,比較廣告本身必須先經得起「比較」,才會有說服效果。

三、適用場合:刊播廣告的場合與時機,和比較廣告的傳播效果有密切關係,因此廠商在選擇廣告刊播場合與時機時必須格外謹慎,才能發揮比較效果。例如:擁有最先進、最新鮮、最有利的科學證據時,廣告說服效果最佳;選擇公信力最受肯定的證據來源,可以提高說服效果;選擇目標顧客閱讀率最高的傳播媒體,最容易和消費者對話。

四、評估效果:廣告投資預算相當可觀,所以必須做到彈無虛發,命中目標的境界。

廠商在進行廣告企劃前,必須審慎思考上述問題,廣告刊播之前也要預先評估廣告效果,比較廣告也不例外。無論是廣告企劃前或廣告刊播之前預先評估效果,都是檢視廣告效果的良好時機,抱持「多算勝,少算不勝」的信念,多一分檢視,多一分成功的勝算。

適用平面媒體,呈現比較數據

利用人們善於比較的本能來企劃比較廣告,對廠商而言是一種絕佳的創意,同時也可以幫助消費者做購買決策,是一舉兩得的廣告訴求策略。比較廣告所比較的內容很難用一句廣告詞交代清楚,所以通常都是刊播在平面媒體上,尤其是印刷媒體,方便呈現比較數據(資料)。

平面媒體廣告保存期間可以延續比較長的時間,可以滿足有興趣的消費者反覆檢視與求證的需求,相對而言比較容易收到廣告效果。但是比較內容容易被歸類為人為操縱,容易蒙上信賴性受質疑的陰影,因此廠商在選擇採用比較廣告訴求時,必須掌握由公信單位所執行,而且具有科學證據可供查考的數據(資料),才容易收到「證據會說話」的比較效果。

– 摘錄自《行銷新手必備的 38 套基本功

 

38tips

 

 

談到行銷力,寫文案絕對是不可或缺的一環。
快來報名【橘子學院】一句話就打得動客戶、賣得動產品文案實作坊!
用6小時換得超紮實文案寫作力!

[kktix]https://kktix.com/tickets_widget?slug=copywriter2016[/kktix]

 

  • 延伸閱讀

要創業就要「寫」:吞這 8 顆寫作大力丸就不怕作文了
擊敗內容農場,3 招讓你寫出有內容又吸引人的文案

我相信每個人都有創意,但不見得都有創意的執行力-專訪廣告文案陳立晨

(資料來源:商周出版,不得轉載;首圖來源:dtanist, 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