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神經失調症狀?看哪科?中醫2招改善自律神經失調 - 康健雜誌
自律神經失調症狀-自律神經失調中醫-自律神經失調改善-自律神經失調穴道-自律神經失調治療-自律神經失調失眠-自律神經失調舒緩-自律神經失調看哪科-自律神經失調檢測
瀏覽數 106,810

自律神經失調症狀?看哪科?中醫2招改善自律神經失調

現代人生活緊繃、壓力大,常出現自律神經失調的情形,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包羅萬象,呼吸困難、心悸、焦慮不安都可能是自律神經失調的表現,如何自我檢測是否可能患有自律神經失調?原因有哪些?一次帶你看懂自律神經失調如何自我改善。

自律神經失調是什麼?

談到自律神經失調,要先知道自律神經的組成包括「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兩者的功能相反,但會配合人體的狀態自動調節。簡單的說交感神經負責調控與興奮相關的行為,反之副交感神經則是調節人體休停的狀態。

現代常提到的自律神經失調往往與交感神經過度興奮有關,尤其近年來社會壓力增加,連帶使副交感神經的功能受到抑制,自律神經失調的人口也逐年上升。

自律神經失調症狀自我檢測

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表現非常複雜,可以說從頭到腳都有症狀,也常常讓病人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跑遍各大醫療院所,勞神傷財。如此惡性循環下,壓力纏身,進而加重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以下整理出自律神經失調常見症狀,若出現其中3~4種症狀可能有自律神經失調的問題。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1. 眼睛乾澀:交感神經控制淚腺,造成淚液分泌不足,常診斷為乾眼症。
  2. 口乾舌燥:唾液腺受到影響使唾液分泌不足。
  3. 喉嚨卡卡:有異物感、有痰,甚至會出現疼痛感。經常被診斷為慢性咽喉炎或胃食道逆流,但內視鏡檢查正常。
  4. 呼吸困難:常覺得呼吸不順暢,有時造成過度換氣。
  5. 心悸:覺得心跳很快或很明顯感到心臟怦怦跳,心臟科可能會診斷為心律不整、二尖瓣脫垂。
  6. 容易冒汗:盜汗是更年期症候群常見症狀,但自律神經失調時也有多汗的狀況,尤其是緊張的時候。
  7. 情緒問題:容易出現焦慮、憂鬱、不安、注意力不集中或記憶力變差。
  8. 腸胃不適:容易腹脹、便秘、腹瀉、消化不良,有時會被診斷為大腸激躁症。
  9. 耳鳴:有些病人會出現耳鳴的症狀,甚至伴隨眩暈和噁心的感覺。
  10. 性功能和泌尿道障礙:部分病人會有外陰搔癢、頻尿的問題,男性病人可能出現陽痿,女性病人則會出現月經不規則
  11. 全身痠痛:自律神經失調可能引起肌肉疼痛、關節無力,影響病人的生活及睡眠品質。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自律神經失調原因有哪些?和哪些疾病有關?

自律神經失調的成因大致可分成2類,分別是環境壓力和疾病。環境壓力是較常見的因子,當日常生活中的壓力超乎自己所能承受的程度時,便會誘發自律神經失調。此外性格也是另一項關鍵因素,有些人容易焦慮或完美人格,常會因小錯誤而有過大壓力,甚至吃不下、睡不著,再加上無處發洩情緒,便很容易發生自律神經失調。

疾病引起的自律神經失調常以內分泌疾病(例如糖尿病)、神經性疾病(例如巴金森氏症、阿茲海默症)和身心科疾病(例如憂鬱症、焦慮症或強迫症)為主。

自律神經失調看哪科?

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五花八門,病人可能看遍各科別也找不出解答。一般會先建議民眾前往家醫科就診,先觀察身體是否有任何病變或異常。若各項診斷數值良好,則可懷疑症狀是由壓力引起,此時就可轉診至身心科接受進一步的檢查。

自律神經失調能自癒自救嗎?如何舒緩自律神經失調?

通常進展到自律神經失調的階段代表心理已嚴重影響生理,建議病人務必就醫治療。藥物治療雖然是最快的捷徑,但對於不想吃藥的民眾可先採保守治療。保守治療的重點是從生活習慣的培養做起,方法包括以下幾點: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1. 規律運動習慣:依照個人狀況找尋適合自己的運動,像是慢跑、健走、騎腳踏車、瑜伽等。身心科醫師楊明仁解釋,運動可以消耗讓人緊繃的腎上腺素,腦內啡和血清素則會增加,讓人放鬆、愉悅。
  2. 正常作息:平日要維持睡眠品質的穩定,長庚醫院腦神經外科教授張承能表示,夜間本來是副交感神經發揮的時間,人自然想休息,硬是熬夜不睡、保持清醒,等於刺激交感神經繼續運作,副交感神經無從發揮,久而久之不但自律神經失調,其他的健康紅燈也一一亮起。
  3. 良好飲食習慣:均衡飲食,避免過量飲酒或是攝取過量咖啡因(建議攝取咖啡因含量每天不超過300毫克)。
  4. 重視時間管理:時間運用與安排不當,易導致挫折與壓力,久而久之就會感到疲累、提不起勁。
  5. 尋求紓壓管道:防止壓力累積過多,找尋合適的紓壓管道,例如:郊外散心、與親友聊天、培養個人休閒興趣等。若因忙碌而犧牲紓壓時間,容易累積壓力,使身心狀態失衡。
  6. 學習放鬆技巧:簡單的放鬆技巧有助於即時紓壓,例如:腹式呼吸、冥想或是肌肉放鬆法都對身心很有幫助,可以向相關專業人士學習。此外不要事事追求完美,適度的放下,放慢步伐有助於維持身心健康。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自律神經失調中醫改善2招

中醫典籍中沒有自律神經失調這個名詞,但卻記載七情內傷五臟,意即壓力和情緒會干擾人體臟器的運作。為了因應這個問題中醫也有幾種方法來改善症狀。

中藥改善自律神經失調:

因為自律神經失調引起的身體症狀可能各異,須依個別情況下藥,不過通常都會加強滋陰藥群,具有鎮定神經及輕微補養作用。例如面對焦慮的病人,中醫師張原福常使用的藥材包括元參、生地、女貞子、五味子、知母、黃柏、柏子仁、酸棗仁、茯神、茯苓、丹皮、麥冬、沙參、洋參、冬蟲、玉竹、石斛、山藥等,可以滋陰、安神。

明医中醫診所院長楊世敏則使用浮小麥、人參、參鬚、甘草、紅棗等,「甘麥大棗湯」是他常用的處方。此外台灣全民健康促進協會理事長、美國自然醫學博士陳俊旭表示,中醫常用的龍骨、牡蠣等藥材含有鈣、鎂,有助放鬆肌肉及神經,也可以減緩自律神經失調帶來的不適。

穴道按摩改善自律神經失調:

中醫認為,人之所以會感到焦慮,是因為心氣、心血不足,送到腦部的血液量與營養都不足導致,因此,當你突然感覺焦慮不安時,楊世敏建議按壓手指甲床兩邊的「井穴」,尤其中指、無名指,分別有心包經、心經通過,按壓後對鎮定情緒有很好的效果。此外,平時也可按壓百會、內關、神門、陰陵泉、三陰交等穴道自我保養。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活動看板

其他人也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