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勁的觀點探討形意拳與內丹術}—李志明武術名教授@台灣精武體育會(Taiwan Jing Wu )|PChome Online 個人新聞台
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01-20 18:30:14| 人氣75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從勁的觀點探討形意拳與內丹術}—李志明武術名教授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從「勁」的觀點探討形意拳與內丹術 【李志明—中國文化大學國術系副教授】
  武術之鍛鍊包括有形的肢體動作與無形的「意」,而介於「意」與肢體動作之間尚有「勁」的存在。「勁」在武術中的地位相當於「氣」在中國哲學與各項學術中的地位,為貫通形而上的神意與形而下的身體之間的媒介。在武術中雖然也討論及「氣」,但是常將「氣」與「勁」合稱為「氣力」,可見得武術還是以「勁」為主的。內家拳之一的「形意拳」,在其流傳下來的《形意拳譜》(見孫祿堂《形意拳學》一書所錄)中曾提及形意拳之練勁有三個階段:「明勁」、「暗勁」、「化勁」,當形意拳練到「化勁」之境後,由丹田所發出之內勁,即為內丹術的先天真陽之氣。由此可知,從形意拳可以通達內丹術,而其中的媒介即為「勁」,因此本文將從「勁」的觀點深入地探討形意拳如何通達內丹術。「勁」是透過中國武術的訓練之後,以「意念」與「特殊技巧」來支配肉體所發出的「力」,所以武術家們
都不直接地說明什麼是「勁」,而以肢體的活動、身體的感覺,或是動作的技巧來表達「勁」的含意。「勁」為中國武術訓練之首要目標,所以習武者必須先了解什麼是「勁」,這在《太極拳經》中稱之為「懂勁」。何謂「懂勁」呢?《太極拳經》曰:「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濟,方為懂勁」,這句話很明顯地將「勁」的觀念與宇宙運行的法則連接在一起,認為習武者必須要了解宇宙間陰陽活動的法則,才能夠「懂勁」。對於「陰陽」與「勁」之間的關係,清末民初的形意拳家孫祿堂在《形意拳學》一書中有較詳細的闡述:孫氏將肢體動作視為宇宙陰陽活動的現象,認為「兩儀者,拳中動靜起落伸縮往來之理也,吾人具有四肢百骸,伸之而為陽,縮之而為陰也」,習武者若能使肢體動作像宇宙陰陽活動那樣地和
諧而有規律,則所發出的「力」就叫做「勁」。
其次,《形意拳學》又提到:「學者知此,則形意拳中之內勁,即天地之理,又人之性也,亦道家之金丹也。勁也,理也,性也,金丹也,形名雖異,其理則一。其勁能與諸家道理合一,亦可以同登聖域」,因為形意拳之內勁產生於習武者能夠修養心性、通達宇宙陰陽活動之理後,所以孫氏認為內勁即是人之本性、天地之理;另一方面,內勁又是丹田之先天氣與虛靈之元神所積,故孫氏也以金丹之道來比喻內勁。如此以人之本性、天地之理與金丹之道來比喻「內勁」的形意拳家,除了孫氏之外,尚有郭雲深、宋世榮、許占鰲等人(三人之言論皆收錄於孫祿堂所編《拳意述真》一書),可知此說為當時普遍存在之觀念,並非僅是孫氏個人的體會而已。以下本文將根據孫氏、郭氏、宋氏等人之言論,從形意拳的練勁過程來闡述形意拳之內勁與人之本性、天地之理,以及金丹之道的關係。
對於形意拳之練勁過程講得最詳細的莫過於郭雲深了,郭氏認為形意拳之勁有三種練法:「明勁」、「暗勁」、「化勁」,這三種練法也分別代表著三種不同的境界,在此姑且稱之為「明勁之境」、「暗勁之境」、「化勁之境」。根據郭氏的闡述,「明勁」與「暗勁」這兩種階段所產生的勁力,是指由「意念」與「一般的氣」透過肌肉所發出之力;而「化勁」所產生的勁力則是由「先天真陽之氣」透過肌肉所發出之力,當達到「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的境界時,即稱之為「化勁」。
瞭解了形意拳的練勁過程之後,接著要說明的是形意拳練勁的方法。民初形意拳家宋世榮曾經指出:「所以用勁者,非用後天之拙力,皆是規矩中用力耳」,宋氏以為習武者只要依照形意拳之武術動作原則加以練習,所發之力即為「勁」,而不必刻意地另用拙力來練勁。同一時期的形意拳家郭雲深則對於練勁的方法提出了更詳細的說明:「用規矩之法則,縮回身中散亂馳外之靈氣,返歸於內」、「將人之散亂於外之神氣,用拳中之規則,手足身體動作,順中用逆,縮回丹田之內」,郭氏以為形意拳除了練勁之外,也是一種練氣的方法,習武者若能遵循著拳術動作的法則練習,就可以將散亂於外的神氣縮回於丹田之中。根據郭氏的說法,形意拳既可以練勁,又可以練氣,那麼「勁」與「氣」兩者之間有什麼關係呢?從《拳意述真》一書所錄郭氏的言論來看,郭氏在談論「勁」的練習法時也都提到了「氣」
,茲將其條列如下:
一、明勁:將人身中散亂之氣,收納於丹田之內。

二、暗勁:拳中所用之勁,是將形氣神(神即意也)合住。

三、化勁:腹內之氣,所用亦不著意,亦非不著意,意在積蓄虛靈神耳。


  在「明勁」的階段是將「氣」收於丹田,「暗勁」的階段要求「意念」、「氣」、「拳術動作」互相一致,到了「化勁」的階段則要求對於「氣」不要在意,所以在「暗勁」的階段時,「勁」雖然不是「氣」,可是用勁也等於是運氣了。由此可知,「勁」與「氣」兩者之間的關係相當密切。由於「勁」與「氣」之間的關係非常密切,所以常常令人產生誤解。例如形意拳家孫祿堂在〈論拳術內家外家之別〉一文中曾提到自己練習形意拳的經驗:「余練拳亦數十年矣,初亦蒙世俗之見,每日積氣於丹田,小腹堅硬如石,鼓動腹內之氣,能仆人於尋丈外,行止
坐臥,無時不然。自謂積氣下沈,庶几得拳中之『內勁』矣」,孫氏誤以為能夠用意念去運行「氣」,使氣累積於丹田之中,必要時鼓動腹內之氣發勁傷人,這就已經練出了「內勁」。事實上,所謂的「內勁」是指到達了「化勁」之境後所產生的勁,若就孫氏的練拳經驗而言,只不過是停留在以意運氣的「暗勁」階段而已,所以此時孫氏所練出的勁,尚不能稱之為「內勁」。因為「勁」不可見,只能體會,或以其傷人的功效來判定;又因為練「勁」同時也能練「氣」,「氣」雖然也是看不見的,但是在體內會產生氣感,而這些氣感往往被當成是練「勁」所達境界的指標,所以孫氏才會誤以為得「氣」即得「勁」,能夠積氣下沈,就是練出了「內勁」。雖然郭雲深認為「勁」與「氣」之間具有如上所述的關係,但是郭氏對於「勁」的獲得尚有其它的看法,他認為得「性」即是得「勁」。《形意述真》中記錄了郭氏對於「真勁」的看法:「由著本體,而再萌動練去,是為拳中純任自然之『真勁』,亦謂人之本性,又謂之丹道最初還虛之理」,郭氏在此提出了兩個觀念:一、 以丹道「最初還虛」之理來說明「真勁」。
當習武者修養心性達到了相當於丹道「最初還虛」之境界時,就能順其自然之「本性」來練習形意拳,此時所發之勁就叫做「真勁」。本性的萌動即元神的萌動,元神的萌動即是真意,因此「真勁」為習武者練至「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的「化勁之境」時所獲得之勁。
二、 以人之本性來說明「真勁」。
蓋人之心性若能達到空無之境界時,即可回歸至自然純真之本性,此時人之肉體亦可隨之回復到自然的鬆柔狀態,這是人體天生自然的狀態。如此以自然之本性驅動自然之肉體,順應著身心之自然本性所做的動作而產生之力,郭氏即稱之為「真勁」。因為「真勁」是由修養心性達到「最初還虛」之境、回復本性之人所發的勁,因此郭氏以「人之本性」來說明拳術「真勁」的意涵。
丹道以為修煉達到「最初還虛之功」後,就可以產生「先天氣」,所以從上述的第一點觀念可以看出:「先天氣」與「真勁」是同一個狀態下的產物。因為「勁」只能體會而無法觀察,所以「先天氣」的產生可以作為練出「真勁」的指標,亦即達到「化勁」之境的指標。前面曾經提到:達到了「化勁」之境所產生的勁稱之為「內勁」,那麼「真勁」是不是就等於「內勁」呢?所謂的「真勁」是指「先天氣」產生之後所發之勁,而「內勁」則是「將人之散亂於外之神氣,用拳中之規則,手足身體動作,順中用逆,縮回丹田之內,與丹田之元氣相交,自無而有,自微而著,自虛而實,皆是漸漸積蓄而成」、「最初積蓄之真意與氣,以致於滿足‧‧‧此謂之拳中之內勁」、「形意拳之內勁,是人之元神、元氣相合」(前
二條為郭雲深語,末條為許占鰲語,皆見孫氏《形意述真》一書所錄),所以「內勁」是真意與先天氣的累積,是元神與元氣相合所發之勁。因此「真勁」與「內勁」雖然都是練至「化勁」之境後所發之勁,而「真勁」卻是「內勁」的基礎。
「內勁」以「真勁」為基礎,由先天氣與真意累積而得,這是一個很有趣的組合。中國人一向將「氣」與「力」並稱為「氣力」,從「內勁」的產生就可以看出這個道理來:勁是一種力,故真勁是「力」,而先天氣是「氣」;「內勁」為「先天氣」與「真勁」的組合,因此「內勁」是「氣力」,一種內在的氣力。此外,武術家也將「意」與「氣」、「力」並稱,而「內勁」則同時含有「真意」、「先天氣」、「真勁」(即意、氣、力)三者,這可以解釋為什麼武術訓練要求「三到」的原因。所謂的「三到」是指「意」到、「力」到、「氣」到,倘能習得「內勁」,則一舉一動皆能意到、力到、氣到,這就是武術要求「三到」的原因所在。「意到、力到、氣到」表示心意到那裡,動作就跟到那裡,這正是明代哲人王
陽明「知行合一」哲學所要求的境界,而《清和真人北游語錄》中亦載有全真七子之一的王處一對此境界的說明。王氏曰:「見性有二,真空亦有二,徹悟萬有皆虛幻,唯知吾之性是真,此亦為見性;即知即行,行之至,則又為見性」,由形意拳練得內勁的必要條件為「見性」,而形意拳練得內勁之後的活動亦是「見性」,因此形意拳之內勁正好可以與王處一的看法互為證驗。
綜合以上的討論,茲將形意拳通達丹道所需要的學習過程與要求,總結為下列四點:一、習武要能虛其心,依照拳術之規矩做動作,透過形意拳之動作來格物致知,以通達宇宙萬物之理。(關於此點,請參閱拙撰〈從形意拳之創拳哲理探討何以形意拳為格物致知之學〉一文,刊載於《性與命》雜誌第五期)二、在學習的過程中,首先經歷「明勁」、「暗勁」兩個階段。三、透過形意拳之動作格物致知,明瞭拳術之自然本性後,亦能明瞭自我之本性,然後虛其心,達到「最初還虛之功」。此時即進入了「化勁」之境,能練出「真勁」,並引發先天氣而通達丹道。
四、真勁與先天氣之積蓄可得「內勁」。由於形意拳家多以丹道來比喻習拳的經歷,卻很少直言兩者之間的關係,因此對於一個不能盡明拳理、又不能虛心練至化勁之境的人而言,很容易引起誤會。尤其是內家拳講究「內勁」,而要練出內勁必須經歷過很多階段,並且要積蓄真意與先天氣才可以達成內勁。一般人不明究理,在練拳有所得之後,往往皆自以為已得到了內勁,其實常常是大錯特錯而不自知,孫祿堂的習拳經驗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孫氏在〈論拳術內家外家之別〉 一文中曾提到自己嘗自河北至山西拜訪形意拳前輩宋世榮,向其詢問內、外家拳之別,與形意拳內勁之義的經過。孫氏本以為練拳至氣沈丹田,聚氣於小腹,使小腹堅硬如石,可鼓動丹田之氣扑人於尋丈之外,即為練出內勁的象徵,而宋氏卻告之以
「拳術無內、外之別,善養氣者即內家」,蓋所養之氣為天地間之浩然正氣也。其次,宋氏並指出:「有若無,實若虛,腹之堅,非真道也」,孫氏之氣雖通小腹,但不化堅,終必為患,而不能進入拳術「以武入道」的上乘境界。此例可以為武術家與練氣修道者共同為戒。
參考書目:
孟乃昌:《太極拳譜與秘譜校註》(臺灣:珠海,1994),p.11。
孫祿堂:《形意拳學》(臺北:中華武術,1971)上篇p.6,下篇pp.71-72。
孫祿堂:《拳意述真》(臺北:中華武術,1971)。 孫祿堂:《論拳術內家外家之別》。 錄
於孫叔容等:《孫祿堂武學著作大全簡注》(河南:海燕,1992),p.418。 假志堅:《清和真人北游語錄》。錄於賀龍驤校,彭文勤等攥輯:《道藏輯要》(臺北:考正,1971),第十七冊,《清和真人北游語錄》,p.29。


台長: 黃連順會長
人氣(759)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