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防疫神助攻】機械手臂開外掛,PCR 檢測量能提升 5 倍以上! | TechOrange 科技報橘
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台灣防疫神助攻】機械手臂開外掛,PCR 檢測量能提升 5 倍以上!

PCR
高通量 PCR 自動化檢測儀能讓檢驗流程全自動化,提升量能。圖片來源:新竹台大分院

新冠疫情爆發,為了揪出確診者,醫檢單位馬不停蹄的工作,每天檢驗上萬份的檢體。為了提升檢驗效率,台灣醫療單位引進更先進的全自動 PCR 儀器,用機械手臂「開外掛」,取代繁重的人工作業,不僅讓 PCR 檢驗量能提升 5 倍以上,也降低醫檢單位的工作負擔。

舊款 PCR 儀器需要人工介入,無法負荷爆量的檢驗需求

篩檢站取得檢體後,會送交醫檢單位執行 PCR 核酸檢測。2020 年疫情初期,PCR 檢測是由醫檢師手工萃取核酸的分子來進行生物檢驗。隨後,醫療單位導入半自動核酸萃取機與 PCR 反應儀,將部分流程自動化。然而在使用 PCR 儀器前,仍需要用人工的方式將病毒去活化並萃取 RNA,才能透過儀器將 RNA 反轉錄成 cDNA,並以 PCR 技術放大基因產物,再檢測有無新冠病毒的 RNA 螢光反應。

TO 推薦閱讀:日本開發用「表情」就可以控制的機械手臂,網友問:如果它被 PornHub 買下會怎樣?

但今年五月中疫情爆發,PCR 檢體量大增,需要更多的醫檢師協助,但不是所有醫檢師都能執行 PCR 檢驗,僅有分子醫檢師有能力,因此不容易調度其他醫檢師來支援。結果就是分子醫檢師工作爆量,卻也無法在 24 小時內完成檢驗並發送報告,導致檢體塞車,促成赫赫有名的「校正回歸」。

導入高通量 PCR 自動化檢測儀,機械手臂讓檢驗量能提升 5 倍以上

於是,醫檢單位引進更先進的高通量 PCR 自動化檢測儀,透過機械手臂讓檢驗流程全自動化。以新竹台大分院為例,過去三個院區每日僅能處理 300 件檢體,導入高通量 PCR 自動化檢測儀之後,檢驗量能提升到每日 1,740 件,增加了近 5 倍。醫檢師全聯會常務監事、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檢驗科主任高智雄也表示,以他們的實驗室為例,過去每天只能處理 120 個檢體,現在的檢驗量能提升了 10 倍。

新竹台大分院醫檢部主任邵蓓嵐表示,「高通量全自動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系統,檢體檢驗需經過第一站『核酸萃取』、第二站『試劑自動分注』、第三站『核酸放大即時螢光偵測』等流程,採用準確率 99.99% 的 qPCR 檢測技術,全程在全自動、零汙染的情況下進行, 90 分鐘可連續上機,每 150 分鐘滾動完成 96 個檢體的檢測,大大降低醫檢人員的工作負擔及壓力,在人力調度上也可以更加順暢,讓醫檢人力運用達最佳化。」

TO 推薦閱讀:美國工程師花一週寫 Python,用一支機械手臂毀了「威利在哪裡?」這個遊戲

自 20 世紀末期,機械手臂開始應用於工業製造等領域。隨著自動化技術提升,機械手臂的靈活性與效率也快速增加,不僅提升工業產能,也提升「防疫能力」。高通量 PCR 自動化檢測儀就是最好的證明,透過全自動的機械手臂,讓醫檢師從繁重的人工流程解放,也讓 PCR 檢驗量能提升 5 倍以上,協助台灣對抗新冠疫情。

參考資料:新竹台大分院健康醫療網ETtoday

(本文提供合作夥伴轉載。首圖來源:新竹台大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