蝸居設計師張智強 拆解200呎單位最佳比例 - 香港經濟日報 - 即時新聞頻道 - 商業 - D170609

蝸居設計師張智強 拆解200呎單位最佳比例

商業

發布時間: 2017/06/09 18:12

最後更新: 2017/06/09 18:12

分享:

分享:

要數全球最有名的香港設計師,蝸居權威張智強(Gary Chang)必是其一。他設計有如變形金剛的32平方米(344平方呎)家居,約20年來不斷獲環球媒體報道。

當大家抱怨香港樓細逼人,他卻正面地指出此乃全球趨勢,且是都市遊牧民族的必然生活模式。

現年53歲的建築及室內設計師張智強,1987年畢業於香港大學建築系,1994年創立建築設計公司EDGE Design Institute Ltd.,其代表作除了他自小已居住的西灣河32平方米蝸居,還有百老匯電影中心、北京「箱宅」等。

他亦是李澤楷石澳道木屋的室內設計師,以及曾為其他富豪名流設計家居,所以從40,000呎的單位,到最近200呎的何文田加多利軒他也設計過。

張智強著有《My 32m2 Apartment – A 30-Year Transformation》一書,講解這個可以隨意變化,掛上吊床的百變家居。(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要有的家具 堅持全放進屋內

張智強指,發展商在未興建加多利軒前,已聘請其公司研究200呎單位的長與闊最佳比例。

來到如此關鍵的呎數,單位幾長幾闊的比例和平衡要掌握得很好。

愈長,牆的面積會增加,但又不能窄到放不下張床;愈闊,窗的面積會增加,但就不夠牆位放家具;我們現在的研究結果,是2.45米x6.4米左右的比例,似乎最理想。

他說,200呎對他來說也是挑戰,因為真是要絞盡腦汁,才能將他堅持要有的家具全數放進去。

張智強家由廳變睡房。(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張智強家中隱藏的廚房。(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張智強近8年來不斷去世界各地的建築會議,讓他清楚了解環球大都市居住面積均走向小戶型。

首爾最新的樓盤單位面積也是約20、30平方米,而且三分一是單身公寓,比例很高,招攬的亦不一定是年輕群體,也包括如配偶已離世獨居的老年群體。

張智強說,獨居的全世界現象也很普遍,這也是另一造成小戶型走紅的原因。

張智強家中隱藏的浴室。(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首爾斯德哥爾摩 蝸居需求大

張智強粗略統計,這8年來最多接觸他們公司希望設計小戶型單位的地產商,是來自紐約和倫敦。至於瑞典斯德哥爾摩的Tellus Tower,還真正聘請了他們做設計。

當然,他們的小,不像香港的200呎,而是300多呎,他們指這類單位供不應求,因為現在市面單位的樓盤沒那麼小型。

瑞典斯德哥爾摩Tellus Tower內的單位設計圖。(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其次最常接觸張智強的地產商,就是來自印度,雖然他們的需求不太一樣。

大家知道印度的家庭單位不小,他們希望在70至100平方米(約1,000呎)的單位中,住一家三代甚至包括其他親戚,所以要求房間數目可隨意由1間變做3、4間,稱之為eternal home,即一世人不用再買樓。

印度Bangalore的地產商找張智強設計的eternal home。(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印度Bangalore的地產商找張智強設計的eternal home可以變形。(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拓闊概念 視家為一整個城市

張智強說,如果他要買樓,不會在香港買一個3,000呎的單位,而會在全球10個城市選10個300呎的單位。

我近十多年在世界各地留意樓盤,發現各地樓價均便宜過香港很多,如巴黎。其實香港也有很多人買外地樓,那就不會覺得被自己的地方困住,像沒出路那般。

每年約有一半時間在各地接生意做企劃和生活,張智強認為「家」這個概念,可以不斷延伸出去。

張智強家中的淋浴空間。(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未來會所 延伸家居功能

可以視家為城市,有些香港人甚至周末就飛,這樣家的概念就更廣闊。

張智強指,這涉及環球都市化的趨勢,近年人們的觀點是「寧願家居很小,也要住在市中心」,尤其如東京等大城市,生活圈是兩小時,但這對香港人而言就難以接受。

在城市居住,就會想多點機會見多些人,獲得多點城市給你的好處,所以生活根本不局限於『理想家居』中。

張智強說,香港人到處跑,吃飯也不常在家裏,娛樂方面也一樣向外延展。

張智強現每年有半年時間在外地,不斷旅居酒店的他,對酒店建築設計也甚有研究,並著有《設計旅店Hotel As Home》。(《香港經濟日報》照片)

張智強將於由香港設計中心主辦的設計「智」識周2017(6月12至16日舉行)裏談「微型生活」,相信關於小戶型和重新定義家的概念,他會有更多市民未曾想過的點子可以分享。

【延伸閱讀】西營盤295呎單位大改造 蝸居增添收納空間

【延伸閱讀】MUJI無印良品拆解 納米單位家具慳位大法

【延伸閱讀】330呎鰂魚涌舊樓大翻新 為蝸居注生命力

開啟hket App,閱讀全文

撰文 : 謝傲霜 TOPick記者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