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燕(吴冠中创作设色水墨画)_百度百科
收藏
0有用+1
0

双燕

吴冠中创作设色水墨画
展开5个同名词条
《双燕》是当代画家吴冠中于1988年创作的纸本设色水墨画,为吴冠中的代表作之一 [2];此画作共有4幅,其中1幅收藏于中国美术馆,1幅收藏于香港艺术馆 [5]
《双燕》以江南的水乡美景为题材,描绘了乌黑的瓦、洁白的墙、苍劲挺拔的老树、飞舞灵动的燕子,在真实的景致中高度提炼出意象特点 [3]
中文名
双燕
作    者
吴冠中
创作时间
1988年
画作类型
设色水墨画
规    格
纵69厘米×横137厘米
材    质
纸本
现收藏地
中国美术馆、香港艺术馆

画作内容

播报
编辑
《双燕》
《双燕》中贯穿整个画面的是江南的黑瓦白墙的房屋建筑,由一些简洁的线条和黑灰色块组成,西面中留有不少空白,黑白色块错落有致。画中央有一株淡色的枝叶秀挺的高树;一堵又高又长的白墙,占了画面的五分之二,墙下湖泊平静,倒影朦胧。白墙上窄长的黑色门洞与白墙呈现出明显的对比,几个窄长的黑门位置分布有近有远;画面左上角是典型的江南风韵的山墙尖角。画面中有灵巧的双燕飞来 [2-3]

创作背景

播报
编辑
《双燕》雏形源自吴冠中在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任教期间,吴冠中带着学生到苏州进行风景写生课程实践,课程结束后学生先行返校,因还有空余时间,他就辗转去了舟山群岛写生。从宁波站换乘回北京时,因时间尚早,到附近闲逛,无意间看到滨河边的几家民居,其白墙灰瓦,燕雀飞舞的场景让吴冠中激动不已,迅速绘制速写草稿,留住眼前景色,也因此差点错过了上火车。这个画面在吴冠中心中久久不能抹去,他便在1988年根据速写稿绘成了《双燕》 [2]

艺术鉴赏

播报
编辑

意境表达

《双燕》是由客观物象独特的形式之美激起的审美情感,这审美情感来源于孕育着情感意味的形式;解剖这孕育情感意昧的形式,则来自于点、线条、块面及色彩等因素之间排列组合的关系,还来源于吴冠中的乡情与诗情。可谓新景、新情、新形,新境。吴冠中创作的《双燕》就是在超越了第一自然形式而创造的第二艺术形式最终完成了他的审美创作 [6]
《双燕》中蕴含著意境美。昊冠中由滨河民居墙之白的美感激起了他的江南情思。吴先生的审美想象是从他对家乡的记忆意象开始的。江南的白墙黛瓦,小桥流水,他塘湖泊,来来去去的燕子都在画家的记忆里深深地流淌着.最终是在的他的创造性想象中完成的。“创造性想象是记忆意象为基础上的意象的自由组合,它把实际上并不在一起的事物从观念上合在一起,从而实现了新的形象和形象系统的创造。”吴先生想要创造出具有诗意的,形式美感的艺术形象并且形式中蕴含着意境美。他以一种诗情的方式,形式美构成的方式,点燃了他的审美激起,引发了他的审美想象。创造出澄澈.空灵.纯净的审美之境。为了营造这样的美境,他把白墙想象成“安祥横卧着的女王,黑色的门窗、绿树,左上角的山墙都是他顺心的侍卫,它们都是为了衬托出白的形、色之美.吴先生通过创造性的想象移来双燕和绿树,江南的情韵也为寄托他的情思情趣。画面中的造型因素主要是黑与白、横与置的对比,极简的几何形的组合:“方、长方、扁方、三角、垂直的、横的....简单因素的错综组合,构成多样统一的形式美感。”在色调的运用上整体清一色,从而创造出象外之象“清”的审美境界。无论是画中之景还是画外之境已于画家所看到的现实之景相去甚远,作品《双燕》从形式美感的构造,意境的营造都是在审美想象中实现的 [6]
《双燕》单纯的画面,蕴藏了生机,荷塘、飞燕、树木初绿,白墙、青瓦,欣欣向荣。当时的吴冠中已年过花甲,但在处理画面的过程中保持着单纯的情感。绘画中诉诸这种单纯的情感,本身就是一种很自然的切入,一种平静、精炼和纯粹到难以用技法来尽可能多的表达“含道”之愿。因此,《双燕》使用了单纯的背景,刻画一个单纯的建筑和平铺的荷塘,配以单纯的树构成了微风蠕动生机盎然的春景。透过画面的宁静,让人又感到微风轻拂、荷塘荡漾、温润的空气中飘浮着“春”的味道,树枝的轻轻摇曳,呈现了一个鲜活的场景,正午的光线与塘中倒影相得益彰,这种场景中的安排正如壮年之人,跃跃欲试,厚积薄发。从视觉,从心理,都能感受到吴冠中对画面所倾注的情感,并产生思乡情结的共鸣,这是吴冠中坦然的表达与真情的流露。吴冠中也暗示自己才刚刚开始,刚刚踏上自己纯粹的艺术之旅,在此给自己留有足够的空间探索,将大展宏图。吴冠中表述的是看似简单的复杂,也就体现了含道映物的终极诉求 [2]

构图特点

  • 臆想之外
《双燕》中,一堵又高又长的白墙,占了画面的五分之二,是画中的主体;主体的留白又体现了另一种静谧幽深。空白的,大、小黑块填充门窗,形成了画面的构成,又体现了传统徽派民居的庄严与肃穆,这样的白墙灰瓦、深宅大院背后又是那“礼制”严明中规中矩的大户人家。灰瓦白墙,看似不多,却蕴藏生老病死、岁月沧桑,也正是吴冠中“无”的诉求,反映对复杂世界“有”的净化。通过寥寥数笔的画面却得到了更多的认可与理念揣测,同时也潜移默化的宣扬了西方现代主义“少则多”的设计理念。
在《双燕》的画面中感受最多的不是画面里的内容,而是隐喻在背后那活生生的感官体验与美感联想,画面之中绘制的较“少”,留白却很“多”;通过“有”的环境为空白提供便利,而空白的“无”通过“臆想”营造画面背后的更为深刻的画面内容。《双燕》画面效果对比明确、色彩单纯,且大面积的留白,可以用“简单”来形容其艺术效果的执行原则 [2]
  • 艺术融通
吴冠中将视觉新颖、艺术敏锐、表现多样、抽象共通等特性应用在《双燕》的构图布局与内容上,呈现了中西融合的绘画元素(构成、材料、造型元素、绘画语言),并充分表达了中国本土画面语言。
吴冠中对“艺术融通”的理解已初见端倪,即采用西方自然科学的构图形式,融合中国美学思维与民俗元素进行多维度的结合表现。画面中对整个布局进行了横切,整个画面多采用横线,特别注意空间的平面划分,“白”所占的比重较大;从情感上的表达,皆具中国的形式美感,所以这幅作品也是吴冠中艺术融合实验绘画,吴冠中借用艺术“融通”表达这幅作品反映其内心世界简单又复杂的真情实感。吴冠中自己说:“(《双燕》)画面着力于平面分割,几何形组合,横向的长线及白块与纵向的短黑块之间形成强对照。蒙德里安画面的几何组合追求简约、单纯之美,但其情意之透露过于含糊,甚至等于零。”《双燕》明确表达东方情思,即使双燕飞去,乡情依然。吴冠中在《双燕》中启用留白是为了创造“臆想”的境界。那么这里的境界实质上是对中国画发展的一种新解读 [2]
《双燕》局部图片《双燕》局部图片《双燕》局部图片《双燕》局部图片
局部图片

后世影响

播报
编辑
  • 文化邮品
2020年3月20日,中国邮政发行《吴冠中作品选》特种邮票,其中有《双燕》邮票 [7]
《双燕》邮票

作品评价

播报
编辑
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凤凰卫视主持人王鲁湘:《双燕》是吴冠中一生创作中的转折点 [1]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钟蜀珩:《双燕》是吴冠中—生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因为它的确太美了,是千真万确中国江南的美。作为水墨画,它没有抄袭古人的任何痕迹;虽然借助了西方现代艺术对视觉科学规律的剖析,使画面的块面构架具有视觉张力,但却不见模仿西洋绘画的影子。动感的树干和枝条与特意添加的一对燕子,在画面中拨动起充满春意的诗境。东西方深厚的文化素养被艺术家的激情与智慧融化了,得到的是出自艺术家坦诚心灵,充满智慧和创造力的原创性作品 [4]

历史传承

播报
编辑
《双燕》首绘于1988年,吴冠中绘有4幅,其中1幅收藏于中国美术馆,1幅收藏于香港艺术馆,另外2幅曾在2011年北京保利春季拍卖会和2018年北京保利秋拍精品展中拍卖成交,现由私人收藏 [1] [5]
1994年,吴冠中又创作了《双燕》的油画版本。这幅油画作品延续了1988年国画版本的形式和色彩,整幅画面表现的依然是江南恬静绵长、怡然悠远的意境,画面色调以灰白为主,构图简洁,相较于国画《双燕》,整体色调更暖,画面也更简单,给人心旷神怡的宁静感 [8]
《双燕》油画版

重要展览

播报
编辑
1989年至1990年,该画在“吴冠中——一个当代中国艺术家(旧金山、伯明翰、堪萨斯、圣约翰、底特律五市博物馆巡回展)”中展出 [9]
2010年,该画在保利艺术博物馆主办的“风筝不断线——缅怀吴冠中先生经典作品收藏大展”中展出 [9]
2011年,该画在保利艺术博物馆主办的纪念吴冠中先生逝世一周年精品展中展出 [9]

作者简介

播报
编辑
吴冠中
吴冠中(1919—2010),江苏宜兴人,当代著名画家、油画家、美术教育家。代表作有《长江三峡》《北国风光》《小鸟天堂》《黄山松》《鲁迅的故乡》等。个人文集有《吴冠中谈艺集》《吴冠中散文选》《美丑缘》等十余种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