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規劃】家庭月入8萬惟保障不足 夫婦如何穩健準備退休路? - 香港經濟日報 - 理財 - 博客 - D220223

【退休規劃】家庭月入8萬惟保障不足 夫婦如何穩健準備退休路?

博客

發布時間: 2022/02/23 17:40

分享:

分享:

不少港人初出茅廬工作時已有買保險,但卻未必每個人也有定期審視所購入的保障是否足夠。《富足家庭認證導師》邱貝珊(Carol Yau)的客戶,現年50歲,是一位育有一名7歲孩子的記者王先生,想知道如何規劃家庭醫療保障,孩子的教育基金,以及自己兩夫婦的退休儲備。但Carol發現其保險的保障額並不足夠,究竟最後如何幫到他呢?

【背景】

  • 姓名:王先生
  • 年齡:50歲
  • 職業:記者
  • 家庭:已婚,育有一名7歲孩子

【現有資產】

  • 港元存款:15萬元
  • 強積金累算權益:60萬元
  • 自住物業:1,000萬元(未償還按揭20萬元)
  • 股票:50萬元
  • 基金:51萬元

【每月收支】

收入

  • 每月收入:8萬元

開支

  • 家庭及個人支出:3.2萬元

【每月結餘】

  • 盈餘:4.8萬元

【現有保險保障】

危疾及意外保險

  • 先生:50萬元
  • 太太:50萬元

團體醫療

  • 先生:門診及基本住院
  • 太太:門診及基本住院
  • 女兒:未有任何醫療保障

由於Carol認識王先生多年,和他兩夫婦關係一向良好,因此委託Carol為他家庭及個人提供適當理財計劃。Carol了解到,王先生十多年前開始投保危疾及意外保險,但保障額只有50萬元,另外,王太在十年前開始投保危疾及意外保險,而保障額同樣是50萬元。Carol認為王先生夫婦的個人保障額不足,有需要作出調整,所以她向他們解釋在生保障的重要性,以及萬一遇到意外或疾病會如何影響他們的收入及儲備。

根據經驗法則估算,一般在職人士的危疾保障額應等同大約3至5倍年薪,目前他們家庭一年入息為96萬,換句話說,他們兩人便需要有288萬至480萬元危疾保障,但目前兩人總保障額是100萬元,所以他們決定增加危疾保障額,王先生增加至150萬元,王太太則決定增加危疾保險保障額至100萬元。人壽保障方面,王家現時居住的物業的未償還按揭只有20萬元,金額不高,所以針對因早逝而沒有能力償還債務的風險不高。

另一方面,孩子只有7歲,還有十多年時間需要供書教學,這方面的責任絕對不少,扣除物業價值後的家庭資產值只有176萬元,如果王先生今天因任何原因不幸離世的話,手上資產絕對不足以應付令孩子可以安心生活及支付到大學畢業的學習費用。王先生是家庭的主要經濟支柱,所以經Carol解釋了早逝風險及潛在支出後,也決定要投保500萬元保額的人壽保險。

為孩子投自願醫保

王氏夫婦目前只有公司提供的醫療保險,感覺不足及較為被動,所以他們亦決定投保自願醫保,亦能夠透過每年扣減稅項而增加儲蓄資金。

他們沒有為孩子安排任何醫療及危疾保障,但有任何疾病或意外都會對家庭財政狀況產生不少的衝擊,所以Carol亦建議他們為孩子投保100萬元保額到近年很普遍的多重保障危疾計劃,還有全面保障的自願醫保計劃。Carol亦為他們介紹能協助支付孩子未來醫療保險保費的儲蓄壽險計劃,減輕與日俱增的醫療開支。由於王先生比較熱衷於投資在股票及債券資產,所以他決定投保投資相連保單,除了期望每月收息用作支付保費之外,亦有機會可以跑贏通脹,為未來製造更多的被動收入。

王先生從事財經新聞工作20多年,他熟悉各種投資,包括房地產、股票、債券和孖展等,對各類型風險的投資亦甚有研究。Carol早前在一次和他檢討保單的面談期間,了解到他從前的投資策略較着重於房地產,約有七成是投放在房地產中,而其餘三成都是在股票或基金。他告訴Carol,兩年前他把持有的唐樓單位賣掉以後,把資金轉移至銀行,以槓桿式投資在基金;他亦曾經投資在市值千萬元位於南區的住宅單位,賣掉後開始對投資策略有新想法。

投資策略穩中求勝

王先生向Carol表示,不想再投資在房地產,因為樓市價格處於高位,而且他家庭的自住物業都是以他名義持有,假如要再投資物業,便需要支付很高的印花稅。

王先生坦言,由於年歲漸長,希望將投資策略由原來的高風險,轉為穩中求勝的中至低風險。而且他已屆中年,希望為最遲十多年後便會面對的退休製造現金流,既希望有穩定回報,亦想達到長遠增值及孩子教育基金的財務目標,因此他希望尋找更適合自己的投資策略及工具,所以Carol向他提到保費融資。

王先生的儲蓄能力很強,每月可以儲起收入的六成,但目前已累積及可動用的資金實際不多,要很快便儲蓄到因不幸早逝而導致失去未來十多年的工作收入及相關儲蓄的機會很低,所以必須利用人壽保單的槓桿特性來對冲未來退休前十多年的早逝導致的資金風險。再加上保費融資的安排,可以進一步用較低支付的保費便能得到更高保障,令其他資金的運用靈活性更高。

保費融資增回報

在保障以外,保費融資亦是一種提升回報的策略。王先生期望調整投資組合,降低風險及追求長綫平穩回報,目前持有的基金,股票及強積金的價格都容易受市場中、短期走勢影響,所以加入儲蓄壽險可以有效降低整體組合風險,再利用保費融資安排,可以以股票及基金作為銀行留置資產,便能夠向銀行借錢投保儲蓄保險,令投保額增加及賺取息差,提升總回報。

Carol講解過保費融資的基本概念,運用及潛在風險後,王先生表示對此安排並不陌生,而且他告訴Carol很多年前已經聽過保費融資,他覺得現時正是低息環境,是可以考慮作這類型的槓桿式投資。

王先生很清楚人壽保險對家人的重要性,而且人壽保險單不會因為沒有保單持有人授權而不能取用,相反卻是當受保人不在時才能被受益人取用的資產,加上在香港不用支付遺產稅,因此人壽保險可以作為在遺產承辦過程未完成之前的緊急備用金。他也很認同此人壽保險的獨特功能,並認為保費融資更能協助他定向傳承安排。最後,Carol按王先生要求而設計了適合他及家人的保險保障及增值方案,亦處理了保費融資的安排。

 

【原文刊於第746期《iMoney》(收費文章)】

【關於作者】
林昶恆(Alvin)在金融服務機構累積了近30年工作經驗,現時是一名獨立專業理財教練(Money Coach),為不同機構提供正向理財教育,講座演說和培訓課程,亦提供個人理財人生咨詢,每年獲邀出席各類活動超過200場。Alvin出版了多本個人理財書籍,《四桶金富足退休指南》已發行到第四版。

=====

想盡早財務自由,提早退休,立即免費下載《香港經濟日報》App取經

開啟hket App,閱讀全文

撰文 : 林昶恆 香港第一代認可財務策劃師、香港大學輔導學碩士及中文大學金融學碩士

欄名 : 你財策劃師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