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世界文化的13本書》:富蘭克林的白手起家故事,是美國夢最難以抗拒的神話之一 - TNL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改變世界文化的13本書》:富蘭克林的白手起家故事,是美國夢最難以抗拒的神話之一

《改變世界文化的13本書》:富蘭克林的白手起家故事,是美國夢最難以抗拒的神話之一
Photo Credit: iStock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美國人今日談論金錢和成功的方式,與富蘭克林對這些事物的構想密不可分。他告訴讀者:「不要浪費。不要浪費時間、要常做有用的事、停止所有不必要的行為。」

文:潔絲.麥克休(Jess McHugh)

任誰都能白手起家,連特斯拉老闆都深受影響

一七二二年,當時十六歲的富蘭克林,生活百無聊賴。他住在家鄉波士頓,並在哥哥詹姆斯.富蘭克林(James Franklin)的印刷廠裡當學徒,他的工作又少又卑微。

富蘭克林的父親有十七個孩子,他排行第十五。年輕的富蘭克林只接受過兩年的正規教育,他覺得自己完全看不到未來。因此,他為自己創造了一條路。他開始用筆名塞倫斯.杜古德(Silence Dogood,直譯為沉默做善事),假扮成一位喜歡給人建議的寡婦,並寫信投稿至詹姆斯發行的報紙。

接下來一年內,詹姆斯將十五封寡婦杜古德的信件登在報紙上。這個虛構的寡婦,不僅成為波士頓的熱門人物,甚至有不少人想跟她求婚。當詹姆斯發現那個寡婦正是他弟弟時,兩人大打了一架,最後富蘭克林逃到費城。

在這一年的時間,富蘭克林不僅脫離為哥哥工作的命運,並逃離波士頓,這對兄弟的惡劣關係,也促使富蘭克林踏上前往費城的旅程。這一切將帶領著他,使富蘭克林從「美國文學史上第一個少年犯」,躍身為美國開國元勛。

富蘭克林一生中扮演過許多角色,像是政治家、發明家、成功的企業家等。他同時擁有許多身分,而他創造出的另我(alter ego,另一個自我,與原有性格有鮮明區別的自我角色),差不多可以組成一支足球隊了。

其中包括杜古德、窮理查(Poor Richard)、安東尼.艾福特維(Anthony Afterwit)、波利.貝克爾(Polly Baker)、愛麗絲. 艾德堂格(Alice Addertongue)、西莉亞. 肖菲斯(Caelia Shortface)、好事者(Busy Body),和瑪莎.凱爾福(Martha Careful)。

這些人物和筆名,就像一個放滿各種服裝的衣櫥。富蘭克林會根據特定情況,選擇最有利的服裝,有時候他是一個專門給愛情建議的寡婦,有時候又是兜售農民曆的過氣占星學家。富蘭克林是一位變身大師,寡婦杜古德只是其中一個很賺錢的身分。無論是為報紙專欄假扮成寡婦,還是化身為法國拓荒者,富蘭克林身分非常多變。

這位白手起家的開國元勛,雖然沒有繼承任何遺產,卻累積了一筆財富,完全憑著自己的意志力,來創造和改變自己。在長達兩個多世紀的時間內,他的自傳一直保持著暢銷書的地位,也是美國第一本如此強大的自我成長書。

富蘭克林這個名字,象徵著自立更生的人,這本書則引導著讀者,讓他們成為這樣的人。這本被後人命名為《富蘭克林自傳》的書,並沒有直白的描述富蘭克林的一生。在書中,富蘭克林不僅美化了他早期的生活,也為讀者繪製出他通往成功的路線圖。

他的出身,是美國第一個白手起家故事,當中結合了努力的汗水和「弄假直到成真」(Fake it till you make it)的態度,是美國生活最難以抗拒的神話之一。這是第一本將美國夢的確切含義,白紙黑字印出來的文本,也是第一本教讀者該如何實現美國夢的書。

幾乎每個學齡兒童,都大概聽過富蘭克林的生平,因此,他的觀點繼續塑造美國人對白手起家者的觀念,即使沒有讀過他的書,也是如此。

誰都可以靠自己闖出一片天,這樣的想法在美國人心中根深柢固,並被視為客觀事實;這個概念在一代代的農民、移民和風險投資者身上不斷強化。

但是,就和所有故事一樣,這個夢想也是由某位作者寫出來的。雖然白手起家並非富蘭克林一個人的點子,但他的故事,塑造了美國人對財富和虛偽的認知。

一七九三年,《富蘭克林自傳》首次以英文出版時(按:一七九一年,《富蘭克林自傳》在巴黎以法文出版),很快就在成千上萬名美國人之間引起轟動。於此之後,在大眾的眼中,富蘭克林立刻成為一名平易近人、樸實無華的美國人;這就是美國人心目中最棒的模樣,一個自學成才、溫和節制、愛國卻不過於狂熱的學者。

在十九世紀初期,美國人還在思考自己想成為怎樣的人時,富蘭克林提供了現成的模型。後來,因為十九世紀的新移民浪潮,美國人面臨了一個新的身分危機,於是,人們再次向富蘭克林的成功故事求救。

富蘭克林的英國編輯班傑明.沃恩(Benjamin Vaughan),在一封後來被收錄進《富蘭克林自傳》的信中寫道:

所有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情,都和一個正在崛起的民族,及他們的行為和處境息息相關。

我認為,閱讀凱撒(Julius Caesar)和塔西佗(Tacitus,羅馬帝國執政官,也是著名的歷史學家和文學家)的作品,不會比判斷人類的本性和社會來得有趣。

這個不斷壯大、崛起的民族,確實在富蘭克林的書中,發現了一些值得誇耀的東西。在一七九四年到一八二二年之間,《富蘭克林自傳》已經出了二十二個版本,直至今日,它仍是十九世紀前相當稀奇的美國暢銷書。

《富蘭克林自傳》能被視為美國第一本受歡迎的自我成長書,也是早期美國身分的完整指南。到一八六○年,這本書已經再版了將近一百二十次。值得注意的是,這本書仍繼續吸引著二十一世紀的讀者。光是過去幾十年內,它就在美國大學的課程教學大綱中出現近兩千次。

特斯拉(Tesla)執行長伊隆.馬斯克(Elon Musk)表示,他受到富蘭克林的啟發;在一百多年前建立梅隆銀行(Mellon Bank)的托馬斯.梅隆(Thomas Mellon),也表示受其影響。

其實,有太多未經授權的《富蘭克林自傳》在市面上流傳,因此無法查證自首次出版以來,總共售出了多少本。無論如何,它仍被稱為「有史以來最受歡迎的自傳」,成為數百萬名美國人的生活藍圖。尤其,在美國建立初期,美國連公立教育體系都還沒建立,更別說是熱愛文學的客群了,當時暢銷書本來就少之又少,但《富蘭克林自傳》正是其中一本。

於是,富蘭克林的故事成了白手起家者的典範:有權勢的人和被他們管理的人,都讀過這本書。無論是剛解放的契約勞工、剛到美國的人,還是統治階層的精英,大家都在閱讀這本書。許多十九世紀工人階級讀者,會一直把這本書放在背包裡。當民間英雄大衛.克拉克(Davy Crockett,美國政治家、戰爭英雄)在阿拉莫戰役(按:發生於一八三六年,為德克薩〔德州〕脫離墨西哥,獨立出來的關鍵事件之一。)中倒下時,他身上唯一的書就是《富蘭克林自傳》。

在十八世紀和十九世紀的交界點成長的孩子,會讀的書就是《富蘭克林自傳》。這個白手起家的成功故事,對許多人產生極大的影響,因為這本書可能是他們在《聖經》、農民曆、學校初級教材之外,讀的第一本書。

英文系教授、富蘭克林專家卡拉.穆福德(Carla Mulford)寫道:

他的力量在於,身為一個有點神祕的公民象徵,他既能鼓舞美國排外主義(按:對外國人及外國製商品及思想,有排斥的思想傾向)者,也能振奮新移民,讓不同的民族肯定自己,並認同大家共同的社會利益。富蘭克林的形象,被用來掩蓋國家團結神話下的差異。

別人得知道你在做什麼,你做的事情才算數

早在他成為亞當斯在社會上的競爭對手,以及數百萬名美國兒童熟知的那位開國元勛之前,年輕的富蘭克林在波士頓的貧困家庭中長大。

為了說明自己既沒有社會地位,也沒有繼承任何遺產,富蘭克林在自傳中,把自己描述為「連續五代由老么生下的老么」。他的父親是製作蠟燭和肥皂的商人,而當時人們認為,蠟燭匠的社會地位比其他工匠還低,所以,他在波士頓度過了資源匱乏的童年。

十歲時,富蘭克林被迫輟學,到父親的店裡幫忙。儘管這種事情在當時很常見,連華盛頓受過的正規教育,也和他差不多。但後來富蘭克林參加大陸會議(Continental Congress,美國國會的前身,由美國創始十三州組成的臨時性聯合議會)時,與那邊的哈佛畢業生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當其他開國元勛還在拉丁學校(按:源自十四世紀至十九世紀流行於歐洲的語法學校,教學重點在於學習拉丁文的語法及其運用)上學時,富蘭克林日復一日的跑腿打雜、切燭芯、灌模。

他的父母有太多孩子要撫養,每天還要努力謀生,沒辦法密切關心每個孩子。然而,在自傳中,富蘭克林總是把焦點放在獨處的快樂上。他可以閱讀自己喜歡的東西、探索這座城市、做各種自己想做的事情。年幼的富蘭克林,會和朋友在附近的鹽沼裡釣鰷魚(鰷音同條)。

有一次,他發現有人正在建一座新房子,因此,富蘭克林說服朋友去工地偷石頭,為他們的捕魚基地建一個碼頭。等晚上夜幕降臨後,他就把朋友們集合起來,一起去偷石頭。

他們奮力拖著石頭,比較大塊的石頭,要兩個男孩合力才搬得動。富蘭克林在自傳中寫道,工人們第二天抵達工地時,發現石頭不見了,池塘邊卻多出一個新碼頭;於是,富蘭克林等人的父親,好好教訓了這群孩子。他寫道:「雖然我極力主張,我們做出的東西很實用,但父親告訴我,凡是不誠實的東西,都沒有用。」

然而,美國文學學者約翰.格里菲斯(John Griffith)指出:「從《富蘭克林自傳》中能看出,富蘭克林利用實用性來判斷對錯,『真相』不是他的標準。」

實用性,成為了富蘭克林的試金石,他以此檢驗什麼行為可被接受,因此,實用性也成為美國生活的核心信條。因為美國人是殖民者、先驅者、拓荒者,對這樣的人來說,有時唯一的目標就是生存。實用性,奠定了美國中產階級的生活基礎。

既貧窮、又抱有雄心壯志的富蘭克林,逃到賓夕法尼亞(賓州)後,對於成功抱持的信念,變得更為複雜;他認為,想要成功,不能缺少實用性和表演。他後來在自傳中寫道:「做個理性的人很方便,因為理性,能讓自己為了想做的事,找到一個理由。」富蘭克林利用他的理性,實現幾乎每一件他想做的事,其中有很多難以想像的事。

第一次抵達費城時,富蘭克林還是青少年。年輕的富蘭克林,身高約一百七十六公分,髮色為金色及淺棕色。根據他的另一名傳記作者卡爾.范.多倫(Carl Van Doren)所描述,富蘭克林體格強壯,像游泳選手或摔跤手一樣有肌肉,卻不像跑者那樣精實;他的瞳色為灰色,飽滿而穩健;而他的嘴巴很大,上脣則尖尖的。

富蘭克林身無分文,在費城的第一晚,他隨便在某間教堂裡睡了一覺。而且,他必須靠自己的能力來維持生計。當他選擇成為一名印刷工時,他很快就意識到外表的重要性。富蘭克林自己也承認,他一直假裝自己是一名成功的印刷工,扮演好久之後,才真正成為一名印刷工。

他在自傳中寫道:

我不僅實際變得勤勞、節儉,還避免所有相反的情況出現。我衣著樸素,絕不遊手好閒,從不去釣魚或打獵。確實,書本有時會使我脫離工作,但這樣的狀況很少見,即使有,也很合宜,絕不會引起他人的閒言閒語。為了表現出重視工作的模樣,我有時會把買來的報紙放在花園推車上,推著推車回家。

他的書,展現出美國價值觀中不斷反覆出現的主題之一,此主題就像是一枚擁有兩面的硬幣,一面是創業精神等積極美德,另一面則是「欺騙」。

「別人得知道你在做什麼,你做的事情才算數」這種想法,似乎確實含有強烈的美式風格。想成為一位成功人士,你的努力必須被大眾看見,因為必須由別人見證,這些事情才能成為現實。

透過無所不在的《富蘭克林自傳》以及他的人生故事,富蘭克林開始為理想的美國人增添一層新樣貌。他把這種角色扮演,甚至是微妙的欺騙,加入成功所需要的特質之中。

讓資本主義,成為美國理想的一部分

富蘭克林曾用窮理查這個筆名,寫下:「你想要呈現什麼樣貌,就成為那樣的人。」這種冒險的舉動,無論有意還是無意,仍定義了富蘭克林大部分的成就。

在他二十多年的印刷生涯中,富蘭克林運用表演和偽裝的力量,逐漸成為整個州最成功的印刷商。富蘭克林完全體現了白手起家的精神,透過印刷報紙,為自己累積了巨額財富。

當一位名叫塞繆爾.凱默(Samuel Keimer)的競爭對手,竊取了富蘭克林的編輯想法,並創立自己的報紙時,富蘭克林再次利用假名擊敗對手。他以好事者這個名字,投稿到與凱默競爭的報紙,嘲笑凱默的《賓夕法尼亞公報》(The Pennsylvania Gazette)。

這些文章嚴重損害了凱默的名譽。最終,不僅報紙被迫停刊,他還以非常低的價格將報紙賣給富蘭克林。明明富蘭克林害一個人破產,但這種軼事,卻讓富蘭克林成為英雄,一部分是因為──他很誠實。富蘭克林利用坦誠的態度,預測並抵擋批評,在書中透過自嘲為自己解圍,儘管,他搞不好只是在表演罷了。

富蘭克林的書很具信服力,因為他讓讀者覺得,他一五一十的說出了真相,但是,跟其他回憶錄一樣,富蘭克林寫下的只是他自己的版本。他雖然批評自己,但在他的筆下,富蘭克林及美國卻成了故事中的英雄。

富蘭克林能夠擺脫批評,部分原因在於,他把自己的成功當成國家繁榮的必要手段。他的故事充滿著美國英雄主義,這也是他成功的原因之一。他不但變得富有,在四十歲出頭就退休,而且,他沒有繼承家產、沒有貴族身分,也沒受過什麼教育。

富蘭克林賺錢是為了退休,並投身於對自己和國家都有利的科學和政治事業,而他在四十二歲時便順利退休。富蘭克林賺得大量財富之後,便用這些錢開展社會福利項目、回饋都市。另外,他的自傳開始勾勒出一個看待金錢的新視角:金錢是集體利益,而非個人利益。《富蘭克林自傳》將個人的成功,與整個國家的成功連結了起來。

美國人今日談論金錢和成功的方式,與富蘭克林對這些事物的構想密不可分。他告訴讀者:「不要浪費。不要浪費時間、要常做有用的事、停止所有不必要的行為。」

富蘭克林對於財富和成功的想法,已經嵌入美國人每天的談話之中,他們會討論如何賺錢、如何留住錢,以及如何明智的花錢。他讓資本主義成為美國理想的一部分,富蘭克林不像法國貴族一樣囤積服飾,而把錢花在建立和強化小型社區。

在自傳中,他列舉出幾個將財富用於公益事業的例子,像是他建立了私人圖書館,又組成美國最早出現的其中一批消防隊。富蘭克林透過實例,證明真正成功的美國人,賺了足夠的錢之後,會再回饋給社區。

然而,隨著時間推移,這個想法變得越來越棘手,並以富蘭克林沒有預料到的方式變化。十八世紀後期,富蘭克林在寫作時,即使是美國最大的城市(當時為紐約和費城),居民也只有三萬多人。所以,像富蘭克林這樣富有的慈善家,的確能夠藉由建立社交俱樂部、圖書館、消防隊,來發揮實際的影響力。然而,在接下來的一個世紀裡,美國人口不斷成長,因此,私人捐贈能帶動的社會變革,則相對迅速減弱。

雖然隨著時間推移,個人財富屬於公共財富的觀念,變得越來越不正確,但還是一直存在著。只要看看下滲經濟學(trickle-down economics,又稱滴流經濟學,主張對富人階級減免稅收,向企業提供經濟上的優待政策,可改善經濟整體,最終使社會中的貧困階層生活也得到改善),就能看出這個觀點依然存在於美國流行文化和經濟模式中。

在今日貧富差距如此極端的社會中,就算有錢人心血來潮的建立慈善基金會,現今每個城市的人口都高達好幾百萬,所以這些有錢人的資助,無法引起太大的作用。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改變世界文化的13本書:讀什麼決定我們成為誰。這些暢銷書如何改變了我們說話、思考模式、行為舉止甚至成功標準》,大是文化出版

作者:潔絲.麥克休(Jess McHugh)
譯者:吳宜蓁

  • momo網路書店
  • Pubu電子書城結帳時輸入TNL83,可享全站83折優惠(成人商品、實體商品、限定商品不包含在內,不得與其他優惠併用)
  •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

沒有搜尋引擎的年代,這本書比谷歌更強,像瑞士刀一樣方便攜帶:《老農民曆》。
網紅搭配置入行銷,70年前就有人想到,《貝蒂.克羅克圖片食譜》是經典。
沒有資源如何白手起家,連特斯拉老闆馬斯克都深受《富蘭克林自傳》的影響。

本書作者潔絲.麥克休為《紐約時報》、《時代》雜誌歷史線記者,
在她眼中,世界為何是現在這個樣子?暢銷書是很重要的線索。
她整理出從1776年美國獨立建國以來,被《紐約時報》等權威媒體認證,
影響力最強、賣出超過數千萬的經典。

從傳授致富金律的心靈雞湯,到克服社交焦慮的說話表達,
如何寄生上流社會、到所有你想知道的求愛祕笈……
我們現在的詞彙、思考方式甚至言行舉止,
都是一本又一本的暢銷書塑造出來的。
因為,讀什麼,決定我們是誰。

人的舉止會說話,教導社交的第一本書

1921年由小說家艾蜜莉出版的小說《禮儀》,總發行量已高達209萬;
這是一本教導女性何謂高貴的各種餐桌禮儀的書,
成為當時中下階層渴望通往上流社會和美好生活的重要門票。
什麼叫有教養?你的舉止是禮貌還是粗俗?這本書說了算。

想成功?專業知識沒用,你得討人喜歡

就算心情不好也要面帶微笑?學歷好不如做人好?
這些現今流行的職場成功金律,都來自戴爾.卡內基的《人性的弱點》,
出書至今,這本書至少譯成36種文字,影響了3,000萬人。

關於性,你一直想知道的一切

擁有超過1億名讀者的《性愛寶典》,第一頁就問:「正常的陰莖有多大?」
這本1969年出版的書,內容提到同性戀是性變態、黑人是強暴犯,
可口可樂很適合洗陰道……一本錯誤百出的書,怎麼會成為51國暢銷書冠軍?

全球文化看似複雜,但從這13本暢銷書來解讀脈絡,就很簡單,
因為,我們就是我們「讀」的東西。
看看賣翻全球的13本暢銷書,
如何改變你的說話、思考模式、行為舉止甚至成功的標準。

getImage-2
Photo Credit: 大是文化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