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窺柴譯荷馬(濟慈) - 嵩麟淵明部落格 - udn部落格
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初窺柴譯荷馬(濟慈)
2014/02/11 01:23
瀏覽1,973
迴響6
推薦112
引用0

              初窺柴譯荷馬        濟慈

曾經我暢遊金色的領域,

名邦與古國也見識了不少;

而去過的許多西方列島

古詩人曾向日神獻祭。

有一片廣土常聽人提起,

說深思的荷馬曾經領導;

卻無緣吞吐其中的靈妙,

要等到柴普曼的洪音壯語:

於是我有如夜觀星象,

忽見有新星游入眼底;

又像壯哉戈達士鷹目奮張,

俯瞰著太平洋──而眾兵丁

都面面相覷,充滿了驚疑,

肅然,立在達利安的峰頂。  (余光中   譯)

 

余光中說:「〈初窺柴譯荷馬〉(On First Looking into Chapman,s Homer)是濟慈最有名的十四行詩,幾乎見於一切英詩通選。此詩結構非常嚴謹:前四行說作者曾讀遍古典名著,後四行說只恨尚未得窺荷馬之天地;末六行用兩個比喻來形容得賞荷馬英譯本之驚喜。」(余光中《濟慈名著譯述》頁27,臺北市:九歌,民國101年4月)

格主案:任何詩歌的寫作者可能有需要廣讀各民族經典的著作,只要是經典,無論何民族何語言所寫,浸淫其中,應都是無上的幸福。

格主又案:最後四行的比喻,我不懂出處,望博雅人士,有以教之。感謝!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知識學習 隨堂筆記
自訂分類:穗玉集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
迴響(6) :
6樓. 嵩麟淵明
2015/06/21 13:29
閱讀,最怕的不是不懂,而是都讀得懂。「讀得懂」之所以可慮,其一是自以為懂而其實不懂。比如讀佛洛斯特一首以林間岔路為喻的詩,順著清淺字句讀下去,竟也走上了詮釋的岔路,以為詩中敘事者僅是從心前行、一往無悔。人生多歧,最適合以「一往無悔」勵己勵人,難怪此詩受歡迎。

 不過,高估自身的閱讀理解,相對來說是小問題。只要閱讀不輟,總有機會察覺錯誤,把實際不懂的東西弄明白。不記得受了哪本書或哪篇線上文章提點,總之是在初讀〈未選之路〉(The Road Not Taken)很久之後,才醒悟錯讀了詩人用意。

 全詩最廣受引用的是末兩行:「I took the one less traveled by, /And tha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林中兩條路,選了較少人走的一條,其後一步接著一步,遍觀人生的不同風景。然則對照詩題、靜心思慮,便知此中婉曲之情,遠不止於「無悔」。敘事者循心之所向,但自始無以忘懷另一種選擇。換言之,詩的結尾字字捨而有得,卻又字字捨而難捨。

 今年會考作文,六級分範文寫丟失手機,而在偶讀《莊子》後別開人生境界,忘懷得失。且不說這是不是為文造情、上下交相賊。單就會考命題來看,捨得/捨不得,兩者綢繆牽繫,豈容輕易截然分割?畢竟,人非造物之主。造物主要有光就有光;人說捨得,卻在捨去後留有不捨的餘情。

 「讀得懂」最值得讀書人警醒的情況反倒是「真的」讀明白了。詹宏志先生和楊照先生對談過「獨處的力量」。對談紀錄提到:「幾年前,剛開始在亞馬遜購書時,詹宏志一開始還覺得系統推薦給他的書都很不錯,但慢慢地他才發現亞馬遜系統的推薦演算,最後只是讓他自己變成了『過去的習慣與興趣的囚犯,……我以為我接觸到了全部,但接觸到的全部都是自己!』」詹先生的話大有深意,不僅購書習慣而已。

 如今是出版的黑暗時代,也是閱讀的黃金時代。書籍琳瑯滿目,折扣層出不窮,要坐擁群書其實沒那麼困難。可是,當擁有的每一本書都讀得懂,便該擔心閱讀是否成了故步自封。這一點很難覺察,因為書中的未知資訊會帶來智識的滿足,使得讀書人忽略,閱讀最可貴之處在於質而非量。難解的書能刺激思考,以期化不可解為可解。只知積累熟悉範疇裡的同性質資訊,難免獺祭之譏。

 只讀讀得懂的書,是未能以批判思考觀照自身的閱讀行為。這樣一來容易形成的弊病是,「接觸到的全部都是自己」。大惑者終身不解。讀得懂書,或許不懂得閱讀。

不懂     謝孟宗   今日華副 嵩麟淵明2015/06/21 13:30回覆

2015  06  20華副

更正上則

嵩麟淵明2015/06/21 14:07回覆
5樓. 雁~《諸神的戰車~地外飛行器?》
2014/02/13 16:11
詩人楊牧所譯《初讀查普曼譯荷馬有感》,亦可併參:

詩人楊牧所譯《初讀查普曼譯荷馬有感》,亦可併參:

 我已經遨遊過不少黃金的領域,
 造訪了許多美好的城邦和國度;
 我曾經巡迴許多西方的島嶼,
 那裡歌者一致效忠的是阿玻羅。
 人們時常對我提到一廣袤的空間
 屬於那眉目深陷的荷馬統治之邑;
 但我從未呼吸到那清純肅穆的空氣,
 直到這一刻聆聽查普曼朗聲長吟。
 我感覺如同一浩浩太空的凝望者
 當一顆全新的星球泅入他的視野;
 或者就像那果敢的戈奧迭,以他
 蒼鷹之眼注視太平洋──當所有水手
 都面面相覷,帶著荒忽的設想──
 屏息於大雷岩之顛。

感謝提供楊牧譯文。 嵩麟淵明2014/02/14 14:38回覆
4樓. 貢寮煙雨
2014/02/13 13:30
从语义上来说,本诗最大的特点是典故的运用。第一句中“金色的国度”可以理解为想象的世界和诗的世界,这两种理解又是密切相关的,因为诗正是想象的产物。第三句中“还有多少西方的海岛”暗指荷马史诗《奥德赛》中的主人公奥德修斯的航行。第四句中济慈指出,诗人最神圣的职责是作太阳神阿波罗的忠实奴仆,作者用阿波罗这一典故表达了对诗的敬畏和热爱之情。第十句中“新的星球”指的是天王星,作者把读到荷马的诗作比作是“发现了新的星球”,同时他用了 “swimming”这样一个具有想象色彩的词,很好地与第三行中的航行和结尾“航行到太平洋”形成一个整体,使整首诗前后呼应,浑然天成。诗的最后描述巴尔博亚发现太平洋的这一场景把本诗引向了高潮,他和伙伴被眼前的情景深深地震撼的表情似乎在这一刻凝固了。这里的“沉默”与第一部分最后一句中“查普曼的声音无畏而高昂”形成鲜明对比,更增添了本诗震撼人心的力量。同时,济慈瑰丽的想象为这首诗增添了浓重的色彩。他把阅读比作航行,但读荷马的史诗不像是访问一个个已知的地方,它会把读者带到另一片未知的海洋。在这样一片海洋里,他可以与志同道合者分享着“惊讶的揣测”,尽情游弋。作者不仅在主题和形象上运用想象,还把想象用在诗的韵律中,从前十句的规整平顺到后四句的句式变换,整首诗显得很有气势:或者像科而特斯,以鹰隼的眼凝视着太平洋,而他的同伙在惊讶的揣测中彼此观看站在达利安高峰上沉默语言也是这首诗的一个重要的特色。在诗中,济慈用了大量丰富而又形象的语言。在本诗中,描述空间的一系列名称-realms, states, kingdoms, islands, expanse, demesne, planet, Pacific 组成了统一的整体。其他比如表示看和听的词-seen, watcher, ken, eagle eyes, stared, looked at 像那些空间名词一样,把诗行连接起来,使得整首诗像一支流动的曲子,婉转清丽。另外,这首诗的语气上也存在着变化。从一开始认为自己阅历甚广的满足到发现荷马史诗这块新大陆后的激动之情,再到诗行最后的有所领悟,沉默不语,这些变化使诗文显得跌宕起伏,令人回味。
3樓. 貢寮煙雨
2014/02/13 13:26

初读查普曼译荷马有感

我曾游历过许多黄金般的王国,
看见过众多美好的城邦和国度,
还曾周游过许多西方的岛屿
那是诗人的地域来俯首阿波罗。
我常听说有一片广阔无垠的土地,
眉锁深邃的荷马在那里统治。
但我从未呼吸过那里清新的空气
直到传来查普曼的声音宏亮有力:
我就如同有了观星者的感应
一个新的星体划入了我的视线,
或又变成了考帝兹那双眼如鹰
注视着太平洋——以及他的成员
惊讶地彼此相视,进入狂想的意境,
沉默不语——倚靠在达利安山巅。

2樓. 雁~《諸神的戰車~地外飛行器?》
2014/02/13 08:52
濟慈此詩與其說是贊歎荷馬史詩《奧德賽》,謳歌英勇戰士周遊列島凱旋事蹟...贊歎詩人荷馬詩歌格局之恢宏,氣勢之磅礡。

《初窺柴譯荷馬》後四行淺見:〈前回應乃贅言〉

濟慈此詩與其說是贊歎荷馬史詩《奧德賽》,謳歌英勇戰士周遊列島凱旋事蹟...

不如說是贊歎詩人荷馬詩歌格局之恢宏,氣勢之磅礡。

參考~打傘的魚〈署名〉《初讀查普曼譯荷馬有感》:

http://hi.baidu.com/bwtjtiqjydbglxq/item/fd85bef8f0ed0e11d7ff8cd0

感謝格友提供解析及連結。 嵩麟淵明2014/02/13 15:07回覆
1樓. 依萍***
2014/02/11 13:56
問候老師好!!報告嵩麟老師,在下佩服詩人余光中譯濟慈,真厲害。八十四歲的詩人余光中,筆耕不輟。

余光中先生的文學創作、翻譯、評論,均頗可觀。 嵩麟淵明2014/02/12 00:12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