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尔士亲王号航空母舰_百度百科

威尔士亲王号航空母舰

英国新型伊丽莎白女王级航母2号舰
收藏
0有用+1
0
威尔士亲王号航空母舰(英文:HMS Prince of Wales [1]),是英国皇家海军伊丽莎白女王级航空母舰的2号舰,是英国第八艘取名为威尔士亲王的军舰。 [2]
威尔士亲王号航空母舰是一艘采用传统动力、短距滑跃起飞并垂直降落的双舰岛多用途航空母舰,和其姊妹舰伊丽莎白女王号将成为皇家海军有史以来建造的最大的战舰且首次使用燃气轮机和全电驱动。 [3]威尔士亲王号是多用途的载体,可适应完成多种角色,将取代以反潜作战为主要任务只能搭载数量非常有限的攻击舰载机的无敌级航空母舰,作为未来皇家海军的远洋主力。 [2]
2009年,英国受经济因素影响,曾调整伊丽莎白女王级的建造计划,包括提出放弃建造威尔士亲王号、或将其出售或改建的方案。2010年10月,英国新一届政府最终保留了建造两艘“伊丽莎白女王”级航母的计划。 [4-6]2011年5月26日,威尔士亲王号正式开始建造;2016年4月20日,威尔士亲王号建造进度已经完成80%;2017年9月8日,威尔士亲王号举行了正式的下水命名仪式,2017年12月21日开始舾装, [7]2019年12月10日服役。 [8]
当地时间2024年2月4日,英国皇家海军“威尔士亲王”号航母将接替“伊丽莎白女王”号赴挪威北极海岸执行演习任务。 [28]
中文名
威尔士亲王号航空母舰 [7]
外文名
HMS Prince of Wales [7]
前型/级
无敌级航空母舰 [2]
研制时间
1997年-2007年 [9]
国    家
英国 [2]
设计单位
泰雷兹集团 [4]
建造单位
罗塞斯造船 [7]
服役情况
2019年12月10日服役 [8]
造    价
31亿英镑(约50亿美元) [10]
母    港
朴次茅斯海军基地 [2]
舰    型
中型航空母舰 [2]
下水时间
2017年9月8日 [2]

发展沿革

播报
编辑

研制背景

CVA-01航母效果图
二战之后,英国的国力不再强盛,皇家海军无力维持传统起降航空母舰。 [4-5] [10-12]20世纪60年代,英国皇家海军曾提出“CVA-01航空母舰计划”以替换二战时期的老旧航空母舰,但英国无法支持如此庞大的航母发展计划,最终因造价过于昂贵在1966年被当时的英国工党政府取消。 [13]
20世纪70年代,英国所有大型航空母舰全部退役,为了避免没有航空母舰可用的尴尬,皇家海军推出了轻型无敌级航空母舰,其主要搭载短距起飞垂直降落型舰载机和直升机,以满足反潜和有限度的制海、制空等任务。 [4-5] [10-12]
无敌号航空母舰
1982年,英国和阿根廷爆发了马岛之战,此时英国仅有无敌号航空母舰竞技神号航空母舰。这两艘航母搭载的舰载机数量少,速度与航程有限,面对阿根廷超过百架的岸基飞机,英国远征舰队经常处于被动迎战状态。马岛之争成了英国航母发展的转折点,英国开始反思航母过早的退役导致海军缺乏有效夺取制空权的能力。之后英国又建造了卓越号航空母舰和皇家方舟号航空母舰,并对海鹞战斗机持续改进。然而3艘无敌级均为冷战时期在北大西洋遂行反潜战任务而设计的,只能搭载一种固定翼飞机且数量较少,无法满足英国应对安全挑战的需求,轻型航母的先天不足让英国开始了追求大型航母的历程。 [4-5] [10-12]
天钩航空母舰计划
20世纪80年代开始,英国一直在“大国的脸面”和“缩水的钱包”之间反复纠结,除了建造航母本身的巨额资金,还有研制新一代舰载机所需的高额成本。在80至90年代,英国一度提出“天钩航空母舰”计划,在驱逐舰/护卫舰等级的小型舰艇上搭载垂直起降战斗机,试图以最低的成本获得海军航空能力。90年代中后期,享受到冷战红利的英国经济状况逐渐好转,皇家海军终于开始考虑新一代大型航母。 [4-5] [9-12]
1994年,为了能在2010年左右及时替换无敌级,英国开展了新一代航母的初期评估研究,计划名称最初为CVSG(R),之后演变为CV(R)。1995年1月,英国与美国签订了谅解备忘录,正式加入了当时还被称作JAST的联合打击战机计划。1996年英国国防部经讨论后公布了初期评估结果,认为皇家海军必须建造两艘3万到4万吨级,能搭载最多40架固定翼飞机的中型航母来取代现役三艘无敌级,这样才能在地区冲突爆发时提供足够的战力。 [4-5] [10-12] [14-15]
鹞式战斗机
1997年5月,英国政府启动新一轮战略防卫评估,并于1998年7月公布了评估报告,要求海军建设要紧紧围绕着“前沿存在”和“由海向陆”的作战思想展开,在该报告的指导下,结合21世纪的作战需求,英国海军准备在2010年前后组建“全球舰队”,这其中就包括航空母舰。1998年12月,英国国防部发出批准规划的通知,正式决定自行建造新一代航空母舰。虽然英国早就提出建造两艘新航母的需求,但受限于财政状况,建造计划始终无法落实。与此同时,法国也需要建造一艘先进的新型航母以适应国际新形势,但法国也碍于财政状况,计划一直无法落实,因此在1999年初法国便建议与英国进行合作,双方政府对此进行过相当程度的接触。 [4-5] [10-12]

建造沿革

  • 项目招标
CVF方案之短距起飞,垂直降落
1999年1月,英国新一代航母正式启动,计划名称为“未来航空母舰”(Future Aircraft Carrier,CVF),英国国防部采购执行局批准了CVF为期一年的初期竞争评估工作,并开始招标选商。1999年5月 [3],英国国防部收到了多家企业的标书。随后筛选出两组CVF的设计建造团队,并在1999年11月与双方签署初期发展合约。这两个团队都结合海内外著名厂商,其中一支团队由BAE系统公司主导,另一支团队则以泰雷兹集团英国公司为首,经过初步计算,此时CVF的预算为29亿英镑。 [3] [6] [9] [12] [15-16]
1999年11月,CVF第一阶段初期规划展开,主要内容是设计评估和飞机选择。英国皇家海军总共提出九种方案构想进行评估,主要方案有三类,分别为短距起飞垂直降落型方案、短距起飞拦阻降落型方案以及传统航母的弹射起飞拦阻降落型。虽然设计方案仍在完善中,但CVF的排水量预计为5.5到6.5万吨。 [3-4] [9-10] [12]在CVF的初期规划阶段两个团队的首要任务都是各自评估前述三种构型的可行性与所需技术。
F-35战斗机B型
2001年1月17日,英国国防部和美国国防部又签署了一份谅解备忘录,加入了更名为JSF的联合打击战机计划,并将其作为皇家海军未来的舰载机,之后不久F-35战斗机赢得了JSF的订单。2001年6月,在经过了为期一年的初期竞争评估阶段之后不久,英国国防部对CVF进行了重新考虑,排水量被要求达到近55000吨,载机最大可达60架。2001年11月,英国国防部与两支团队签约,双方各获得2500万英磅的阶段合同,进入到为期一年的第二阶段的设计与风险评估 [17];2002年中期,两组团队公布了4种最新的设计图,国防部选中了短距起飞垂直降落和弹射起飞拦阻降落两种方案,进行下一步研究,第二阶段定于2002年11月完成。与此同时,2002年9月30日,英国海空军宣布引进150架F-35B战斗机,同时宣布即将建造的CVF为“伊丽莎白女王”级。 [3-4] [7] [9] [12]
  • 方案确定
伊丽莎白女王级航母概念图
2003年1月30日,英国国防大臣宣布泰雷兹集团的航母设计方案胜出,但BAE系统公司将是主要承包商,而泰雷兹集团为主供应商。其中BAE系统公司将获得三分之二的建造比例与经费,而泰雷兹集团则占建造比例与总经费的三分之一,合约将在2004年正式签署。之后BAE系统公司、泰雷兹集团和英国国防部组成了“联合体”。在此期间,法国政府对于新航母合作表现得非常热衷,在2003年2月甚至提议英、法的合作范围不止于航母建造的技术,还包括新航母活动周期以及训练等;不过英方对此的回应始终有所保留,认为合作层次仅应局限于技术上的合作。最终,由于英国方面不愿意为了迁就与法国的合作而拖延业已进行多时的CVF,始终坚持如果法国要与英国合作,就必须以CVF的方案为主。
威尔士亲王号
2003年9月5日,伊丽莎白女王级航母开始进入建造阶段评估。2003年11月,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正式批准了两艘CVF航母的命名,两舰航母被分别命名为“伊丽莎白女王”号(HMS Queen Elizabeth R08)和威尔士亲王号(HMS Prince of Wales R09)。英国国防采购局伊丽莎白女王级工程小组在就航母的设计、降低风险、成本问题等深入研究后,2004年7月21日,英国国防部大臣宣布决定延长论证阶段至2005年12月24日结束,并最终决定采用泰雷兹集团的短距起飞垂直降落方案,同时保留未来加装飞机弹射器和拦阻装置的可能,这样未来也可以使用需要弹射起飞的如E-2鹰眼式预警机,省去了重新研发或改装新式预警机的费用。2005年2月,克罗格·布朗·路特公司也加入了“联合体”,并被指定为实体整合者,负责规划最佳生产战略。沃斯柏·桑尼克罗夫特(VT)集团和巴布科克(Babcock)公司也相继被批准加入了“联合体”,一起参与即将进行的新航母的建造。至此,伊丽莎白女王级航空母舰正式完成设计定型工作。 [3-4] [7] [9-10] [12]
2005年12月,在法方还举棋不定之际 [18],英国国防部宣布由其管辖的“联合体”董事会负责项目的指导和管理,由BAE系统公司负责航母的总体设计、建造、试航及航母验收工作,包括领导工程团队、负责任务系统的设计以及舰体中部和后部分段的设计和建造;泰雷兹集团负责领导设计平台、动力和推进系统,并负责舰载机接口的设计;KBR公司负责为项目提供管理服务;巴布科克公司和VT集团负责设计和建造2个前面的分段,最后由巴布科克公司在罗赛斯造船厂(Rosyth)进行总装。随后法国终于同意以CVF为主进行合作,两国国防部积极进行研究,商讨具体合作事宜。与两国初衷事与愿违的是,合建计划最终泡汤,最大原因是英国BAE系统公司不愿和泰雷兹集团分摊建造工程。在与法国合作无望的情况下,英国不得不单独出资,整合最先进科技建造两艘大型航母。 [12]2007年7月25日,时任英国国防长布朗正式宣布订购“伊丽莎白女王”号和威尔士亲王号两艘航空母舰。
2008年7月3日,英国国防部与相关企业签订了伊丽莎白女王级航母的建造合同。随后,航母上各设备和系统的分合同也陆续签订。2008年,BAE系统公司和VT集团成立合资公司BVT水面舰艇公司,整合了两个公司水面舰艇的建造、维修等业务,下辖4个船厂。“联合体”也相应的由BVT水面舰艇公司领导,并重新约定BVT公司负责整个航母“联合体”以及各项细节的总体管理,并负责制订建造计划;泰雷兹集团负责动力和推进装置的设计,包括航空设备和F-35B的整合上舰等;巴布科克公司负责装配和集成,并着眼于细节设计和建造;BAE系统公司集成系统技术部负责设计、采购和任务系统的集成;而作为用户的英国国防部负责审批和验收。由于这两艘航母是英国海军史上最大的战舰,英国任何一家造船厂都无法单独完成建造。同时为保证在合同约定期内完成,“联合体”制订了大型模块分段建造策略。伊丽莎白女王级航母巨大的舰体被划分为6个舰体超级分段、6个中间分段、12个舷台分段和2个岛式上层建筑,由4家公司的6家造船厂共同建造,分别是BVT公司的戈文造船厂、朴次茅斯造船厂,巴布科克公司的阿普尔造船厂、罗赛斯造船厂、凯莫尔·莱尔德造船厂以及A&P公司的苔茵造船厂。最后,将这些舰体分段运往罗赛斯造船厂进行总装以缩短建造周期。但模块化建造方式让组装施工难度增加许多,由于各部分的模块分散在英国各地制造,仅是运输就是一大问题。有的模块可直接用船坞浮起,再用船拖着到罗赛斯船厂的船坞组装;但部分模块如船尾无法这样运送,必须用驳船载运。据估计仅是组装各模块成型就要耗费两年时间,而后还要测试各部分模块及系统能否整合,建造难度极高。 [3] [7] [10] [16] [19]
  • 建造节点
建造中的威尔士亲王号
2009年7月7日,在BVT水面舰艇公司的戈文造船厂举行了切割钢板仪式,标志着“伊丽莎白女王”号航母正式开始建造。之后受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年底,英国开始调整“伊丽莎白女王”级航母的发展计划,包括提出放弃建造威尔士亲王号、或将其出售、或改建成两栖舰的方案。2010年10月,英国新一届政府在公布的《战略防务与安全审查》报告中,最终保留了建造两艘“伊丽莎白女王”级航母的计划。 [4-6]
2011年5月26日,威尔士亲王号在克莱德港切割第一块钢板,正式开始建造。根据计划,威尔士亲王号航母的建造工作预计在2016年3月-7月结束,2019年1月开始进行海试,并于同年交付英国皇家海军,这比原定的服役时间要早。 [19]
2012年2月16日,英国皇家海军和BAE系统公司在位于朴次茅斯海军基地的船厂举行了威尔士亲王号的船体艏部底层02分段开工建造的仪式,英国皇家舰队总司令乔治上将出席了仪式,并指挥切割了该分段首块钢板。 [19]此船段总重约6000公吨,其内包括轮机舱室、储藏区、主要输配电室以及85间人员舱室等。
2014年1月,威尔士亲王号的舰首船段进入罗赛斯造船厂进行组装。2014年7月,伊丽莎白女王号临近命名仪式时,威尔士亲王号的部件已经陆续运抵总装船厂。伊丽莎白女王号下水并转移到一旁空出船台后,威尔士亲王号的组装工作随即开始。 [19]
2014年7月28日,威尔士亲王号的一个大型分段离开BAE系统公司的戈文造船厂,被运往罗塞斯造船厂准备进行最后的总装。2014年9月5日,威尔士结束的北约峰会中,时任英国首相卡梅伦证实威尔士亲王号航母也将加入皇家海军,这将确保英国在100%的时间都有一艘航母可用。 [19]
2015年8月初,威尔士亲王号的最大组成部分在戈文造船厂第一次下水。该底座模块重11200吨,是舰船船体最大的组成部分,高20米,长80米,包括飞机库、机器库、任务系统室和住宿室。它被运到一艘航海货船上在做固定工作,为之后到罗塞斯的初航做准备,将在那里完成总装。该航母最后两个较小的组成部分按计划将在2015年底交付。 [19]
威尔士亲王号下水
2015年9月中旬,威尔士亲王号的每个分段已经提前交付,建造进度之所以能提前,得益于在建造第一艘伊丽莎白女王级航空母舰时学到了很多关键教训。就建造计划而言,最大的教训是分段建造的次序问题。对于伊丽莎白女王号,船首部分较低的01和02分段在焊接之前是在罗塞斯造船厂码头分别对接的。而建造威尔士亲王号时,两段在对接之前就焊接在一起,这样节省了约两个月的时间。第二个教训是,相比于“伊丽莎白女王”号,威尔士亲王号在焊接之前使用更先进的内部舾装完成各个独立的分段。第三是为提高生产力投入巨大的努力。 [19]
2016年4月20日,威尔士亲王号已经完成80%的工作量,预计2017年下半年下水,2019年交付皇家海军,2023年形成作战能力。 [3] [7] [9]
2017年9月8日,在苏格兰罗塞斯造船厂,威尔士亲王号航母举行正式命名洗礼仪式,现任威尔士亲王查尔斯出席,他的妻子康沃尔公爵夫人卡米拉担任该船的教母 [20] [7] [17]
2017年12月21日,威尔士亲王号离开苏格兰罗塞斯造船厂1号干船坞,被拖至舾装码头 [21]
2022年3月,据英国媒体报道,英国皇家海军“威尔士亲王”号航空母舰完成高精度原子钟安装工作。这是英国海军首次为水面舰艇安装高精度原子钟。 [25]
2022年8月29日,据天空新闻电视台报道,英国新航空母舰”威尔士亲王”号驶离英国海岸前往参加与美国的演习后不久发生故障。 [26]

服役历程

2019年12月10日(英国当地时间),威尔士亲王号航空母舰在朴茨茅斯海军基地进行入役仪式,英海军正式进入“双航母时代” [8] [22]
2022年1月11日起,威尔士亲王号航空母舰担任北约快速反应部队的旗舰。 [24]

技术特点

播报
编辑

设计特点

已服役的伊丽莎白女王号
威尔士亲王号航空母舰作为伊丽莎白女王级航母的二号舰,技术特点基本完全相同,包括首次使用的分离式“双舰岛”设计,“滑跳式甲板”结合“电磁弹射器”的新概念,主力F-35B舰载机使用弹射方式升空,可大幅增加该机的机身载重。航母的圆滑形状舰艏及前舰岛上方的整流罩均有助于降低风阻,而且外观线条大幅简化,堪称是未来航母隐身考虑的先驱。但由于英国皇家海军预算不足,航母并未采用昂贵的核反应堆,而是较便宜的柴油机及发电机组,因此造价将比美国尼米兹级便宜许多。 [3] [16]

舰型结构

  • 舰岛
“伊丽莎白女王”号双舰岛
威尔士亲王号两个大型的岛形上层建筑位于右舷,烟囱与岛形上层建筑结合安装。双舰岛将分担岛式上层建筑的功能,靠近舰艏的前部舰岛装有柱式桅杆,主要安装有航海、导航、远程探测和警戒、编队通信设备以及远程雷达旋转天线,将担负航母航行驾驶等指挥控制任务;后部舰岛上主要安装有航空指挥、舰机通信、电子对抗等设备,最明显的是相控阵雷达和可倾斜放倒的封闭式主桅杆,主要担负舰载机飞行控制和航空管制任务。同美国航母一样,舰长和司令部职权及战位分置。每座舰岛内部都设有武器升降机,舰岛和右舷边之间有一过道,可以转运武器弹药,互不干涉影响,这种设计可以有效降低单一舰岛受创后导致丧失全部作战能力的风险,两座舰岛间还有多余空间设置一部大型升降机。 [16]
“双舰岛”概念图
威尔士亲王号作战飞机停放区域位于左舷飞行甲板处,双舰岛布局减小了岛式上层建筑的体积和占用飞行甲板的面积,减少了飞行甲板上空的气旋,提高了下层甲板空间布置的灵活性,而且后舰岛上的飞行控制中心位于调控飞机着陆的最佳位置。威尔士亲王号的双舰岛设计可以让燃气轮机的布置更加合理,由于航母配置了2台燃气轮机,每台燃气轮机都需要有较大体积的进排气管道。设置2个舰岛,每个舰岛下面可以布置1台,对应的管道可以分别布置在各自对应的舰岛内部,占用的飞行甲板下面的空间也较少。另外燃气轮机的进气和排气系统相对比较复杂,如果缺少优化设计,像无敌级航母那样高大的烟囱会导致航母上层建筑体型庞大,飞行甲板也非常狭窄。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航母舰岛上需要配置多种雷达、通信系统及电子战系统天线,这些如果都安装在一个面积不大的舰岛顶部,会存在电磁兼容问题,双舰岛则会避免出现这种问题,不至于让多种电子设备相互干扰。这种设计还可以有效降低单一舰岛受创后导致航母丧失全部作战能力的风险。此外,双舰岛设计时还考虑了降低雷达信号特征的隐身性能要求,其外观总的来说是下面水平截面小,上面截面大,明显呈现出倾斜度,舰岛上半截还部分呈现出金字塔状。这有利于进一步降低飞行甲板的占用面积,并让后舰岛内排出的烟气向舰体一侧涌出。 [4] [7] [9-10] [15-16]
  • 甲板
“伊丽莎白女王”号上的滑跃式甲板
威尔士亲王号的飞行甲板总面积约16000平方米,涂有防滑抗热涂装,舰首设有一个仰角12度的滑跃甲板,起飞区长约162米,宽18米,跑道末端设有一个导流板,防止飞机起飞时,伤及甲板工作人员,整个飞行甲板规划有六个直升机起降点;如果将整个飞行甲板的260m纵深都作为起飞助跑距离,则能让固定翼飞机在满载情况下起飞。滑跃甲板为英国航空母舰一贯的设计,只占据飞行甲板前端的一半,另一半用于停放飞机。作为英国第二代滑跃起飞、垂直降落型航母的伊丽莎白女王级,沿袭了许多无敌级航空母舰的设计理念,再加上使用美国制造的具有极佳短距起飞能力的F-35B战斗机,使该级航母的起降效率和作战能力十分突出。
威尔士亲王号的飞行甲板配置两座舷侧升降机,均位于右舷,一座设在两舰岛之间,另一座位于舰尾右侧。设置舷侧升降机可以不占用起飞区和着舰区,有利于提高航母运行效率。两座升降机的载重能力为70吨级,一次可以运送2架F-35B战斗机,能在60秒内将飞机从机库运送至飞行甲板。另外舷侧升降机内侧开口大,外侧开口小,有利于减少航母上浪,与传统舷侧升降机相比,还有利于增加舰体强度或者降低设计难度。虽然进出机库不如美国或法国航母方便,但考虑到载机不多、作战强度不是很大的情况下,此种设计完全可以接受。威尔士亲王号从底舱至上层建筑共划分为14层甲板,其中主舰体内有9层,自艏向艉由18道水密隔舱分割成19个水密舱段。舰体中上部靠上位置是下甲板机库,长约163米,宽约26米,层高约7.1米,面积约4200平方米,设有20个飞机修护区,能容纳24架F-35B和10架EH-101“灰背隼”直升机,或者26架海鹞系列战斗机,或是45架“海王”等级的中型直升机。
伊丽莎白女王级甲板配置图
伊丽莎白女王级被要求能在15分钟内让24架航空器起飞,24分钟内回收24架航空器。为了提高舰载机的出动架次率,航母甲板作业将采用“一站式补给、武器装填”概念,在甲板上设置几个类似汽车维修的“地沟”,飞机可以在一处同时完成燃料补给、挂载弹药等作业,这样有利于节省甲板空间和作业时间,而无敌级航母都是分别在基础完成这些作业的。 [4] [7] [9-10] [12]

动力系统

伊丽莎白女王级舰体剖视图
威尔士亲王号航空母舰使用燃气轮机,采用IFEP综合电力推进系统,虽然与传统的蒸汽轮机、机械传动相比,这种动力系统在功率方面还有差距,但在系统占舰内体积比例、动力系统重量、动力分配灵活性等方面有很大优势,此外综合电力推进系统更容易实现自动化,操作灵活,同时也为将来使用电磁弹射系统提供了可能。舰体上两个轮机舱分开布置,每个舰岛下设置一个,相距较远,这样可缩短烟道,而且有利于提高航母的生存能力。
威尔士亲王号主机采用了两台单机功率36兆瓦的MT30燃气轮机,未来该燃气轮机的功率有望提高到40兆瓦,MT30燃气轮机还采用了模块化结构,更换时可连同外壳一起取出,换上备用发动机即可;维修时不需拆卸整机,且各模块的设计均已预设了安装时的平衡校准,拆卸、换装模块后无须重新校正,因此扣除冷机时间外,平均修理时间仅为4小时,大幅度节约了工时。威尔士亲王号巡航动力采用了两台单机功率11兆瓦的16V38B柴油机组,发电机组为两台单机功率9兆瓦的12V38B柴油发电机组,主动力最大输出功率在108兆瓦以上,其中80兆瓦用于驱动四台感应电动机。威尔士亲王号的最大航速约为27节,虽然最高航速低于航母一般应具备的30节左右航速的标准,但是能够满足装备弹射器的常规航母起降飞机的要求,对于短距滑跃起飞而言也不是问题。
威尔士亲王号的推进装置为双轴双5叶大侧斜螺旋桨,每轴由两个电动机驱动,两电动机可单独分割操作,需要高功率输出时则串联使用。航母虽然依旧采用传统的轴系来驱动舰体,但其轴系较短,不再像常规舰只那样依赖长轴系连接整套动力系统,取消了传统的主机舱、巡航柴油机舱和齿轮箱舱,推进电机、轴系和舵系都集中在艇艉三个相对不大的纵向水密舱段内。由于动力系统的创新,使设计人员更合理地安排各种舱室和机电设备等,合理的燃料舱布置使该舰的燃油装载量满足10000海里/18节的续航力要求。 [4] [7] [9] [12] [15]

武器系统

  • 防御
“伊丽莎白女王”号舰岛安装的S1850M雷达
威尔士亲王号航空母舰的电子系统与武器装备碍于预算拮据而相当精简。其舰身没有直接用于防御的装甲,在重要部位可能有加厚钢板和凯夫拉复合材料,以防弹片造成的损伤。单舰点防御自卫武器包括三座美制MK-15 Block 1B密集阵近程防御武器系统,以及四座DS30B型30毫米舰炮。此外,还将配备小型垂直导弹发射系统,可发射4-8枚“紫菀”系列防空导弹或改进型“海麻雀”导弹。 [16]舰上还将布置箔条、诱饵以及电子干扰装备等软杀伤装备 [20]
  • 舰载机
“灰背隼”直升机
威尔士亲王号最多能容纳36至40架F-35战斗机,机库最多可容纳两个中队共25架F-35B型。舰载机有多种编制,在平时状态下,舰上编制一个中队9至12架F-35战斗机、4架加装MASC的预警直升机与6架1“灰背隼”EH-101直升机,,并另外配置1至2架通用直升机执行垂直补给或海面搜救任务;在危机时期或北约重要演习中,伊丽莎白女王级将采用“打击编制”,搭载两个中队共30架F-35战斗机、4架MASC预警直升机和6架EH-101直升机。在实际作战时,伊丽莎白女王级将把对敌国陆地打击能力提升到最大,搭在两个中队共36架F-35B战斗机以及4架MASC预警机,不搭载EH-101直升机;在两栖突击模式下,舰上全部装载直升机,可选择混合编组(18架EH-101直升机、6架CH-47运输直升机、6架AH-64武装直升机、4架监视海洋用的UAV无人机或“守望者”无人侦察机) 或25架CH-47支奴干运输直升机,必要时甚至可让美国V-22“鱼鹰”倾转翼飞机起降。 [16]
威尔士亲王号预警机还没有确定,美国的E-2C“鹰眼”改进型由于没有弹射器和拦阻索,暂时无法使用;“灰背隼”直升机预警型的高空性能和飞行速度不能满足作战需求;V-22“鱼鹰”倾转翼飞机的派生型还处于研制阶段。因此英国没有可满足要求的早期预警机,此外,英国海军没有舰载空中加油机和电子战飞机,这种情况下,F-35B的作战性能将大打折扣。伊丽莎白女王级舰载机的设计运用能力是每日平均最多起降约150架次。计算标准是每次攻击的周期2小时,由12架战机编成的攻击部队,每天出动12波次。在搭载36架F-35B的情况下,伊丽莎白女王级在作战首日必须出动108架次的战斗机,接近美国九万吨航母的平均每日出击架次;接下来的10天维持每天平均72架次,再下来的20天仍可维持每日36架次;总计在开战的前五天内,伊丽莎白女王级最多能出动396架次,而无敌级则只能出动50至60架次。 [4] [7] [9-10]

舰电系统

威尔士亲王号航空母舰主雷达使用997型“工匠”中程三坐标多功能雷达,该雷达还包含有45型驱逐舰上安装的“桑普森”多功能雷达的电子子系统,其设计可靠性更强,并降低了维护需求;将采用泰雷兹集团生产的S1850M远程电子扫描搜索雷达作为主要对空雷达,还将安装SMART-L多用途雷达,超电子系列2500型电光学系统(EOS)和声光导航信号系统。对于航母而言最重要的战斗力要素还是舰载机,而不是舰上搭载的其他武器或电子系统,因此电子武装系统只要能满足航空母舰作战的基本要求即可。为了最大幅度地降低人力需求,航母尽可能提高自动化程度,使用更多机械设施来减少弹药搬运/挂载作业所需的人力。同时也在舰上人员的日常管理方面采用了许多方法,例如机械化的仓储设施、将厨房减少为一个、同时为军官与士兵供餐、以可重复使用的杯子盛装饮料而不供应易开罐以减少垃圾。 [4] [7]

性能数据

播报
编辑
舰体参数
舰长
280米 [5]
舰宽
73米
吃水线宽
39米
吃水深度
11米(一说9.9米)
排水量
64000/65000吨
飞行甲板
长280米,约16000㎡
机库面积
约4200㎡,设有20个飞机修护区,两部舷侧升降机
航速
25-27节
续航力
10000海里/18节
舰员编制
1450-1600人(包括航空人员) [23]
传动
双轴双5叶大侧斜螺旋桨,桨叶直径6.7米
动力系统
IFEP综合电力推进系统,推进总功率108兆瓦以上
2台单机功率36兆瓦级的MT30燃气涡轮机
2台单机功率11兆瓦级的16V38B柴油机
2台单机功率9兆瓦级的12V38B柴油机
4台单机功率20兆瓦级的先进感应电动机 [1]

总体评价

播报
编辑
威尔士亲王号姊妹舰“伊丽莎白女王”号海试
威尔士亲王号航空母舰继承了伊丽莎白女王级的“滑跃起飞、垂直降落”,虽然可用的固定翼飞机受到限制,且无法搭载固定翼预警机。但F-35B战斗机的隐身性能、先进电子系统、强大的武器搭载能力以及航母预留的加装弹射器和拦阻装置的设计则基本解决了这个问题。受经济问题困扰,英国计划在威尔士亲王号上先装备直升机,而暂不配备固定翼飞机,这样就使其变成了一艘超大号的两栖攻击舰。这样的配置可以在短期提升英国的远洋投送能力,又能锻炼舰员,为将来变身“航空母舰”打下基础。中国网,三海一核科普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 [4] [9-11] [15]

服役动态

播报
编辑
当地时间2024年2月4日,英国皇家海军在社交平台上发文称,在3日的例行检查中,发现“伊丽莎白女王”号航母的右舷螺旋桨轴的联轴器出现问题,无法按计划于4日出发参加北约“坚定捍卫者2024”大规模军事演习,“威尔士亲王”号航母将接替“伊丽莎白女王”号赴挪威北极海岸执行演习任务。 [28]

相关事件

播报
编辑
2022年9月,皇家海军这艘新航母因传动轴问题取消了前往美国的“里程碑式任务”。 [27]
2023年2月4日,英国《每日电讯报》网站报道称,英国国防部又一次陷入尴尬境地:由于工程师发现“威尔士亲王”号航母存在轴未对准的“低级”错误,该航母再度推迟启程。 [27]
2024年2月11日,英国“威尔士亲王”号航空母舰原定于当日从朴次茅斯港出发,参加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坚定捍卫者2024”大规模军演。后因故无法如期远航,但英国海军没有公布“威尔士亲王”号航母出发推迟的原因。据英国国防部消息人士称,“威尔士亲王”号航母将改期至12日下午出发,前往挪威附近海域。 [29]
当地时间2024年2月12日,英国皇家海军“威尔士亲王”号航母离开朴次茅斯港,前往挪威附近海域参加北约“坚定捍卫者2024”大规模军演。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