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啟賢:不被聲音大的帶著走|天下雜誌

詹啟賢:不被聲音大的帶著走

沒有醫界所謂的輩分與足夠的聲望,詹啟賢卻黑馬竄出,成為第一位來自民間的衛生署長。他將如何轉化「奇美經驗」,改寫台灣醫療的生態?

    其他

九月一日,當四十九歲、出身員林的詹啟賢,從卸任的衛生署署長張博雅手中接過印信,競爭最激烈的衛生署長人事案,勝負終於揭曉。

 詹啟賢能在台大醫院院長戴東原、全民健保局總經理葉金川等熱門人選中脫穎而出,許多醫界人士大感意外,直呼「這匹黑馬未免太黑了吧!」

 有人認為,奇美醫院院長詹啟賢能順利出線,是因為李登輝總統與奇美集團董事長許文龍的私交甚篤有關。但詹啟賢自認,完全民間出身和成功的「奇美經驗」,才是主因。

 奇美醫院在詹啟賢手中轉虧為盈,是「奇美經驗」最被稱道的地方。詹啟賢自豪地說,不向董事會拿一毛錢的情形下,「我可以追求醫療品質,同時還可以獲取利潤。」

 奇美醫院雖然是區域醫院,但是醫護人員的薪水與長庚、國泰、新光等醫學中心差不多,而且病人的收費比某些教會醫院還要低。

 詹啟賢在醫院管理上有許多獨特的「妙招」。首先,他創下醫院與醫療設備廠商合作的先例,以降低醫院成本。例如,奇美醫院買不起價值數千萬元的核磁共振儀,就說服廠商把核磁共振儀放在醫院裡,廠商分八成利潤,奇美醫院分兩成。

廣告

 奇美醫院副院長張振溶補充,原本廠商不太願意,但是詹啟賢說服他們把眼光放遠,不但設備一定可以回收,也可以獲利。

高品質打開知名度

 詹啟賢用醫療品質,打開奇美醫院的知名度。在奇美醫院創建初期,詹啟賢就啟用名醫看病,創下口碑。急診處待命的是主治醫師,而不是住院醫師或實習醫師。因為有豐富經驗的主治醫師可以馬上做判斷,救回更多病人的性命。

 不但讓奇美醫院自負盈虧、追求品質,詹啟賢也扛起清償醫院債務的壓力。

 奇美醫院的前身,是有二十二年歷史的逢甲醫院。十年前,逢甲醫院在遭遇醫療糾紛、護士荒、與銀行貸款的利率被提高、長期處於虧損的情況下,出現生存危機。

廣告

 這時,曾經目睹姊姊躺在公立醫院走廊上、沒有病房可住的奇美企業董事長許文龍,決定接下位在台南永康市的逢甲醫院,並委託醫院管理專家張錦文,尋覓適合的院長人選。

 當時在美國執業的詹啟賢,記得張錦文問他的第一句話是,「你願不願意回來當院長?」詹啟賢不敢馬上答應。

 當時,詹啟賢四十歲,正走到外科醫師生涯的黃金時期。回台灣,詹啟賢立即失去的,就是美國洛杉磯的波莫那醫院(Pomona Medical Center Hospital)外科主任的高薪收入。而且,兩個孩子都還小。一個念初二,一個只有小學三年級,都需要父親的陪伴。

 沒有人能告訴詹啟賢,回台灣會成功還是失敗?但是,只要回台灣,詹啟賢在美國十六年辛苦打下的基礎,和外科主任的位子,就會一夕之間化為烏有。

廣告

 這是一條不歸路。但詹啟賢認為,人到四十歲總想有所改變,他希望有機會證明自己的理念。在把孩子安頓好之後,詹啟賢就成為史無前例,在壯年歲月就回台灣發展的外科醫師。

 詹啟賢回台灣,並不是馬上當院長。詹啟賢解釋:「我想先做副院長試試看,如果證明我可以做,董事會也願意要我做,我再做院長。」

 不到半年,董事會就主動希望詹啟賢擔任奇美醫院的院長。

兩難的抉擇

 這次,詹啟賢猶疑了兩個星期。他放下身邊繁忙的工作,向醫院請假,到美國冷靜思考。

 這一次,詹啟賢不只是放棄美國外科主任的身分,還得放棄外科醫師的專業。因為他明白,如果沒有全心投入院長職務,奇美醫院要在逢甲醫院的舊體質下成功,很難。

廣告

 但是,外科醫師的生命又不容中斷。因為,原有純熟的手術技巧,就會日漸生疏。不看病、不主刀之後,累積的聲望也無法繼續維持。

 但最重要的是,奇美醫院到底能不能在他手裡成功?詹啟賢經過分析評估,認為自己應該可以做得到。如果失敗,最多是回到美國,從零開始。

 詹啟賢有破釜沈舟的勇氣,與他十六年前,一個人到美國接受外科訓練有關。

 中山醫學院畢業之後,詹啟賢到美國耶魯大學的附設醫院聖拉斐爾(St.Raphael Hospital)接受總醫師訓練。詹啟賢說:「外科訓練是金字塔形的訓練。」第一年的實習醫師有十二位,第二年淘汰六位,第三年只剩下三位。詹啟賢是那三位之一。

廣告

 到美國洛杉磯的波莫那醫院擔任外科主治醫師的第一天,當他到醫院的自助餐廳,準備坐下來吃飯的時候,有白人醫師問他「你是誰?」因為在全是白人醫師的醫院裡,從來沒有看過黃皮膚的醫師。

 詹啟賢後來成為這家醫院的外科主任。詹啟賢回憶,那時候,沒有一個親戚在洛杉磯,也沒有老師提攜。這家醫院是屬於半開放的醫院,意思是指醫院不一定會付給醫師薪水,醫師的收入,取決於有多少病人願意信任他,爭取病人完全要靠自己。

 擔任外科主任的同時,詹啟賢也擔任當地醫療保險基金會的董事。四年的經驗,讓詹啟賢了解醫師對臨床要求和保險給付之間,落差在哪裡、問題癥結何在。

全民健保臨門一腳

 全民健保如果沒有詹啟賢,可能就無法如期實施。民國八十四年,全民健保實施前一晚,全國所有非公立醫院的院長,在新光醫院地下室集合。當時,有很多醫院已經打算不配合,甚至已經有人要進行表決,杯葛健保實施。

 當時詹啟賢是主席之一,他站起來說「先不要表決」。隨即,他把全民健保總經理葉金川請來,與院長們溝通、達成共識,最後大家鼓掌配合上路。

 全民健保實行之初,民怨四起。八十四年四月全國騷動,六位政務委員如郭婉容、孫震等下鄉視察,也不曉得如何處理。詹啟賢隨即寫份報告,讓當時的衛生署署長張博雅知道問題在哪裡。當時的行政院副院長徐立德,馬上裁示按照這份報告再做修改,才解決了問題。

 雖然沒有醫界所謂的輩分與足夠的聲望,來自基層醫療的詹啟賢,深知衛生政策要成功,一定要醫院願意配合。所以,他是第一位剛上任,就主動拜會民間醫療機構、學會的衛生署署長。

 詹啟賢的領導方式,根據衛生署一位處長指出,新任衛生署署長詹啟賢,只管大方向,例行事務交與各處處長全權負責。

失職處分自己

 上任不到三週,詹啟賢讓幕僚重新有勇於嘗試的著力點。在一次內部會議上,會計單位報告行政院規定,政策執行率在九個月之內如果低於六○%,要論處主管機關。

 詹啟賢問:「要論處誰?」會計部支支吾吾地說,行政院論處的是機關首長,但是衛生署內部可以再論處失職人員。詹啟賢聽了馬上說「那就處分我,不必處分內部做事的人。」

 一位資深處長說,詹啟賢與先前的衛生署長施純仁、已逝的許子秋一樣,願意提供環境讓部屬去嘗試。

 身為蕭萬長的行動內閣成員,上任第二天,詹啟賢就被要求在三個月之內,交出一張成績單。詹啟賢選擇民眾所急需,切身相關的急診與重症醫療為上任第一要務。

 然而,一連串重大的公共衛生問題也等待詹啟賢解決。台大公共衛生學院教授楊志良指出,防疫、食品衛生、藥品管理等問題,都需要衛生署長建立制度。

 戴起掛在胸前的眼鏡,打開紅色急件卷宗,詹啟賢眉頭略緊地批閱公文。第一位來自民間醫院的衛生署長,面對的是迫在眉睫的全民健保修法,詹啟賢說:「我不會被聲音大的帶著走,最重要的是要符合全國民眾的需要。」

 且看詹啟賢如何轉化「奇美經驗」,帶領台灣醫療走向二十一世紀。

相關熱門主題
你可能有興趣
廣編企劃|新竹,向永續邁進!|2024 第五屆天下SDGs雙日國際論壇
最新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