氟乙酰胺_百度百科

氟乙酰胺

有机化合物
收藏
0有用+1
0
氟乙酰胺,俗名敌蚜胺,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化学式为C2H4FNO,有剧毒 [1],是一种代谢毒物,能阻断三羧酸循环,常用作灭鼠剂,已被国家禁用 [2]
中文名
氟乙酰胺
外文名
2-fluoroacetamide
别    名
敌蚜胺氟素儿
化学式
C2H4FNO
分子量
77.058
CAS登录号
640-19-7
EINECS登录号
211-363-1
熔    点
106 至 108 ℃
沸    点
259 ℃
水溶性
易溶
密    度
1.136 g/cm³
外    观
白色针状结晶
闪    点
110.4 ℃
安全性描述
S36/37;S45
危险性符号
T+;Xi
危险性描述
R24;R28
UN危险货物编号
2811
PSA
43.09000
LogP
0.14150

理化性质

播报
编辑
密度:1.136g/cm3
熔点:106-109℃
沸点:259°C
闪点:110.4ºC
折射率:1.362
外观:白色针状结晶
溶解性:易溶于水,易溶于醇、多数有机溶剂

计算化学数据

播报
编辑
疏水参数计算参考值(XlogP):无
氢键供体数量:1
氢键受体数量:2
可旋转化学键数量:1
互变异构体数量:3
拓扑分子极性表面积:43.1
重原子数量:5
表面电荷:0
复杂度:44.9
同位素原子数量:0
确定原子立构中心数量:0
不确定原子立构中心数量:0
确定化学键立构中心数量:0
不确定化学键立构中心数量:0
共价键单元数量:1

用途

播报
编辑
氟乙酰胺用于防治棉花、大豆、高梁、小麦、苹果等蚜虫、柑桔介壳虫及森林螨类等效果很好,尤其对棉花抗性蚜虫特别有效,也用作杀鼠剂。被列入禁止生产、销售、使用的农药名单。 [2]

毒理学数据

播报
编辑
1、急性毒性:大鼠经口LD50:19-33.12mg/kg;小鼠经口LD50:5.3-10.45mg/kg。
2、氟乙酰胺属高毒农药,具有内吸和触杀作用。人类口服半致死量为2~10mg/kg。氟乙酰胺进入人体后脱胺形成氟乙酸,干扰正常的三羧酸循环,导致三磷酸腺苷合成障碍及氟柠檬酸直接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引起神经及精神症状。

中毒症状

播报
编辑
按症状分为神经型、心脏型。潜伏期30分钟~15小时,严重者能即刻发病。
轻度中毒:突起头痛、头晕、瞳孔扩大、视力模糊、对光反射迟钝、疲乏无力、四肢麻木、肢体小抽动,恶心、呕吐、口渴、上额部烧灼感、腹痛、窦性心动过速、体温下降等。
中度中毒:除上述症状外,尚有分泌增多、呼吸困难、烦躁不安、肢体间歇性痉挛性抽搐、血压下降、心电图出现低电压、QT间期延长、ST低平、出现U波及心肌损伤表现。
重度中毒:出现昏迷、惊厥、强直、瞳孔缩小、肠麻痹、大小便失禁、紫绀、呼衰、心衰、休克、心律失常等。

诊断要点

播报
编辑
1、潜伏期一般为 10~15小时, 严重中毒病例可在 30分钟至1小时内发病。
2、神经系统是氟乙酸胺中毒最早也是最主要表现,有头痛、头晕、无力、四肢麻木、易激动、肌束震颤等。随着病情发展,出现不同程度意识障碍及全身阵发性、强直性抽搐,反复发作,常导致呼吸衰竭而死。部分患者可有谵妄、语无伦次。
3、消化系统一口服中毒者常有恶心、呕吐、可出现血性呕出物、食欲不振、流涎、口渴、上腹部烧灼感。
4、心血管系统早期表现心慌、心动过速。严重者有心肌损害、心律紊乱、甚至心室颤动、血压下降。心电图显示Q-T间期延长、ST-T改变。
5、呼吸系统呼吸道分泌物增多、呼吸困难。
6、实验室检查可见:① 血氟、尿氟含量增高;② 血钙降低、血酮增加;③ 口服中毒患者,从呕吐物或洗胃液中检测出氟乙酰胺。

急救处理

播报
编辑
1、皮肤污染者,用清水彻底清洗。更换受污染衣服。
2、口服中毒者立即催吐,继之用 1:5000高锰酸钾溶液或清水彻底洗胃,再用硫酸镁或硫酸钠20~30g导泻。为保护消化道粘膜,洗胃后给予牛乳或生鸡蛋清或氢氧化铝凝胶。
3、乙酰胺是氟乙酰胺中毒的特效解毒剂。成人每次用0.5~5.0g,每日2~4次肌注,首次量为全口量的一半。重症病人一次可给5~10g,一般给药5~7日。
4、乙醇治疗,在没有乙酸胺的情况下,可用无水乙醇5mL溶于100mL葡萄糖液中、静脉滴入,每天2~4次。
5、对症与支持疗法重点是控制抽搐发作,可选用止痉药物。昏迷患者应注意防治脑水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