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盆地_百度百科

台北盆地

台湾岛北部境内的盆地
收藏
0有用+1
0
台北盆地,位于台湾岛北部,北以大屯山火山群为界,东部和南部被雪山山脉的余脉形成的丘陵所环绕,西有基隆竹南丘陵的观音山林口台地等围绕,盆地形状完整。台北盆地周边长约70公里,面积约240平方公里。
中文名
台北盆地
地理位置
位于台湾岛北部,北以大屯山火山群为界,
占地面积
盆地周边长约70公里,面积约240平方公里

简介

播报
编辑
台北盆地是台湾北部的一个地理区域,是台湾第二大盆地,面积约243平方公里。盆地周边长约70公里。地势低平,除山麓与河边外,东南稍高,西北稍低。盆地周边多断层,平均坡度14-16度,最大达32度。
对外有6条通道:东沿基隆河有铁路、公路通往基隆;西北沿淡水河有铁路、公路至出海口;南沿新店溪有公路通往宜兰;西南有三条通道通往桃园平原,其中,莺歌附近至桃园平原的通道,最窄处仅3公里左右,为重要门户。台北市位于盆地中央,还有台北县6座县辖市位居其内,人口最为稠密。
台北盆地
淡水河下游地势低洼,高程仅5一10米,常有水患。流经台北盆地的主要河流包括淡水河、基隆河、大汉溪及新店溪,重要的人工渠道则有琉公圳、二重疏洪道等。
台北盆地的形状接近三角形。三个端点分别是
南港
新庄、树林、龟山交界处的回龙
关渡
在史前时代,台北盆地是凯达格兰人的居住地。汉族则是直到18世纪才开始迁入这个区域。今日,台北盆地分别属于台北市与新北市,而以此为中心形成的大台北都会区,也成为台湾最大的都会区。

地势

播报
编辑
轮廓鲜明的台北盆地,外形并不十分圆,倒有点像一个不等边的三角形,其三个顶点分别为北面的北投、东面的南港和西南面的树林镇。三点连线的距离是:北投至南港为15公里,南港至树林为20里,树林至北投为17公里。境内地势低平,从东南向西北缓缓地倾斜,海拔高程一般为5-10米。
东南部景美镇附近地势较高,海拔约14米。若以环绕盆地边缘的海拔20米等高线为界,测得面积达243平方公里,是台湾岛上的第二大盆地。伸入盆地的山脉有正北面的剑潭山,海拔153米;东面有南港山,海拔375米;东南面有景美山,海拔144米。
淡水河自南而北穿贯台北盆地,另有三峡溪、新店溪和基隆河先后汇入淡水河,西北经关渡缺口注入台湾海峡。18世纪末因淡水河与大陆通航,成为北部经济中心,其后淡水河淤浅,而基隆港兴,铁路贯通南北,地位更显重要,今盆地除有人口超过200万的台北市外,并有台北县6座县辖市,为全省人口最密集地区,土地利用亦趋都市化。
台北盆地是一个构造盆地,由地层断裂陷落而成。盆地四周有许多断层线,如东南侧的台北断层、新店断层、大坪顶断层等,这些断层大都循东北东至西南西的走向,呈规律排列;在西侧,则有山脚与新庄断层,大致作南北走向;而大屯火山群东南侧的嵌脚断层,则作东北至西南走向。这许许多多的断层是台北盆地成因的“见证人”。
台北盆地原为干涸的湖盆,由基隆河、新店溪、大汉溪冲击而成,盆地内地势低缓平坦。台北盆地在形成初期,曾有大量的积水,地史上称之为“台北湖”。后来,淡水河、新店溪与基隆河带来的大量泥沙不断充填,久而久之,使得台北湖逐渐淤浅,露出大片的土地。
台北市就坐落在台北盆地中央的淡水河畔,面积为270平方公里,依山傍水,景色十分壮丽。流经台北市的淡水河及其支流基隆河和新店溪,分别从西、北、南三面围绕市区,西侧的淡水河上,还坐落着台北、忠孝、中兴、华江等 9座大桥,给这座美丽的城市又增添了几分雄伟。
距今四五百年前,台北市这块地方,还是一片沼泽地带,丛林茅草,风雨斜阳,显得异常冷落,惟有原来在此居住的高山族平埔人、驾着独木舟往来其间,过着悠闲自在的渔猎生活。当时平埔人将这块地方泛泛地称之为“大加蚋”,意思是“平坦而浸水的土地”。
清朝人郁永河在1694年曾冒险进入台北盆地,并在其《采硫日记》(即《裨海游记》)中,记述当时盆地的西北部有大片的水面和沼泽区。沿着淡水河、基隆河、新店溪以及众多的支流而上,在台北盆地的边缘,可以看到被河溪的水力切割出来的关渡、南港、景美,树林等四个天然缺口,它们成为台北市联系台北县的主要交通线的必经通道,这些自然通道使台北盆地与台北市周围的丘陵山地联系起来。

气候

播报
编辑
台北盆地
台北市的气候温暖湿润,属于亚热带海洋性气候。但市区位于盆地中央,四面环山,因而又具有某些大陆性气候的特征。另外,夏季气候受台风影响很大。台风过境,暴雨相伴袭来,当周围山区暴雨山洪顺着大小河溪直泻而下,汇集于台北市区时,常常造成洪水泛滥,市街尽成泽国,街道行舟,并非新鲜之事、近几年,各条溪流的河堤工程相继完成并加固后,虽然情况有所好转,但洪水仍是市民生活和经济建设的一大威胁。台北雨日甚多,能见度较低,一年之中,秋高气爽的晴朗天气,也只不过间或地出现四五天而已。
著名的大屯火山群,巍峨壮丽,屹立于台北市的北面。然而,人们却很少有机会见到它的真面目。近20年来,随着台北市工业的发展,市区周围的工厂增多,大气污染严重,雾日也明显增多。

景点

播报
编辑

昔日“艋舺”

淡水河银光水色,与远山近峰互相辉映,构成一幅山青水绿的图画。这里就是昔日最古老的街区“艋舺”。“艋舺”一词,系当地土语地名音译,其大意是指“独木舟及独木舟的集聚之地”。当时,在淡水河上游一带,大汉溪与新店溪流域居住着一些少数民族,为了与福州、泉州等地移居来台北一带垦殖的汉人交往和贸易,他们时常携带山区的土特产品,驾驶着独木舟顺流而下,来到这里舍舟登岸,以物易物。天长日久,这个适宜停靠独木舟,也适宜货物集散的地方,即被习惯地称为“艋舺”。那个时候,山区少数民族带到市场来的土产中,以番薯为大宗,故艋舺的原始市街,亦称作“番薯市街”。后人认为其名不雅,曾一度取其谐音,改成“欢慈市街”。
距今250年以前,随着福建移民来到者渐渐增多,艋舺发展成 一个小集镇。清朝乾隆年间,地处艋舺外围的鼓亭(今“古亭”)、境尾(今“景美”)、六张犁、三张犁、锡口(今“松山”)、大龙峒、八芝兰(今“士林”)和新店等地均开辟成为垦区,相继有居民点和集镇出现。不过它们在交通和贸易方面的重要性均不及艋舺。而艋舺则因三水相会,水运条件好,加上沿岸地形有利于码头的设置和市街 的扩展,不仅为台北盆地的货物集散地,而且还发展成为台湾北部 的贸易港口之一。船舶沿着淡水河顺流而下,即可进入台湾海峡,抵达海峡对岸的大陆东南沿海诸港。而从大陆远航而来的帆船,也可以从海上进入淡水河口,上溯艋舺。当时的淡水河流域,森林茂密,水源充足,河床也较深,大型帆船出入十分便利。
在上述有利条件下,艋舺与祖国大陆之间的贸易一天比一天兴盛起来,通航的口岸,也由福建沿海地区扩大到福建、浙江、广东三省。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原设在淡水的“都司”移驻艋舺,逐渐成为台湾北部的政治、军事和经济中心。当时,台湾民众中流传着“一台二鹿三艋舺”的说法,“台”是指曾长期作为台湾全岛政治经济中心的古城台南;“鹿”是指位于台湾西海岸中央的鹿港,曾一度垄断了祖国大陆与台湾的海运交通。“一台二鹿三艋舺”之说,一方面反映了艋舺的兴起,已经发展到同台南、鹿港鼎足而立的程度;另一方面也说明“艋舺”是后来居上,颇有逐渐取代台南与鹿港的趋势。
此时的艋舺,商业鼎盛,市况繁荣,市街向东扩张到八甲庄一带,至清朝道光年间,号称铺户千家,居民达2万余人。与此同时,宗教文化也随之而入,修建了许多寺院和庙宇,其中龙山寺、清水岩祖师庙和大龙峒的保安宫,合称为台北市的三大庙门。在这些庙门附近,逐渐形成新的市街,对台北城市的形成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但是,艋舺的繁荣没有维持多久,便衰落下去了。其中主要的一个原因是由于大面积毁林开荒,造成水土流失,远近高山与低丘的泥沙俱下,致使河床淤浅,大型帆船无法进港。只好退到艋舺以北的大稻埕。大稻埕位于艋舺以北2公里处,这里河面较窄,河水较深,通航便利,另外淡水河东岸有肥沃的土地,可以辟为良田,附近山水相间,在建设居民点及其发展前景上比艋舺更好一些,于是大稻埕迅速发展起来,其商业繁荣程度超过艋舺。19世纪下半叶,由于台湾北部广植茶树,那时节,茶叶商人汇集,茶行、茶厂和茶馆多达100余家,使大稻埕成为一大茶市。
艋舺、大稻埕的崛起对台湾全岛的政治、经济、文化影响很深。清光绪元年(1875年),台北终于取代台南,成为全台首府。新的府城建在艋舺以东、大稻埕东南处,城内建官衙寺庙,这样,艋舺、大稻埕与府城间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成为台北市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

阳明山

位于台北市区的北边,纱帽山以东,七星山以南,海拔高度为443米,占地约35公顷,以天然的溪谷、温泉、瀑布和经过人工修整而成的森林公园而著称。当地人习惯地将这里称为草山,那是因为往昔盛产茅草之故。现在,阳明山辖区很广,其中包括士林、北投两个市属区,人口20多万人;而旅游者所称的阳明山,则是指前山与后山公园一带的风景游览地区而言。

前山公园

位于七星、纱帽二山鞍部的台地,园林建筑师巧妙地利用这里的自然地势,将前山公园设计得小巧别致,是游览阳明山风景区的第一站。
前山公园旧称草山公园。园内多亭台花榭、低山清溪、小桥流水,偶然间有喷泉相间。还有一个面积虽小却甚为精致的阳明湖,沿湖遍植杜鹃花和樱花,旅游者泛舟湖面,似乎可以领略到江南风光。
从前山公园出来,有一条通往金山的公路,路旁有一道瀑布,名叫“草山瀑布”。水量虽不丰,却终年长流,远远望去,长白如练。在观瀑之后,如果游兴未尽,可至附近的游泳池畅游一番,稍事休息,然后再去游览规模宏大的后山公园。

后山公园

是阳明山胜境的精华所在,人们干脆将它称作阳明,以其作为阳明山风景区的代表。到阳明山不游后山公园,就会被人看做是枉此一行。后山公园背负七星山,左右为纱帽和大屯两峰环抱,青山翠谷,绿草如茵。目前,它是台湾规模最大、景色最美的公园,平均每天接待游客达7000多人。每年当著名的“阳明花季”到来时,后山公园里更是游人如潮。
所谓“阳明花季”,是指每年春节以后,阳明山鲜花盛开的季节,一般从2月21日算起,至4月5日结束,历时一个半月。那时,樱花、杜鹃花齐放,姹紫嫣红。此外,还有茶花、梅花、桃花、李花和杏花等,漫山遍野地开放。花影摇曳,在蓝天白云下,将阳明山装扮出迷人的姿态,游人盘桓其间,如入画境。园内设有一个大型花钟,方圆约30米,无论时针、分针和秒针都由各色花卉构成,花钟依时转动,准确无误。一年一度的“阳明花季”,引来八方游人,每年赏花者多达200万人次,平均每天有4万余人上山,星期假日更是摩肩接踵,络绎于途,有些游客抱怨道:一到阳明花季的高峰时节,“已经不是人赏花,而是花看人了”。
在后山公园里,除了花团锦簇值得欣赏外,还有一些地方也是不可错过的胜景,例如“花架回廊”、“山间怪石”、“莲花池”、“鱼乐园”、“快雪亭”、“永河台”以及“阳明山飞瀑”等。阳明山飞瀑是游客对阳明山瀑布的誉称。这个瀑布乃是流水从大屯山附近的山顶飞泻而下所造成的,高达60余米,宽约5米,匹练悬空,水声隆隆,十分壮观。尤为可叹的是,这道壮观的瀑布并非天生,而是出自于设计师之手,经过工匠们的巧妙施工所开凿出来的。在阳明飞瀑附近,还有泓龙瀑、小隐潭等胜景,均值得一一探访。

北投温泉

从阳明山沿着阳投公路西南行,可到著名的北投温泉。北投是大屯火山最大的温泉区。大屯火山群由大屯山、七里山、竹子山、内寮山、磺嘴山等十多个死火山构成,海拔高度为1000米左右,雄踞在台北市的北面。大屯火山区的温泉,沿东北—西南向的金山断层(旧称“新庄断层”)分布,即在北投至金山之间,长约18公里,宽约3公里的狭长地带密布的13个温泉,是台湾著名的火山温泉区之一。主要有新北投、大磺嘴、大庄(后山公园)、阳明山、竹子湖、小油坑、马槽、三重桥、大油坑等温泉。

大屯火山温泉

大屯火山温泉区泉眼密布,居全国首位,温泉泉源有二三十处之多。不但单位面积的密度大,而且泉水温度高,喷气孔或硫气孔温度可达100℃以上。温泉多为酸性盐泉,并有难闻的硫化氢气体喷出。早在200多年前,北投乃是一片荒坡,人迹罕见,惟有一些高山族同胞的村落零星分布。这里虽已发现硫磺,但未经开发。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浙江人郁永河飘洋过海,到北投来采集硫磺,他看到这里山川秀美,撰写了《埤海纪游》,对此地的风光进行了十分详细的描述。以后,北投得到开发。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温泉的利用,直到成为名闻遐迩的胜地,则只是近60年来的事。
北投温泉区建有北投公园。园中偏北一隅,有一条颜色略呈微黄的瀑布,显得新颖雅致,这就是有名的“北投温瀑”。

“地狱谷”

出北投公园,沿着左侧的幽静小道上坡行进,大约半个多小时,“地狱谷”三个大字赫然人目。这里是北投众多温泉溪流的发源地。地狱谷略呈椭圆形,面积约三四十亩。谷底泉孔密布,大者如掌,小者似珠,终年有热水涌出,久而久之汇成一个热水湖。湖中偶尔喷出十多丈高的白烟,磺气蒸腾,似云雾缭绕而上,灼热逼人,泉温高达90℃。游人为增添旅游乐趣,将买来的生鸡蛋放在流动的温泉水中,15分钟即可煮熟。吃在嘴里,除了一般的蛋味以外还有一股淡淡的硫磺味。
当夜幕降临时,整个地狱谷笼罩在一片迷雾之中,显得既迷人又恐怖。传闻过去有一位游客曾失足掉进热水湖中烫死。“地狱谷”这个带有恐怖色彩的名字,便由此传开。后来,有关当局觉得其名不雅,将其改称为“玉泉谷”,然而并没有叫起来,“地狱谷”早已是“名声在外”了。
从北投乘火车往南行,至士林区,可以换乘汽车去游览参观芝山岩台北故宫博物院

芝山岩

位于台北士林区通向外双溪与阳明山之间交叉路口的一座孤山之上,海拔高度约50米。外表看来,它与大屯山群不相连,实际上却与下竹林山、拔干埔山一脉相承。芝山岩四周岩壁断直垂立,显得格外挺拔,附近林木参天,环境甚为清幽。据说福建漳州有一座芝山,十分出名。漳州移民渡海来到这里以后,由于怀念大陆故土,常登临此山遥望,后来使用家乡的名山命名之。
很多游人喜欢到芝山岩来访古,寻觅开发台北的历史遗迹。早在清朝康熙年间,来自大陆福建沿海的漳州人,就来到石牌附近开垦,逐渐拓展到士林及芝山岩一带。当时,人们为求神保护.便择定秀丽苍翠的圆山仔芝山岩一带,作为建庙供奉之地。乾隆十七年,建开漳圣王庙,供奉漳州人心目中的守护神“开漳圣王”陈元光。后来又再建钟楼、鼓楼,称为惠济宫。一直到今天,惠济宫仍然完好地保存下来,成为祖国人民开发和经营台湾岛的证物。清道光年间,当地居民又在芝山岩文昌祠内,办起了第一个私塾,促进了当地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1895年后,日本侵略者侵占台湾,逼迫台湾同胞学日语,士林义民不甘同化,奋起反抗,在芝山岩歼灭日本官员及军士多名。日军迁怒于当地居民,滥杀无辜,后人遂在芝山岩顶立碑纪念。当时的日本首相闻讯惊慌不已,下令建立芝山岩神社,以纪念侵略者的亡灵。抗日战争胜利后,深受苦难的台湾人民拆毁了那座为侵略者招魂的神社,并建立了一座“芝山岩事业碑纪”的碑坊。

芝山石城

这里还有清道光年间修筑的古城堡――芝山石城,城墙全部用石料建造,原有东、西、南、北四座城门,而今三座城门荒废,仅仅剩下西门尚可供游人凭吊。登临其上,颇能让人发思古之幽情。

故宫博物院

与芝山岩近在咫尺的是双溪公园。其东面,有一个依山建筑,碧瓦黄墙、巍峨壮观的台北故宫博物院。它既是台湾同胞欣赏祖国文物,又是寻“根”问“底”、表示怀乡之情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