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季刊
《HKinema》創刊號出版﹙隨《香港電影》附送﹚

消失中的電影文化(編輯:朗天)


下載電子版
(PDF 格式)

 

目錄

創刊語(朗天)

專題:消失中的電影文化
當電影只成為活動影象
電影生死,細說從頭(陳志華)
電影,你話死就死咩?
(鄭政恆)
懷念社群,懷念九十年代的故事性(陳智德、江藍、呂永佳)

電影之瞳
炎涼世態:華語片在意大利(羅卡)
工業雖死,港片猶生(Matteo Di Giulio)

交流館
沒有香港電影我們便太寂寞了──中港影評人互動交流

學會SMS

編輯室(朗天)




創刊語

Hkinema,一個仿拉丁的自造字,拆出來便是Hong Kong Cinema。指涉著香港電影,一個脫魅(disenchantment)同時又重新建魅(re-enchantment)的文化權力場。

有人認為,要徹底了解一個觀念,其實便是為它作出蓋棺判斷,當大家都煞有介事研究香港電影,汲汲於為它下一個定義時,正好標誌著她行將壽終正寢。然而,我們深信,透過實踐,出版一本以她為主題的雜誌,在其中進行分析、研究、比較、評論、交流、吸收、修正、再修正,非但不表示香港電影快要消亡,相反,還會累積正面能量,為她的日新又新出一分力,發一分光。

 



編輯室

村上春樹在《尋找漩渦貓的方法》中區分了成為「健康」和成為「健康的」,談到有些人總相信,文學總得關於一點黑暗或陰暗面的什麼。

其實豈止於文學呢?電影(文化)人給人的形象,不也是工作至通宵達旦,永遠趕死線,燃點小宇宙,把不可能化為可能?

魏紹恩說過,為王家衛工作會變得上癮。他的意思是:當他的拷貝習慣在最後一分鐘才沖曬好,要人飛車(後來更發展成乘坐私人包機)送到放映現場,那份刺激感,那種腎上腺分泌帶來的亢奮,會教無數英雄競折腰。

但一個作家不一定本身過得很黑暗,才寫得出黑暗的東西。村上說得好,一個健康的身體,可以藏著很陰暗的心靈。

如果過著健康的生活,便能驅走那些陰暗的什麼,那麼,那些陰暗面也不是什麼值得保留,值得書寫的東西吧。

所以以後每次衝趕死線,站在愛與痛的邊緣時,我將會和自己,和我的同事述說上面那番話。我們不妨定下目標,過早上八時起床,起碼可在假日跑步、遠足的生活。──「世界可以不是這樣,做人可以不是這樣。」

朗天
2007/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