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史技術交流 執行農業、畜牧、勞動專案 - 客家電視台

臺史技術交流 執行農業、畜牧、勞動專案

【 胡吰誌 林柏均 史瓦帝尼 】 2023-07-25

臺灣對史瓦帝尼的援助,除了醫療方面,在農業、畜牧業和勞動方面,也透過兩國間政府合作,共同執行專案計畫,採訪團隊透過鏡頭,帶您一同直擊技術團的工作現場。

大豬小豬,肚子餓餓,時間到了,總盼著放飯的時刻。

大大小小粉紅肉豬,這些都是我國駐史瓦帝尼技術團,協助當地配種、孕育而來,目前養豬計畫基地,公豬和母豬大約100多頭,這類型的「養豬產業提升計畫」,讓史瓦帝尼從2020年到現在,已經整整3年不用再進口新鮮豬肉。

中華民國駐史瓦帝尼技術團計畫經理 郭育良:「就自產750噸,到目前為止已經超過2200公噸,大概有3倍的成長,然後他們新鮮豬肉不用再進口。」

「其實我有幫他們育黑豬,客家人比較喜歡黑豬。」

計畫經理郭育良,想起當初在屏科大求學,對「黑豬」的印象,而黑豬從去年開始也引進史瓦帝尼,預計將培育三代,再釋放給當地養豬農,其實引進黑豬,別有用意。

記者 胡吰誌:「在我身旁這麼多可愛的黑豬,其實這就是臺灣駐史瓦帝尼技術團,他們在這裡新的一個計畫,這個計畫,要讓經濟比較不富裕的在地農民,有能力畜養黑豬,只要買一塊地,讓這些黑豬跑透透,就不用(像一般業者)集中起來,要養很多豬。」

中華民國駐史瓦帝尼技術團計畫經理 郭育良:「黑豬是比較適合、適合粗放,就是變成說你農民只要買得起小豬,然後你放著,讓牠慢慢大,說不定以後會成為他們這裡,一種特別的就放養的豬隻。」

協助當地養豬農自產自銷,普及飼養效率和做好衛生環境,這些只是我國駐史瓦帝尼技術團,其中一個計畫。

「我們在幫他們規畫的時候,我們會參考南非怎麼做、臺灣怎麼做,把臺灣的經驗帶進來。」

瓦斯爐、烤箱,全新烹調設備亮晶晶,大多都由臺灣廠商引進,我國技術團砸大錢,協助建立當地餐飲業國家級考場。

史瓦帝尼科技學院餐飲管理系主任 Philile Nabaala:「臺灣以非常大的方式支持了我們,因為現在這個廚房比之前更大,因為我們現在能夠更有效率,做出業界需要的不同菜餚。」

除了改善硬體設備,甚至也派送學生到臺灣受訓。

赴臺受訓史國學生 Lungile Gladys Dlamini:「去年我有機會去臺灣學習西式烹飪,我非常感激臺灣,現在我們有了大型冰箱和烤箱。」

中華民國駐史瓦帝尼技術團計畫經理 王紹倫:「史國DIVT,有點類似臺灣的檢定考試中心,那我們這邊是專門負責電機配線的,那他們原本也在這邊辦理檢定考試,但是它裡面的場地其實是很簡陋的。」

專門做水電室內配線的檢定考場,先前礙於場地有限,因此在史國上下,每年只有200個考試名額,卻有超過1千位考生擠破頭。

中華民國駐史瓦帝尼技術團計畫經理 王紹倫:「那在臺灣還沒有就是進來協助DIVT,做這個設備場地改善之前,其實我們也是用同樣的場地,但是他沒有所謂的適配屋,他就是在所有的牆壁上,就是一塊木板,一塊木板釘在牆壁上,對,那每個學員之間其實彼此會互相干擾,而且甚至於如果你不會,你還可以偷偷看隔壁的。」

史瓦帝尼勞動部國家工業和職業培訓督導 Earnest Simelane:「臺灣的協助是非常非常有影響力,在這個工作場地之前,我們有限制地在這裡進行測試,但現在我們可以獨立進行測試。」

從農業、畜牧、技能檢定到金融扶助,讓史瓦帝尼在各項技術層面都能永續發展。

中華民國駐史瓦帝尼技術團團長 葉常青:「永續除了錢以外,技術是最重要的,一開始的時候,我們是教練,我教你開車,你坐我旁邊,慢慢慢慢地換他們來開。」

手把手從產業層面技術傳授,最大目的和價值,要讓史瓦帝尼老百姓能更有感生活品質提升,和臺灣存在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