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修例運動中的「連登討論區」:真的沒有領袖嗎? | 梁啟智 | 獨立媒體
立即捐款

反修例運動中的「連登討論區」:真的沒有領袖嗎?

反修例運動中的「連登討論區」:真的沒有領袖嗎?

原圖見,原作:連尼住,重製:Yasushii

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的梁海和李立峯上個月在學術期刊刊登了一篇有關香港連登討論區的研究,分析在反修例運動期間各用戶影響力的差別。這個研究的背景,一方面基於學術上對網絡動員社會運動中到底有沒有領袖的議論,另一方面也回應香港社會對於這場運動「無大台」的印象。我覺得這個討論十分有意思,也想到連登上面常常有各種認為有人在「帶風向」的指責,也就把論文的一些重點翻譯在這兒。因為論文涉及一些很複雜的數據處理,我這兒盡可能簡單說明。當然如果帶來任何誤解的話,責任在我而非兩位同事。

論文一開始提到網絡時代的社會運動和過去的差別,不少論者認為網絡動員的社會運動是比較由下而上和去中心化,沒有正式和中心化的領袖(換作香港的說法就是「無大台」吧)。不過也有論者認為即使如此,不同參與者的參與程度和影響力未必一樣,在特定時刻也會有某些人擔起發起人或解說者的角色,影響運動的走向。香港的反修例運動歷時半年,運動本身經歷很多轉變,有很多重要事件都通過網上動員催生(人鏈、和你Sing等),研究者認為是一個值得利用的研究題材。

以連登為研究對象,是因為連登本身在運動中被廣受關注。研究者發現在2017年1月到2019年5月期間,連登平均每月有3,439個新用戶。運動爆發後,連登在6、7和8月分別多了9,791、14,519和11,832個新用戶。研究者也認為連登的設計本身不鼓勵意見領袖的建立,不同於Facebook或Twitter是以個人或專頁為凝聚點,連登的界面核心是貼文,用戶都是在貼子中出現的。雖然如此,研究者發現用戶的影響力仍有明顯分別。

研究者搜刮了連登由2019年6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的所有貼文,並製作了兩個數據庫。第一個是代表運動相關討論的數據庫,內容是時事台的所有貼文,合共290,570篇貼文、18,948,823個回覆,來自154,305個不同用戶。第二個是代表非運動相關討論的數據庫,內容為娛樂台、影視台、感情台、遊戲台、體育台和Apps台(以上都是從十大流量頻道當中選取)的貼文,並去除出現過36組關鍵字的討論(如示威、革命),合共24,432篇貼文、3,274,648個回覆,來自68,657個用戶。第二個數據庫的內容由9月1日起收集,因為之前這些頻道尚未建立。

研究的基礎分析單位是「一週中的用戶」,即每位有發帖的用戶在每星期內所得的回覆數、讚好數,和給予回覆的不同用戶人數。如用戶在一星期內發帖多於一次,所得的回應累積計算。據統計,在運動數據庫中,有37,522名用戶曾發出最少一篇帖文,每名「一週中的用戶」平均取得147.8個回覆(中位數為17),392.2個讚好(中位數為11),回覆來自97.61個不同用戶(中位數為11)。在非運動數據庫中,有7,194名用戶曾發出最少一篇帖文,每名「一週中的用戶」平均取得234.29個回覆(中位數為25),45.45個讚好(中位數為3),回覆來自53.34個不同用戶(中位數為15)。

就此,研究者計算了不同用戶發帖所得的回覆數的堅尼系數(理論值為0至1,0表示所有發帖者所得的回覆數目一樣,1代表所有回覆都只在同一位用戶的發帖之下),結果運動數據庫的堅尼系數是0.80,非運動數據庫的堅尼系數是0.82。換言之,連登的帖文回覆是高度集中在少數用戶發起的帖文之下。不過,這似乎不是運動相關的帖文才有的現象,在非運動相關的貼文中同樣出現。

研究者嘗試為32星期的研究期製作「每星期獲得最多回覆用戶排行榜」,結果發現在運動數據庫中最有影響力的1名連登用戶,在32星期當中排頭10名22次,另有3名用戶排頭10名超過16次。不過除了這4名用戶之外,其他用戶的影響力就相對分散,合共有147名用戶曾在這32星期中排頭10名最少1次,當中有113名用戶排頭10名只有1次。換言之,除了極少數例外,連登上討論時事的意見領袖並不穩定。

相對來說,研究者也為非運動數據庫製作了同樣的用戶排行榜。在20星期當中,最有影響力的連登用戶上榜13次,另有4名用戶上榜10次。不過,只有75名用戶上榜最少1次,當中有46名上榜只有一次。也就是說,在非運動數據庫中意見領袖的位置相對來說要穩定一點。

研究者也分析了每星期的排行榜和上星期的排行榜有多太差別,結果發現運動數據庫的穩定程度雖然較弱,但到了運動尾段時有輕微走向穩定的趨勢,不過仍然比非運動數據庫明顯低。

最後,研究者嘗試找出影響用戶影響力的因素。他們發現,用戶開戶時間越長影響力越大,不過在非運動數據庫中的效果比在運動數據庫中要大。在運動數據庫中,發帖越多的用戶影響力越大,而且效果比回覆數大。

總的來說,研究確認即使在網絡社會運動當中,仍然會有意見領袖的存在,不過他們的地位並不穩定,人們會隨運動發展轉隨其他意見領袖。參與論壇的時間越長會增加影響力,但在討論時事時這個優勢會被削弱。

最後,研究者指出作為量化分析,未能處理一些質性分析才能處理的問題。例如專門就即時性事件發帖的用戶(我想是指「推到完場」類的發貼)也會引來很多回覆,這種情況要通過內容分析才能解釋。一些用戶亦可能雖然只在某一時刻受關注,但這個關注可能很有決定性。連登本身的平台特性,也代表同一分析在其他地方(例如Telegram, Facebook)會有不同結果。不過反過來想,也可能因為連登本身的平台特性,使得它在運動其間更受關注。

論文全文

最後最後,翻譯完這篇論文,當然很好奇那個「最有影響力連登用戶排行榜」。問過兩位同事,在這兒分享。

(本網歡迎各界投稿,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