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六国就伊朗核问题达成协议?

7月14日,经历了长达两年的拉锯式谈判,伊朗与中美俄英法德六国终于宣布达成全面协议。这也是继四月份的框架性协议之后谈判各方朝着最终解决伊核问题迈出的又…
关注者
497
被浏览
109,966

18 个回答

虽然各国的努力是好的,但这个协议确实是命途多舛。我们可以从整个事件的发展中看出端倪。

美国给伊朗送上的导弹大礼激起了巨大的连锁反应。失去了“三号人物”苏莱曼尼少将的伊朗,全国上下沉浸在悲哀的氛围中,“复仇”也必然被贴上了伊朗高层的议事日程。

尽管以伊朗的远程打击能力,要威胁美国本土几乎不现实,但作为在中东极具影响力的区域性大国,伊朗仍然有能力通过代理人和外交手段进行有限的报复。暂停“伊朗核协议”,就是伊朗目前能找到的最好的威胁美国的方式。

这确实也在国际社会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避险恐慌情绪,欧盟三国领导人紧急发表声明,敦促伊朗回归正轨,中国和俄罗斯也对伊核协议的未来表达了担忧。

然而深感被美国背叛的伊朗,究竟能否回到协议当中仍然是个未知数,那一纸命运多舛的伊核协议,也在动荡的国际局势中,显得格外单薄……

从民用到军用

一个让人颇感讽刺的事实是,伊朗的核进程是由美国启动的。

在50年代的巴列维王朝时期,美国、以色列、欧洲等势力与积极西化的伊朗保持着极为紧密的联系。当时的艾森豪威尔政府,为了增强美国在全球的影响力,尤其是在对手苏联的南方培植一个有能力牵制对方的强国,对伊朗输出了民用核反应堆的技术。

这个计划名为“和平原子能”(Atoms for peace)。

艾森豪威尔收到"和平原子能"主题的邮票

(图片来自:Wikipedia@ENERGY.GOV )▼

在美国的带领下,不仅美国技术人员大量流入,包括瑞典、法国等国在内的核技术公司也纷纷涌入伊朗这个新兴市场,为伊朗带去了最早的核设施和核原料。

伊斯兰革命打断了这个进程。在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建成的早期,几乎所有面向伊朗提供的西方核援助都被撤销。而在油气资源仍然丰富的情况下,当时的伊朗领导人也并没有看到核设施在民用领域的价值,宗教领袖霍梅尼曾公开表示,伊朗不需要核。

在伊斯兰革命之前,伊朗开始建设布什尔核电站

革命发生时,一处反应堆已完成50%,另一处反应堆已完成85%

可能霍梅尼觉得阿拉比核武器有用

(图片来自:Wikipedia)▼

但在被西方社会突然孤立,且与邻国伊拉克关系紧张(很快战争也爆发了)的情况下,伊朗对核能力的需求从未如此高涨。在与世界各国进行了接触,却频频被美国打断之后,伊朗最终还是选择了和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合作,进行核设施的开发。

苏联虽然解体了

但是俄罗斯继承了苏联大部分的核能力

包括核武器、核电站,以及最重要的人才

(虽然被西方国家挖走了不少)

(图片来自:shutterstock@Vladimir Mulder)▼

前期的核试验,和巴列维王朝时期一样,都是在民用条件下进行开发的。作为核原料的铀浓度是区分民用和军用设施的主要标记,大致上以5%为界限,低于这个浓度的只有民用的价值。而铀的浓缩程度,也将在未来的伊核协议制定过程中,成为各方博弈的主要焦点。

美国核能公司把伊朗民用核设施的建设

作为案例用在广告宣传中

(图片来自:Wikipedia)▼

负责监控世界各国是否恪守《核不扩散协议》,坚持核民用化的国际机构是国际原子能机构。这是一个独立于联合国的国际组织,总部在奥地利,受到美国的影响较小,立场上与欧盟更加接近。而且由于其特殊性,这个组织直接向联合国安理会汇报独立调查的结果,国际公信力很高。

设在维也纳的国际原子能机构总部(左边这栋)

(图片来自:shutterstock@kolbet)▼

到了21世纪初,经历了十多年核浓缩试验的伊朗终于引起了这个组织和安理会的注意。为了换取国际社会对伊朗核技术开发的许可,伊朗于2003年开放了国际原子能机构观察员的入驻。调查结果却是模棱两可的:没有证据表明伊朗的核活动与武器有关,但也不能断定伊朗没有在开发核武器。

2003年,伊朗和欧盟三国就伊核问题谈判

(图片来自:Wikipedia@Mojtaba Salimi )▼

这个结论果然带来了巨大的争议。

伊朗方面坚称,核设施开发完全是为了民用,即使是《核不扩散协议》也没有限制各国进行替代能源开发的条文,伊朗的所作所为完全不需要国际社会担忧。

伊朗重水反应堆

(图片来自:Wikipedia@Nanking2012)▼

而美国和以色列则对结论的后半部分大做文章。比如2012年,美国国会研究处就表示,伊朗储存了大量浓度20%的浓缩铀,证明伊朗完全有能力进一步完成武器级的铀浓缩。而以色列的情报机构摩萨德更是十多年来都在不遗余力地追踪伊朗的核武器,尽管到目前为止都还没有实质性的证据。

铀浓缩度对应的功能不同

民用4%左右就够了

说伊朗达到20%这就是在暗示武器化了▼

但无论是拥核国家还是无核国家,对伊朗这样一个具有不稳定性的国家开发核武器的进程,依然抱有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无论伊朗的铀浓缩已经进展到了哪一步,人们都希望找到一种有效的方式,使伊朗的核开发锁死在目前的水平,不要向核武器进发。

这就是《伊核协议》诞生的背景。

协议艰难达成

2013年6月,伊朗现任总统鲁哈尼当选。

这是一个给伊朗核问题带来转机的伊朗领导人。在他当选总统之前的政治生涯中,他就已经作为最高国家安全委员会的秘书长,参与伊朗核问题谈判多年,并且与欧洲国家建立了信任关系。

2003年,鲁哈尼在促成《德黑兰宣言》的会议上

在核问题上,算是经验十足了

(图片来自:Wikipedia@Khorasani )▼

当然,若是将这位前安全外交官描述成“亲西方”也属于一厢情愿。鲁哈尼的革命背景极为过硬,长期任职国家安全委员会也证明了他在伊朗政坛受到了很高的信任。事实上鲁哈尼经常炫耀,自己是如何在与西方的谈判过程中为国家推进核计划争取了时间。

要争取更多时间,还给靠几个大邻居加持一下

(图片来自:Wikipedia@Пресс-службаПрезидентаРоссии)▼

当然,比起强悍的内贾德,鲁哈尼确实比较务实、温和。但这一切都是建立在伊朗已经通过20多年的捉迷藏,初步建立起核工业体系的基础上的。据称,当他作为总统重启与安理会、欧盟各大国的谈判时,伊朗的浓缩铀已经走到了“黄饼”阶段(铀浓度高达40%~70%)。

鲁哈尼在布什尔核电站

(图片来自:Wikipedia@Hossein Heidarpour)▼

手里要有牌,谈判才能不慌。

美国此时也换了当家人,民主党总统奥巴马于2009年接替小布什上台,试图修复因为前任四处开战而千疮百孔的美国的公信力。通过外交手段,以封锁解除甚至援助的方式,换取伊朗对《核不扩散协议》的遵守,则是他计划的一部分。

奥巴马也是极力反对伊朗拥核的

只是方式主要靠谈判

(图片来自:shutterstock@ChameleonsEye)▼

相比较而言,出身共和党的小布什政府对伊朗的态度要强硬的多。在伊拉克战争期间,伊朗曾尝试过与美国接触,以中止核计划换取美国的帮助,却遭到了怀疑和拒绝,双方关系一度降到冰点。

然而即使是美伊双方都换了温和的领导人,中、俄、英、法、德等各国也对伊朗核问题能看到解决的曙光表示支持,要最终达成协议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毕竟对于伊朗来说,核是他们能用来制衡美国和以色列的重要手段,而参与讨论的各国也各自有利益。

谈判桌上的博弈复杂程度超乎想象。

事实上《伊核协议》也是现代国际外交场上出了名难产的协议。美伊两国,加上中、俄、英、法、德,还有欧盟代表进行了整整20个月的漫长谈判,才最终达成了一致。期间会议进程不断延期,美国人甚至还怀疑过伊朗代表(外交部长)的代表性,质问他是否得到了总统和更重要的宗教领袖的充分授权。

2015年7月14日

伊核问题六国与伊朗核谈判小组举行代表切磋

漫长的谈判过程终于促成了一纸协议

(图片来自:Wikipedia@Bundesministerium für Europa, Integration und Äusseres)▼

最终的协议中,伊朗在纸面上放弃了很多核权益,包括:

减少97%的铀储量

并限制铀浓缩比例在3.67%以下;

撤销2/3以上的铀离心机(浓缩设备)

而且保留下来的还是最老式的那些;

接受联合国“工作组”的检查和重水反应堆改造

确保核原料无法武器化;

关停最大的铀浓缩研究所15年;

然而从另一个方面看,伊朗也获得了各国关于很多实际利益的保障,包括:

联合国和欧盟的大量制裁即时中止,伊朗得以回收1000亿美元的海外资产;

美国撤销对伊朗的“二级制裁”,也就是不再禁止其他国家与伊朗的贸易,但美国还是保持本国制裁的权力;

联合国和欧盟不会再对伊朗追加任何核相关的制裁;

如果伊朗能长期坚持在协议框架内运作,那么在8年后欧盟还会取消对其个人和机构的制裁;

虽然美伊双方对条约内容都不是完全满意,但正是这样才说明了条约起到的制衡作用,这也是一份相对公平的协议。在其他各国的促动下,《伊核协议》于2016年1月正式生效。

最高领袖也在期待着协议达成

(图片来自:Wikipedia@Jim.henderson)▼

争议与撕毁

然而建立在谈判桌上的协议总是很脆弱,往往因为时局的变化遭到巨大的挑战。《伊核协议》就是这样一份以两个高度对立的国家为主角签署的不稳定的条约,只需要一个导火索就能将其点燃,成为一堆废纸。

更何况,从条约签订阶段开始,美国国内的反对声音都从来没有停息过。

虽然他们自己有了,但是"NO NUKES for IRAN"

(图片来自:shutterstock@a katz )▼

由于《伊核协议》的议定过程是由美国政府主导的,因此在性质上属于“政治承诺”,它要在美国变成有法律效力的“条约”,还需要国会两院的支持。奥巴马也确实把《伊核协议》当成自己在任内可能达成的最高成就之一,向国会极力推销整个协议带来的和平价值。

然而国会内部却有着明显的撕裂——众议院反对协议,参议院同意协议,最后是因为过了国会60天的审查期,这份协议才勉强过关。

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关于伊朗核协议的会议

各有各的算盘

(图片来自:Wikipedia@U.S. Department of State)▼

很多共和党议员对这个结果是极为不屑的。有的人甚至炮轰奥巴马是个“天真的孩子”,居然会相信“伊朗人的鬼话”。还有人指责奥巴马“在某种程度上不爱国”。这正是协议内容无法在美国获得完全支持的体现,在奥巴马任内他尚可以通过总统威信压制关于伊核协议的讨论,等共和党再次上台的时候,情势急转直下就不奇怪了。

美国人民不愿意,伊朗人民也不领情

(图片来自:shutterstock@ Milosz Maslanka )▼

2017年初,顶着一头金毛的特朗普上台。他是美国保守主义的最典型(甚至有些极端)代表,和犹太利益游说团体始终关系密切,在中东事务上对以色列多加保护。而当年那些炮轰奥巴马外交政策的议员,受到的也是势力强大的犹太游说集团的影响。

有人欢喜有人忧

2017年特朗普就职典礼上

(图片来自:Wikipedia@Lance Cpl. Cristian Ricardo)▼

在2017年美国“工作组”两次证实伊朗正在按照协议进程撤销核设施的情况下,特朗普还是在公开场合表示,这个协议“是美国有史以来最糟糕、最单方面的交易之一”。

而在仅仅一年之后,特朗普又宣布单方面退出《伊核协议》,因为它“没有带来平静,没有带来和平,而且永远不会。”引发了全世界范围内的轩然大波,而除了共和党和一些现任的政府官员,以及以色列外,全部的声音都是在指责特朗普不识大体。

"只有我可以带来和平和平静"

(图片来自:wikipedia@The White House)▼

识大体的是伊朗。

在美国单方面退出的情况下,伊朗方面仍然同意了其他国家的挽留。但对容易受到美国影响而动摇的欧盟国家,伊朗还是提出了几项追加协议,希望他们能继续保持与伊朗银行的业务关系。欧盟也确实快速做出了反应,判定美国恢复制裁为非法,欧洲公司可以不必遵守。

尽管意识形态上有着重大的差别,但欧盟需要伊朗的石油,而且地理位置上更靠近中东的欧洲也更不愿意见到中东局势过于混乱,因此在《伊核协议》的议定和执行过程中,英、法、德等国都对伊朗释放了很大的善意。

然而国家层面的定性却无法遏制欧洲公司对美国的恐惧,伊朗的经济活力还是断崖式下跌了。

所以在几个月后,伊朗又一次提高了铀浓缩度,国内的整体舆论也开始向着对美强硬的方向倾斜。

而当美国无人机上的那颗炸弹击中苏莱曼尼少将的时候,这个已经被两国打开一条缝的潘多拉魔盒,或许已经没有关上的可能了。

*本文内容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识局立场

封面图片来自:shutterstock@Nick Beer

《伊朗核问题协议》主要为伊朗停止核武研发及制造、接受国际监督,以换取国际社会逐步取消对伊制裁。其中,奥巴马政府对伊朗的“两个承诺”是协议达成的关键:
1.承认伊朗拥有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
2.承诺美国不谋求推翻伊朗政权。


得益于双方的妥协与互信,伊朗的离心机数逐年下降、福尔多浓缩铀厂改为核物理与技术中心、超标浓缩铀被分配稀释处理,而联合国及欧盟的部分制裁也在逐步取消。

但视之为“美国败笔”的特朗普将该协议“打回”国会,要求其在60天内决定是否要退出协议并恢复对伊制裁。在国际震动中,以色列及沙特高声支持,欧盟却旗帜鲜明地站到了伊朗一边,协议的存续越发扑朔迷离。想了解变化的原因和协议的未来,我们需要先分析下各国对协议的立场。


--------------------------------------------------------------------------------------
各国立场分析

1.伊朗:
作为长期被国际社会封锁、制裁的中东大国,伊朗坐守世界第一大天然气储量、第四大石油储量,却难以将之转为经济源动力。在鲁哈尼上台前,食物补贴与汽油补贴被逐年削减,民众在忍受物价飞涨、工作难求的情况下却仍旧看不到希望,国家经济正走向衰退甚至崩溃的边缘。

(仅2014年5月,伊朗供电价格便增长了25%,水价增长30%,汽油价格增长75%,银行利率上调25%。大量中小企业因为高税负及日渐萎缩的市场而倒闭,国家GDP增速跌至负数。)

长此以往,为了确保伊朗政权不受冲击,以防美国搞“颜色革命”,寻求国际制裁的解除、提振国内经济便成为了精英阶层的共识。由此在核武器的开发上伊朗势必要作出让步,而在核问题上持强硬态度的内贾德政府也只能成为安抚底层民众、转变国家政策的政治牺牲品了。

所幸经过谈判,核协议在保留伊朗对核基础设施、研发能力的同时通过暂停核武开发换来了美欧的制裁解除,对伊朗而言及保留了尊严也带来了重振经济的机遇。也正是因为如此,即便面对特朗普的再三挑衅,伊朗政府在驳斥的同时依旧保持克制,并重视协议的履行。

(温和改革派鲁哈尼的上台正是伊朗民众不满于经济衰败、民生萧条的结果。伊核协议执行后,其GDP增长率从2014年的-2%飙升到2016年的5.5%)

2.沙特、以色列:
中东土豪们与伊朗之间的恩怨情仇可就说来话长了,仅数次中东战争便掐得你死我活,更别提三国在伊斯兰教义、历史争端、领土纠纷等一麻袋问题上早已纠缠不清了。而在这场势同水火的零和博弈中,伊朗借核协议重获新生的可能将对沙特及以色列产生巨大威胁。

(宗教冲突、民族冲突、历史遗留问题,这是伊朗与周边国家难以回避的问题,更是你死我活的较量。在制裁解除时鲁哈尼便公然宣称要加强对巴勒斯坦、也门、巴林等国内亲伊代理人的支持,这进一步引起了土豪们的警惕)

况且,土豪们从来就不相信,伊朗会为了取消制裁而放弃通过核武装弥补自身军事实力上的不足。其认为伊朗只是受困于当前疲敝的国民经济而选择“暗度陈仓”,在通过核协议获得海量资金及合作的同时暗地里继续研发核武器。

(国际社会对伊朗制裁的解除将会使得伊朗至少获得1500亿美元的解冻资金,并取得购买大量工业产品的海外渠道,加之外来资金及技术支持将会使伊朗步入发展快车道。)

同时,在前文《沙特访俄:美国再挨一刀?》中,小编已说明了稳定油价对沙特、阿联酋等中东石油大国的财政收入乃至社会秩序的重要性。盛产石油的伊朗曾在国际制裁下困守金山,出口量仅不到110万桶/日,国际石油市场则更多被沙特、阿联酋、俄罗斯等国所占领,可谓相安无事。

但如猛虎归山,伊朗原油日出口量随制裁解除便飙升至220万桶/日,令原已低迷的国际原油价格再度大跌,仅解除当日便跌至每桶 27.67 美元。可以确定的是,随着伊朗石油出口量的激增,沙特等一众大佬们的石油份额将会大大缩水,且国际石油价格将在美国与伊朗的双重注水下持续跌落。

(全球能源巨头英荷壳牌、道达尔石油公司高管已与伊朗国有油企展开接触,就联合开发、扩大产能达成了协议。有分析认为,随着伊朗重返国际石油市场,油价可能会从当前每桶不足30美元“跳水”至20美元

总而言之,伊朗对石油市场份额的抢占和对石油价格的破坏无异于往沙特众国心口捅上一刀!无怪乎特朗普一说退出协议,中东大佬们就拍手叫好。


3.美国:
为了和奥巴马区分开、吸收选票,特朗普竞选时便怒喷核协议是对伊朗的妥协。如今医疗改革止步不前、“限穆令”被法院否决、加州枪击种族对立,四处救火的特朗普将退出协议作为履行政选承诺、转移民众视线也属无奈之举。

(我有什么办法,我也很无奈呀)

同时,美国国会内部的犹太集团确保了以色列对美国政策的制定有着较大影响力,特朗普正是看中了这一点。其废除“奥巴马医疗法案”、推动税法改革等一系列举措需要得到更多的政治支持,而退出伊朗核协议将是示好以色列、减少施政阻力的有效途径。


其次,作为长期的军火“金主”及商业伙伴,奥巴马示好伊朗的政策让以色列及沙特尤为恼怒,数次与奥巴马的会面更是不欢而散。如今退出协议的做法将极大修复三国关系,也为力主重振军工业以创造就业岗位和经济收入的特朗普带来更多海外订单和市场需求。

(从美国退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后以色列高调跟随其退出便可看出两国关系随核协议的遇冷而再度升温;沙特则在特朗普上任伊始便与其签下了史上最大的一笔军火订单。)

值得注意的是,巴沙尔政府重掌大权令俄国势力得以重返,这让试图抽身中东的美国始料未及。如今一向与俄罗斯在国防安全和经济贸易上有着长期合作的伊朗重回国际舞台,这让美国开始警惕普京是否会借此机会以伊朗、叙利亚为代理人实现进一步的扩张。因此扬言恢复对伊制裁也有试探俄国中东政策、警告普京不要乱动的意思。


4.欧洲:
从2003年欧盟出台的《欧洲安全战略》便可看出,核生化武器的扩散是其首要安全关切,且在核问题上重视多边合作、反对任何单边主义做法、强调利用政治和经济杠杆核问题。

用人话来说:打架多暴躁,何不坐下来聊聊天?


同时,伊朗是欧盟第七大石油供应国,其中意大利、西班牙和希腊是石油买得最多的。伊朗制裁的解除带来石油价格下跌、市场供给增加的同时,将推动希腊众国的经济复苏,并为欧洲资金寻得一个有待开发的新市场。此时协议面临风险,对欧盟一众资本集团无异于晴天霹雳,故而在针对特朗普的反对声中,欧洲企业的呼声反而是最响亮的。

(伊朗国家石油公司表示,其向欧洲原油出口量将由50万桶提高至每天80万桶,可见伊朗与欧盟的经贸关系的日渐深化)

但倘若协议被撕毁,伊朗再度封闭甚至引发中东战争,作为近邻的欧盟将会面临能源供应短缺、难民激增、地区安全倍受威胁等一系列困境,甚至重陷脱欧恐慌,其外交与安全政策将彻底失败!

因此欧盟一直主张通过对话磋商解决伊朗核问题,并最终促使了伊朗核协议的签署,可以说没有欧盟就没有伊朗核协议。

那么问题来了,伊朗核协议会不会被撕毁?
----------------------------------------------------------------------------------------------------


首先,美国单方面退出协议会对其国际信誉造成损害、加深国际孤立程度,同时也将关上朝核问题和平解决的大门、成为影响恶劣的“前车之鉴”。因此,除非伊朗公然毁诺,否则直接退出协议的决策不会被美国国会所接受。

(特朗普多番向伊朗挑事找茬,便是希望激怒伊朗以促其率先违反协议,从而获得修改、推翻协议的借口。但伊朗并不接招,反而坚持履行协议,美国在国际舆论上反而落了下风。)

其次小编认为,协议是否会被撕毁关键不在特朗普,而在伊朗:

1.伊朗一直坚持通过扶持代理人的方式对外输出革命,这对中东多国是根本上的体制威胁。以沙特与伊朗断交为标志,两国矛盾及地区博弈进入白热化阶段,在局势越发不可控的情况下,围绕也门、卡塔尔、叙利亚的代理人战争很有可能演变为席卷中东的第六次中东战争


如今沙特、以色列等国对伊朗的敌视与日俱增,而纸面上军力不敌沙以的伊朗若要保证自身国家防务安全,只有通过核武器的开发来获取不对称威慑力。因此不排除经济好转、获得喘息之机后,伊朗主动撕毁协议、以应对中东乱局的可能。


2.哪怕伊朗“努力改造,重新做人”了,在国家安全及地区政治上毫无互信基础的中东众国仍不会相信伊朗和平利用核能的承诺,因此核协议反而让沙特担忧伊朗借协议获得资金以加速核武的研发。

在此战略判断的基础上,沙特、以色列等国或将加速军备竞赛甚至配置核武器以应对潜在的“伊朗核威胁”,由此伊朗也将不得不重启核进程以保卫自身国防安全。可以说在中东政治互信缺失的情况下,伊朗核协议的长期维持将会举步维艰。

(由此也可理解伊朗承诺不研发核武器,沙特反而声称将从巴基斯坦购置核武的“荒唐现象”)

3.在美国与欧佩克的石油竞争下,国际石油市场长期低迷,因此伊朗石油贸易的增长或许很难获得足以支持经济回暖的利润。加之许多伊朗企业的政府色彩浓厚,西方资本集团对与其展开深度合作仍抱有顾虑,伊朗经济的重振及外资引入面临着极大阻力。

若上述情况得不到改善,伊朗很有可能在对外开放后反而逐渐沦为以石油出口为经济支柱的资源导向型国家,可谓得不偿失。且由于经济封锁和顶端阶层的经济垄断,伊朗贫富两极化程度越发严重,中低收入群体对政府腐败、就业难、生活成本高等社会现象十分不满。长此以往,伊朗政治体制的稳定性或将被动摇。


由此伊朗可能会重蹈覆辙,主动退出协议、激化美伊冲突以转移国内矛盾、防止国家政权乃至政治体制受到冲击。届时,鲁哈尼又将步内贾德后尘,成为新的、维系国家稳定的政治牺牲品。

-----------------------------------------------------------------------------------------

综上所述,核协议的维系与否,在于中东环境是否稳定、伊朗民众的经济预期能否被满足,而不在于白宫的一条推特或者一声咆哮。




更多其他文章请关注小编建立的公众号“浮世兿語”,欢迎读者大佬们前往公众号骚扰小编,一同探讨国际局势,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