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清平乐》里的宋仁宗对曹皇后的感情?

感谢大家的回答,但是还是希望大家就小说和剧来分析回答,历史大家都是知道的,没有人去恶意歪曲历史哒,不用刻意强调哈,还是请大家对小说和剧来分析评价~
关注者
873
被浏览
2,935,352

244 个回答

本回答仅基于电视剧《清平乐》帝后线,即经过正午阳光导演编剧的艺术加工、人物设定、王凯和江疏影为主演的人物演绎。

由于已经陆续得到许多历史的科普我也去查过史书了,所以写在前面,对于我而言电视剧《清平乐》本就于真实历史有出入,我也并不会将电视剧讲述的全部内容当成真实历史,当然我也并没有打算事无巨细的了解那段历史。

历史是不需要我真情实感的为绝美爱情落泪的,这些东西早就已经消逝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中,只留下寥寥数笔,其实让我看的话,自然是毫无波澜的。

历史的宋仁宗又不是真的是王凯那长相,爱干嘛干嘛,我是不care。

所以我只是把清平乐当成一部制作精良的古装剧,虽然它把背景落在宋仁宗年间,但是在我看来只是跟《琅琊榜》和《风起长林》同样的架空古装剧,只是选用了宋朝的人文风貌而已。


—以下为原回答—

“半世疏离,一世知己,与你相守朱门里。”

我个人觉得这是一种很复杂的情感,不同于简单情爱的感情。

大娘娘在衮服事件上,说官家,“从未将母子之情置于国事之上。”

这句话同样可以适用于此,“从未将儿女私情,置于国事之上。”

欣赏有之,忌惮猜疑亦有之。

曹丹姝的设定很“正午阳光”。

从霓凰到蒙浅雪再到林奚。

她们都不是普通的女人,她们独立自信,心中有天地,格局和境界是不同的。

两个人彼此之间的情意一种介于知己与伴侣之间的有着极强的张力的势均力敌的关系。

这种感情远比单纯的帝王和后妃要复杂很多。

因为两人之间是心有天下,先江山社稷,后儿女私情的。

皇帝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妃,能得到他另眼相看的都是不同的。

着重塑造的四位女性,每个人对于官家而言都是不同的。

对于赵祯而言曹丹姝也是不同的。

她不是贵妃那样的简单直接,也不是跟苗娘子那样的青梅竹马的陪伴,也不是像陈氏那样的带有遗憾,曹丹姝和赵祯,先是成就千秋功业中的政治同盟,最后才是彼此深埋心底的情意。

对熙春的心动,是因为她见过他所向往的世界。

她的潇洒豁达,她的聪明能干,但她并不适合深宫。所以他放手成全她的天地,还她江湖悠远,因为她并不是天下人眼中适合的皇后,也不该因为他的私心而将她困在孤城里。

在送走她的时候,官家注视着马车的离去,感叹,“到底谁才拥有这四海呢,我一辈子去的地方,见过的东西,怕不及她所见的一两成。”

熙春离开时问官家会选什么样的女人做皇后。

官家回答,“大概是适合在这里,也能够忍受一辈子在这里的女人吧。”

曹丹姝和陈熙春的共同之处在于她们的性情洒脱,一样是男装的俊俏,红妆的清秀,机敏活泼,骨子里是潇洒恣意。

但不同之处在于曹丹姝出身将门,少年时入应天府,拜范仲淹门下,学忠君之心。

想到范仲淹,就想到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在赵祯对于她的评价

“她是一位周全得不能再周全的皇后,用礼节把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

“朕就是为国立后,你也是我赵祯的妻。”

“这里是后宫还是前朝大殿,你是我的皇后。还是御史中丞,左司谏右司谏。”

“你一辈子以规矩为武器与我对峙,曹丹姝,你得到你想要的了吗?”

丹姝的不同,因为她明白她有她该承担的责任,而不是凡是只想着回报。

第一次婚约,她是为了替长辈报恩而接受,第二次那些阴差阳错而告诉丹姝的是,官家是为了天下而选择她。

所以她的责任是做好这个皇后。

即使是有难过,但她也接受。

君臣夫妻。

她和他,先是君臣,才是夫妻。

她总能给自己找到合适的位置。

正像范仲淹所写的那样,“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因为心怀天下。

所以她是自身闪烁着耀眼的光芒熠熠生辉的存在,有着巾帼英豪不逊男儿的魅力。

德才兼备,文武双全,遇事沉稳。

这种由内到外散发出来的魅力,来源于她的见识和阅历,来源于她的心胸宽广和博爱。

这样的女子,用苏先生的话来说就是若非霁月清风,疏阔男儿,又怎能与之相配。

赵祯说她周全得不能再周全,因为她在尽己所能去守护天下她可能作为妻子并不能像别的女人那样贴心,因为她周全而妥当的处理着她的事务,委屈留给自己。

她在面对倾心之人,想得却是倾毕生才学,辅佐他的千秋功业。

本质他们爱人方式是相同的。

放手成全。

她虽动心,却不会给对方负担,也不需承诺。

你需要什么,我就为你做到什么。

就像林殊和霓凰的此生一诺,来世必践;就像萧平旌与林奚之间的“我的心会永远等着你,但我的脚步不会为你停留”,就像蒙浅雪对萧平章说,“我更喜欢与你并肩沙场,同历风霜”。

她们不拘泥于儿女私情,在家国大义面前可以牺牲小我。

或许有惆怅,又或者有遗憾,但这些都不是全部。

因为她们身上有着值得牺牲情爱的理想和追求,所以我认为如果不断在说这样的曹皇后与官家之间渐行渐远和若即若离是曹皇后的悲哀命运的话,我认为这是不理解她的理想和追求。

清平乐这个故事本身就是在讲述很现实的抉择和权衡,世事本就难两全,身居高位者的取舍和牺牲,这一点曹丹姝很清楚。

就如即使坐拥天下的官家,他也不能选择自己想要的妻子。

而她也并不会因此自怨自艾,或是后宫女人一般想着如何去争宠。她说她没这个本身,她也没这个打算。

因为本就是被那位意气风发的少年天子吸引。所以她给自己的定位就是助他成就千秋功业,携手并肩共书华章,守着基业开创清平盛世。

这条路,固然是因为阴差阳错,也是丹姝自己的选择。

可能看着会觉得在感情上遗憾于两个人没能真正琴瑟和鸣,相守一生。

他们虽然各自有情意,却后知后觉,也因为江山社稷而疏远。

社稷在前,所以情埋心底。

其实携手并肩,不轰轰烈烈,却是润物细无声的深入内心。

但相反,丹姝和赵祯之间的这种相敬如宾和知己之情,她比任何人都能理解他,因为他们相似。

由爱而生贪嗔痴念,但谁能保证至死不渝。

帝王多薄情,一入宫门深似海,向来是只闻新人笑,不见旧人哭的。

后宫女子多浅薄,大多眼界和思维都局限在这四方天地。

在大多数后宫女子的命运,无非是幸运的得到帝王宠爱,又或者是是家族给予后盾争权夺利。

所以说出“他不愿我做他的妻,那我便好好做他的臣”的丹姝才是这样与众不同。

出身将门,生性洒脱,也有傲气。

曹皇后拥有的格局和眼界是她的家世耳濡目染的,所受的教育和见识是来由良师所授阅历充实的。

她跟赵祯在格局和境界上是在同一层次的,所以他们是惺惺相惜的知己,才能真正是“始终并肩”。

因为彼此之间的眼界足够长远,看到的是家国天下,期盼的是河清海晏,国泰民安,而不是把目光局限在小情小爱之上,去纠结和痛苦什么一生一世一双人。

帝王家即使有真情,也是要为朝局天下让位的。

有太多的责任和负担,要承担起整个天下。

在其位,谋其政。

丹姝有足够的眼界和格局和思想抱负,又多了将门之后所拥有的坚韧果敢,稳重冷静能独当一面。

因为身份掣肘和自信傲气她不会也不能如寻常女子一般去争得天子宠爱,因为她的皇后身份注定了她要为天下女子做表率,要贤良淑德,要母仪天下。

从她练就一手飞白就可以看出她很能静心,同时字如其人,她潇洒飘逸的行书,比起一般的才女娟秀小字,多了大气洒脱,赵祯在替她指点时也说,女诫不合你的气质。

洒脱而有内才,心中有天地。

这种美而不自知,更像是甘醇的酒,需要细细品味,回味悠长的那种女子。

她有身为皇后的端庄稳重,亦有戎装男装劲装的英姿飒爽,在人群中就是耀眼而让人欣赏的。

同时,丹姝对于赵祯,是包容而有安全感的。

官家对贵妃、对苗娘、对女儿、对他的后宫,对他的天下和百姓,都是给予庇护的一方。

他有着一颗不会过多苛责的仁爱之心,待人处事温柔仁慈。

但他只有在丹姝面前,才会露出另外一面。

他的冲动,他的无奈,他的脆弱,他的患得患失,这些都只在丹姝面前展现。

权高必然责重。

而他作为帝王身上肩负的责任很重,要承担的东西也很多,有很多无奈,有很多不得不。

但一个人所能承受的东西总归是有限的,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强撑。

他有有很多纠结的时候,要权衡的事情很多。

说实话他在面对其他的宠妃也好,女儿也好,可能心情上是放松了,但是这只是逃避面对问题,无论如何他都得去面对现实。

而赵祯在面对丹姝的时候,能看到更多激烈的冲突和对峙,因为他们在相同高度和境界上,在精神层面的沟通和交流。

在情感和精神上,赵祯是天下人的依靠,而曹丹姝能给赵祯依靠。

他可以在她面前肆无忌惮的发泄自己的情绪,因为她理解他的脆弱颓丧,理解他的两难境遇,能给精神上的支持。

虽然她有责任劝谏他,礼义与他对峙,站在他的对立面与他抗衡,推着他面对他不得不权衡的东西,她要替他持正方,告诉他你不能随心所欲,告诉他必须谨慎。

因为为君者,一言可福万民,一言可祸四海。

他们两个人大多为了大事争执,为了难以两全的无奈而争执,而这实际上是把赵祯本人情感上和理智上的冲突用这样的方式展现出来。

这是曹丹姝对于赵祯而言的特别之处。

因为忠言逆耳。

她总在是顶着天子之怒。

这要多强大的内心才能始终如一。

基本上赵祯在丹姝这才能有安全感,露出脆弱和依赖的一面,展现没有安全感的一面,或是撕开隐忍的一面。

她是最了解他的人,在他不能承受的时候给予安慰和陪伴。

潜意识里情感上是依靠对方的所以才会是这样一个态度。

不可否认帝王总有猜忌,也会有所怀疑,毕竟丹姝确实是属于会让人忌惮的能力和手段,又足够聪明,所以赵祯对她肯定也是有戒备,但潜意识还是不由自主的靠近。

毕竟也是人,需要能有发泄的地方,有人可以依靠。

丹姝这个皇后,给了他一个发泄的出口,承接他虽然身为帝王却永远不能随心所欲的不满。

可能两个人之间的磨合,就是在这其中寻找一个平衡点吧。

为臣,也就是用理性和礼制去约束他的任性,同时承接他的怒火。

为妻,就是要无条件的支持他。

但是这么做,情感上必然是会疏远,因为总是见面就是对峙和争执,是没办法真正交心的。

赵祯其实并不缺一个能让他放松和给予支持的曹丹姝,因为这些别人都能给。

但赵祯需要一个能让他释放压力和挡在他的冲动面前承接他对于现实的不满和无力的曹丹姝。

贵妃,苗娘子,徽柔,她们能用她们的方式给他无条件的支持,因为他是她们的依靠。

可是压力不会因为暂时的逃避而消散。

政见不和,想法不合,用规矩对峙也好,都是基于彼此的理解的选择,帝王之间的无奈。

或者说选择的是大爱,而不是简单的两个人之间的情爱。

为江山社稷,为黎民百姓,为海晏河清,国泰民安。

就像赵祯与丹姝之间的,“就算是为国立后,你也是我赵祯的妻。”

两个身份必须要有一方是牺牲的,这就是两人之间的症结所在。

这一点赵祯也是知道的,所以在仅有的片花中这就是一个很大的纠结点,也是赵祯身为帝王的无奈。

为后,是为国,克己复礼。

为妻,是为己,琴瑟和鸣。

皇后有劝谏之责,妻子有支持之义。

他想两全,这是他对于命运的抗争和叛逆,可是最终这是真的无法两全的一件事。

这是身在帝王家的无奈。

注定是无法随心所欲的。

“人间何处不离殇,笑泯得,舍痴狂。”

得不到的,便不奢求。

命数如此,何必执着而徒增烦恼。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说是半世疏离,一世知己。

相比情爱,家国天下更重要。

携手并肩,江山与共的纠葛。


——

当然还有就是漂亮啊。

官家我感觉对丹姝的不同在于她跟他以前见过的姑娘不一样,她是一点都不主动。

当然主要是他先作出来的。

最后打脸真香且追妻火葬场真好笑。

不得不感叹官家真的好会喔。

小心思还挺多的,投其所好,请你喝葡萄酒!指点练飞白!给你送礼物!给你看好文章!给你看水稻种子!

感觉这俩一步到位发展成老夫老妻日常喝酒唠嗑互送礼物牵手练字谈天下。

虽然预计到后面有冲突,但是想想看谁家夫妻不吵架,还是为了各种乱七八糟家事国事天下事,加上官家计较她太规矩不在意他。

官家基本不主动不拒绝不负责,头一次被欺负被虐,想想就带感。

真香。

当然他还是忌惮的,即使电视剧美化很多还是会猜忌她别有用心的。

太现实太难了。啧啧啧。










谢邀。

因为剧版还没播出,先根据小说里面的表现回答一下。

原著里官家对曹皇后的感情是非常复杂的。

对比张贵妃的待遇就能知道,官家对皇后绝对谈不上盛宠。

他可以满足张贵妃无理甚至僭越的要求。比如张贵妃想用皇后仪制出行,虽然最后官家在仲针的劝说下没有同意,但他是实打实地动过心思的。

贵妃用皇后仪制出行,本来就是极大地打皇后的脸。

官家让孙子孙女叫张贵妃“小娘娘”。依制只能对正室祖母叫“娘娘”,对张贵妃的称呼有一种“小皇后”的意味。

张贵妃死后,官家力排众议,追册张贵妃为皇后,甚至要取一个与飞扬跋扈的张贵妃严重不符的谥号“恭德”,最后还是在群臣强烈反对下改成了不温不火的“温成”。

张贵妃以皇后礼下葬,而真正的皇后还活着。


题外话:

官家虽然给予张贵妃极大的荣宠,但跟他自己的感悟有所矛盾。

“但是,徽柔,我们越喜欢一个人,就越不能让别人看出我们喜欢她。将对她的喜爱形之于色,就等于把她置于风口浪尖上,让她成为众矢之的,明枪暗箭会接踵而至,终将害了她。”

官家向来是对张贵妃的喜爱形之于色的。因此张贵妃也受到了来自前朝和后宫多方面的非议嘲讽。

官家对张贵妃到底是什么感情,我看不太透。


曹皇后每次的表现得都很大度。

温成皇后一事,她会劝说徽柔,这是官家能为张贵妃做的最后一件事了,所以她并没反对张贵妃逾制的丧礼。

官家想纳皇后的养女范姑娘,皇后会给官家台阶,以不舍得为由,让官家把范姑娘留在身边。

但皇后心里是难过的。

每当官家提出一些有趣但是不完全合规制的事情,张贵妃总是第一个叫好,但皇后会泼一盆冷水。

庆历八年为闰年,有闰正月。今上正月时观灯颇有兴致,欲于闰正月十五再在禁中张灯,重现上元盛景,便在月初一次宴集上与众宫眷提起。

张美人先叫好,众娘子亦表赞同,连公主都拍着手笑道:“好啊好啊,上个月的花灯我还没瞧够呢!”

皇后却肃然起身,朝今上下拜道:“上元本是一年一度的节日,本无必要一年中相庆两次,且每次张灯花销甚巨,若再行一回,实属铺张之举。陛下常戒我等用度勿侈靡,若张灯之事传至宫外,上行下效,劳民伤财,岂非更有悖陛下圣意?故臣妾斗胆,望陛下收回成命。”

今上此前的笑容似被皇后寥寥数语冻住了,表情略显僵硬,沉默良久他才又微笑开来,双手搀起皇后说:“多谢皇后直言进谏。朕这念头是欠斟酌,张灯之事不必再提。”

到了闰正月十五那一天,宫中果然无特别的庆祝游幸之类事,今上只召了皇后、公主,及几位亲近的嫔御入福宁殿,品鉴书待诏李唐卿所撰的飞白书。

官家明白这是皇后的责任,所以并不怪皇后,但是他会有所不满。

如:

片花中“这里是后宫还是前朝大殿?你是朕的皇后,还是御史中丞、左司谏、右司谏?”

先导片中“你一辈子以规矩为武器与我对峙,曹丹姝,你得到你想要的了吗?”


官家和皇后之间是有感情的。

今上含笑不语,命取笔墨,随即提笔亲书一“清”字,依然是飞白,苍劲浑朴,其中三点奇绝,又出李唐卿三百点之外,旁观者无不赞叹。

此字写罢,今上并不搁笔,而是二指衔笔往皇后处一送,目蕴邀约意。

皇后欣然接过,揾墨提笔,在“清”字之后再书一“净”字,迹婉势遒,而两点又有不同。

众人叹服,齐声道好,而今上则未开口,含笑走至皇后身后,微微俯身,右手把住皇后握笔的手,引她运腕,二人面颊于此间轻轻相触,待旁观之人回过神来,纸上那“净”字二点之间又多了一点。

那一点势若飞旋,更在此前五点之上。

点罢这一笔,今上并非立即松手,尤握着皇后手,侧头温柔地看她。而皇后亦转顾他,夫妇相视一笑。

今上此刻凝视皇后的神情,是我从未见过的。在我印象中,他亦未曾用这种目光看过苗淑仪等嫔御。“温柔”二字其实并不足以形容此状,他与皇后相视之际,目色澄净,眼底通明,仿佛都能探到彼此心里去,那一笑又如此默契,似多少深意尽在不言中。

官家与皇后是有默契的。

皇后看见,亦笑道:“真巧呢。我十八岁那年,也曾玩出过这样的结果……不过那钱可只是一枚。”

众人好奇问:“那皇后许的是什么愿?可实现了?”

皇后却不肯再说,默然低首,但唇角微扬。

苗昭容顿悟:“十八岁的姑娘能有什么心愿?当然是希望嫁个如意郎君了。”

娘子们当即明白,皆含笑看皇后,惟公主还愣愣地问:“然后呢?”

“然后……”今上忽地开口,柔和目光触及皇后,微微一笑,“没过多久,我即下旨,召你孃孃入宫了。”

“原来如此。”公主拍手笑:“那是好兆头了!”

众娘子也笑而叫好。皇后浅笑着,头却越发低垂,并不敢再看官家。

她这年二十九岁,但这飞霞扑面的神态却似闺中少女,这般温柔,大异于我往昔所见那冷静淡定、含威不露的中宫形象。

曹皇后是将门之女,非常有主见有魄力的女子。

片花中表现得不多,但是可以看出皇后虽然不获盛宠,但官家有点依赖皇后的意思。(片花情节并不连贯,只是推测。剧播出后欢迎指正)


但官家也非常忌惮皇后一族的势力。

官家子女稀少,很长时间以来都只有徽柔一个孩子,因此对徽柔非常宠爱。

但是当徽柔的生母苗娘子提出要让皇后的内侄曹评做驸马时,官家表示反对。

那时今上自布了一棋局,正独坐端详,听了苗昭容此言,他以二指拈起一枚棋子,徐徐落在棋盘中。

“你定要天下戚里皆姓曹?”他淡淡道。

甚至于公主长大后与曹评真正产生了爱情,官家也绝对不同意公主嫁给曹评。

原著中怀吉视角下的帝后感情其实比较侧面,但也能略略窥探一二。

从片花来看,皇后也是并不受盛宠但很得官家依靠。

但是很多人说的“先婚后爱”,至少从片花里我看不出来。等待清平乐播出后或许会有个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