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扶貧委員會因應香港特區政府的精準扶貧策略,識別出劏房住戶、單親住戶及長者住戶三個精準扶貧目標群組,合共涉及95萬人。政府會推行各項精準扶貧項目,包括共創明「Teen」計劃、社區客廳試行計劃、在校課後託管服務計劃以及利用關愛隊等為目標群組提供協調和支援。由於過往採用的「貧窮線」在反映貧窮問題上有局限,扶貧委員會支持特區政府從宏觀角度考慮宏觀經濟、政府政策等因素對群組的影響,同時從微觀角度為精準扶貧項目制訂績效指標,評估及比較受惠人士參與計劃前後的變化,為相關精準扶貧項目制訂績效指標(KPI),以監察扶貧工作進度和成效。 ◆香港文匯報記者 劉明

立法會福利事務委員會將於下周一 討論扶貧委員會工作進展,特區政府勞福局及社署提交的文件指出,扶貧委員會根據統計數據,從住戶特徵、就業及收入情況、現金福利援助、居住環境等多方面,識別三個精準扶貧目標群組,包括劏房住戶約21.4萬人、單親住戶約21.3萬人及長者住戶約55.5萬人,扣除群組重疊人口後,合共約95萬人。

為扶貧項目制訂績效指標

在劏房戶中,約四分之三為在職住戶,惟約四成僅具初中及以下教育程度,近八成從事低技術職位,故收入一般較低,卻面對沉重租金負擔,月租中位數約每方呎42元,但人均居住面積中位數僅6平方米,且27.6%劏房戶有兒童,撫養負擔重。

在單親住戶方面,其就業率低於整體有兒童住戶,當中69.9%為在職住戶,25.4%非從事經濟活動。同時,單親住戶教育程度較低,從事較低技術職位及兼職比例較高,較多領取綜援及居於公屋,居於劏房戶的比例亦較高。

在55.5萬名長者住戶中,55.8%屬獨居老人,82.6%沒有從事經濟活動,79%領取綜援、長者生活津貼或高齡津貼。除經濟及住屋需要外,他們亦面對身心健康、社交參與等挑戰,不足八分之一有聘用外傭,只有約三分之一有非同住人士定期給予金錢支援,反映部分長者缺乏照料和支援。

文件指出,過往採用的「貧窮線」在反映貧窮問題上有局限,包括以住戶收入作單一量度指標,令貧窮情況有可能被高估。由於按「相對貧窮」概念制定「貧窮線」,無論扶貧工作成效如何,必有住戶因「相對貧窮」而處於「貧窮線」下,令社會易產生「愈扶愈貧」的錯覺。為持續監察扶貧成效,扶貧委員會支持不單看收入的方式,而是既從宏觀角度反映宏觀經濟、政府政策等因素對群組的影響,亦從微觀角度為精準扶貧項目制訂績效指標,評估及比較受惠人士參與計劃前後的變化,監察扶貧工作進度和成效。

社協:能更有效利用資源

香港社區組織協會社區組織副主任施麗珊表示,精準扶貧對象的三類群組的確是最需要支援的弱勢人群,也是最容易發生社會悲劇的群體,將資源向他們傾斜,能更有效利用扶貧資源,從根源降低社會問題風險。她同時促請政府參考內地脫貧經驗,建立扶貧個案主任制度,由個案主任全程跟進,針對性地協助制定脫貧計劃,然後配合政府推出的各項精準扶貧項目,「這樣扶貧才最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