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島核廢水今排海 一文了解對台及海洋影響 | 公視新聞網 PNN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日本311大地震迄今逾12年,當時為了降溫福島核一廠所產生的逾萬噸核廢水,經處理後於今(24)日中午正式排放入海,預計將持續排放30年。核廢水將如何處理?又會對台灣漁業造成什麼影響?公視新聞網用4個QA帶您一文了解。

2011年3月11日日本東北發生規模9.0大地震,造成陸地區域嚴重災害,也引發海嘯,臨海的福島第一核電廠爐心熔毀。為降溫無法冷卻的燃料棒,日本政府被迫緊急灌入大量海水進行冷卻。

2021年,日本政府宣布,福島含氚廢水將在2年後排放入海;並在今(2023)年7月通過國際原子能機構(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IAEA)審查,8月24日中午正式排放入海。

福島核廢水如何產生?

除當時為冷卻燃料棒的廢水外,由於地下水滲入,使得福島核電廠每日還會產生約130頓的核廢水。

為了儲存這些核廢水,日本政府將核電廠周遭的樹林剷除,興建上千個廢水儲存槽,容量約137萬噸,至今約儲存134萬噸,已屆飽和。

核廢水將如何處理?

(圖/取自我們的島)

東京電力公司聲明,雖然這些核燃料棒的冷卻水中含有多種且高濃度的放射性物質,但透過多核種去除設備(ALPS)進行淨化處理後,可以降低廢水中除了「氚」之外的放射物濃度。

例如鍶-90在經過ALPS處理後,濃度降低至約10億分之1。東電以為裝滿墨汁的標準游泳池(容量為2500立方公尺的)比喻,經過處理後,這些墨汁僅剩下約2.5毫升(1/2小匙左右)。

待這些經過處理的「ALPS處理水」經過檢驗後,確認除了「氚」之外的放射物都低於國際放射防護委員會(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Radiological Protection,ICRP)所制定的標準後,才會將處理後的廢水稀釋100倍,排放到距離福島海岸1公里的海中。

氚是什麼?

ALPS無法處理的氚是氫的同位素之一,由於性質和氫類似,因此難以單獨分離與去除,通常也和氫一樣會和氧結合,以水的形式存在於環境中。

美國環保局指出,由於氚廣泛分布在環境和食物鏈中,人類每天都會吞下或吸入少量的氚。氚進入體內後會迅速擴散,但攝入約1個月後就會通過尿液排出體外。

台灣原能會也表示,生物體內可以代謝排出氚,不會累積在人體特定組織中,目前也沒有國際研究指出氚會造成人體癌症,以風險係數而言對人體的影響低微。

東電為了驗證含氚處理水對環境的影響,進行相關模擬後發現,只有核電廠周圍2至3公里的海中氚濃度超過環境中的氚濃度(每1公升0.1至1貝克);3公里外的區域,濃度則和環境中無異。

此外東電也設定指標,只要核電廠半徑3公里內每公升水的氚濃度達到700貝克就停止排放。

對台灣會造成什麼影響?

南韓、中國等國也對核廢水入海一事向日本政府抗議。(圖/美聯社)

漁業署強調,先前曾透過原能會、外交等途徑向日本政府表態反對立場,在2021年確認日本決定排放入海後,也成立跨部會因應平台,分為涉外事務、海域監測、海域計劃、漁民權益等4個小組。

至於廢水進入台灣鄰近海域的時間,原能會與中央氣象局合作,以福島事故後的10年(即2011年至2021年)的歷史洋流資料進行評估,推測台灣附近海域的氚濃度約會在1至2年後微幅上升,但主要的含氚廢水則要在4年後才會來到台灣,且濃度低於台灣海域的氚環境背景平均值、輻射儀器偵測極限,認為對安全影響不大。

即使如此許多討海維生的漁民、海女們仍感到不安。

原能會也成立放射性物質海域擴散海洋資訊平台,持續提供民眾即時查看福島核廢水的相關情形。

接下來漁業署、原能會、衛福部、農業部、海委也會持續進行跨部會合作,對海水、水產品及日本進口食品進行取樣檢測,並與排放前的資料比對,確保海域環境與食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