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论陈绮贞的《台北某个地方》?

因為陳綺貞,愛上了台北這個地方;
关注者
42
被浏览
31,820

18 个回答

評論這首歌嗎?覺得自己沒有資格評頭論足(ಥ_ಥ)
現在只有粉絲小範圍可以聽到這首歌
真的如朋友所說「聽完這首歌有點悲傷」
但是她總是用清澈的聲音明亮的一遍又一遍的唱著:
「有人在嗎?」

「感覺她好孤獨」
其實每個人都是這樣孤獨呀……

好喜歡鋼琴的編曲
整首歌的編曲旋律歌詞都不複雜 情感也不難理解
最喜歡兩段副歌後那裡的鋼琴間奏
沉重又強烈的和弦會有點轟擊心靈的感覺
我都能想象出綺貞彈著這部分的感覺了
邊用力按著琴鍵邊將頭一次又一次低下抬起
甚至漸漸都能想象出她表演整首歌的樣子了
但是很期待真正首演的那天

發現單曲都是和她的生活比較貼近的,這首歌她也說是搬來東區後的靈感
再看看專輯的文案:
「這是一首寫給台北的情歌。
是這擁擠的城市,讓我們如此靠近,卻又如此疏離。
她寫了一首情歌,給在台北的自己,也給在台北生活的你
她拿起底片相機,試圖在失溫的城市找回溫度
她發現的台北,在實體單曲的溫度中,渴望一點一點找回。」

雖然最後一句還是:
「心裡的某個地方
再也聽不見你的回答」
還是有點傷感……

20180315添加回答:
现在要开始关于这张单曲的废话了
今天终于收到了实体
迫不及待的打开 依旧是我喜欢的Cheer的风格
在去取快递之前悟出了关于这张单曲自己的理解
我认为这首歌写的是
对过去的自己的一种怀恋吧
在漫长生活中 我们都在不断变化 收获着许多 也遗忘许多
会渐渐发现 已经遗忘了曾经的那个自己
正如文案里讲的:
「這是一首寫給台北的情歌。
是這擁擠的城市,讓我們如此靠近,卻又如此疏離。
她寫了一首情歌,給在台北的自己,也給在台北生活的你」
绮贞也讲过 这是搬到市中心后的灵感
所以从第一句开始也就可以认为是写给自己的
专辑内文里引用伍尔夫的话:
「一个人可能有数千个自我」
那过去的这个自我 也只是这如此多自我中的一个


「曬乾你的襯衫 收起你的餐盤」

其实是自己的衬衫和餐盘吗?
那个「你」其实是过去的自己吗?


「有人在嗎 我一個人唱著
有人在嗎 我自問也自答
有人在嗎 明明是我們的家
為何聽不見你的回答」

这是「你」和「我」的家
可是我怎么也听不见「你」的回答


「當愛寫成了小說 開始就決定結果
多年以後見到你將擦身而過」

爱是自然的 若按着剧情走的话 很长时间过去后 也只能和曾经的自己打个照面了


「沙漠裡的收音機
接收不到你的頻率」
「沙漠裡的收音機
接收不到我的訊息」

我很喜欢我朋友对这两句的解释:
“沙漠里的收音机收不到你的讯息",沙漠里本来就没有讯号,人为了挽回失去的爱,做了多少自欺欺人,徒劳无功的努力,所有人都欣赏着美好的假象,不愿拆穿背后的恐惧。


不变的东西到底是什么?
是「改变」吗?
时间的长河中
有哪一个过去的自己
让现在的自己只能和他擦肩而过
又有哪一个自己
直到今日还有熟悉的温暖呢?

这是我一个非台北人对《台北某个地方》的理解
谢谢你们用宝贵的时间看完我这么多的话
那些批评这首歌用地域题材太老没新意又没展现出地域魅力的人们
也谢谢你们曾经遇见、听过这首歌

很少在知乎写回答,喜欢陈绮贞六年勉强算老粉想答一下。

每个人对于歌曲的评价标准都不同,所以我不会去反驳那些不喜欢这首歌的人你们凭什么不喜欢之类的,我静静地喜欢陈绮贞就好。

《台北某个地方》一如既往的陈氏风格,平淡真切又浓烈,她想找回自己记忆中的台北,有点怀念那个一去不回的人,亦或是自己。

经历过“华丽的冒险”等轰烈的青春,陈绮贞越来越回到最朴素的状态,近两年的演唱会以“房间里的音乐会”命名。2017年我看了郑州站的演唱会,陈绮贞说我设计这个最简单的舞台,只有这一把吉他,一把椅子,一盏灯,一架麦克风,如果没有华丽的舞台,我想把音乐最简单朴实的样子展示给你们,它是否同样有魅力。陈绮贞可以在台北小巨蛋开万人演唱会做super star,也可以关掉所有舞台灯光,偌大的人民大会堂里只有她一个人静静唱歌的声音,所有歌迷的合唱都是刚刚好默契的合音,没有歌迷撕心裂肺的大声合唱,大家静静地和陈老师一起享受她的音乐。





看到知乎有人回答说再也找不到第一次听陈绮贞的那种惊叹感,陈老师创作能力下降大不如从前等等,或许是我们变了。陈老师一直没有变,不管什么歌都是她对生活深刻的哲理思考和诉说,她变的只有年龄,变的是随着年龄增加对生活的思考内容。况且十年前陈绮贞的清新风格是乐坛清流,没听过陈绮贞的人现在听她的歌,或许也会被惊住吧。我们习惯了她的风格,所以不会再有惊喜感,毕竟她的风格依旧没变。

所以不管怎样,像陈绮贞一样热爱生活,发现生活的美好,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