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土行腳 – 台北賓館;台灣最典雅的巴洛克建築@George 的捻花惹草與鄉土行腳|PChome Online 個人新聞台
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5-12-09 22:29:15| 人氣9,42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鄉土行腳 – 台北賓館;台灣最典雅的巴洛克建築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上圖引用自中央社新聞圖片)
幾乎,我每天都會開車從台北賓館經過。今天遇紅燈時就停在它的旁邊,心裡有一股衝動就想直接開車進去!我對這一棟前日本總督官邸的巴洛克住宅建築,早已知之甚詳。只是,從無機會實地去瀏覽此一具有歷史、文化意義的建築。所以今天我想要談一談台北賓館,並且以後記的說明方式介紹什麼是"巴洛克".

在台灣的老建築中有許多是「巴洛克Baroque」風格的屋宇,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這棟位於凱達格蘭大道上的「台北賓館」了。它曾經在2000年短暫開放過,後因損壞嚴重而關閉整修。外交部(現在台北賓館的管理單位)在2003年編列了新台幣三億元預算,經過一年整修(2004年),現在它已經恢復原本風華絕代的面貌。
在日據以及國民黨威權統治時期,台北賓館象徵統治者的權威。現在,台北賓館平日並未對外開放,主要是做為總統宴請國賓的場所。
台北賓館起造於1899年,在1901年完工。整體地基成矩形狀,東西向長,南北向短,主體建築則略呈一個「凹」字形。地上建築的空間規畫為二層,一樓東廂為會客室,西廂則為宴會廳,二樓亦為接待賓客之場地。室內隨處可見高聳的羅馬柱,柱頭雅緻的螺紋與花葉雕飾,配天花板細密的線腳紋路,和造型優美的水晶燈與吊燈,以及飾有鹿頭或花葉的精巧拱門,將整個空間烘托得極其雅緻與氣派。它的四周都是綠意盎然闢的庭園,後庭園並仿古代蓬萊仙島的傳說建造水池,花草茂盛,水木清華,堪稱是當今台灣最典雅的一棟歐洲巴洛克式住宅建築。

(上圖是日據時期的台北賓館)
除了讓我們欣賞建築藝術的品味之外,巴洛克建築出現在台灣本土,對於台灣城鄉風貌的變革,有其深遠的建築發展史意義在其中。在台灣被日本人殖民統治的初期,當時日本全面地受到明治維新的歐化影響,歐洲的建築風格在當時的日本如雨後春筍般地出現。在大正年間(1912-1925),日本殖民當局著力於改變台灣城鄉的街道景觀,希驥以新的建築方式來取代原有的中國傳統建築,以達到台灣日本化的目的。因此;台灣總督府對各地城鎮進行了大規模街道改造,引進了日式以及巴洛克式建築,讓台灣的建築風貌在數年之間有了全新的改變。對於台灣城鄉的發展以及生活空間的改善非常重大,這可說是日人對台灣建築改造的相當成就。所以巴洛克建築以及台北賓館就是那樣一個時代變革的產物。

多年來,我對此一具有歷史意義的建築物和它庭園內的花木植物,真是非常嚮往!因此本文也將透過網路轉達給陳唐山部長,請外交部積極作業,兌現當初開放的承諾,提供給一般民眾儘快有機會參觀台北賓館。
後記:
(一) 我看巴洛克建築與所思
巴洛克建築是以義大利文藝復興建築為基礎而發展起來的一種建築的形式和裝飾的風格。所謂「巴洛克Baroque」一詞源自葡萄牙文,意為「變形的珍珠」,其實是隱含有貶抑的語意,後來被引申為「奇異古怪」的代名詞並且成為後來歐洲藝術史上的一個專指的時代名稱,亦即西元1600年至1750年間的藝術主流風格,它承接文藝復興後期的所謂「矯飾主義」風格而來。
看巴洛克風格的建築可以從幾個它們的特徵來觀察:
1.下有台基、中間有古希臘式或羅馬式的列柱,上層常是三角形的山牆。
2.屋頂斜度陡峭,上面闢有通風窗。
3.中央凸出球體或高塔。
4.常位於十字路口、丁字路或圓環旁邊,面對廣場。

以下我們就概要地來認識「巴洛克建築」:
巴洛克建築是歐洲17至18世紀所風行的巴洛克藝術風格中的一個層面。
說它只是一個層面,是因為巴洛克藝術還包括了巴洛克美術和巴洛克音樂。
請參考下列維琪百科網頁: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B7%B4%E6%B4%9B%E5%85%8B%E9%9F%B3%E4%B9%90
所謂巴洛克風格是崇尚華麗、創新、追求變化,視當時主流風格為保守的、落伍的。而巴洛克建築的特色在於建築物外表精美的裝飾與雕琢,造就出一種流暢的動態感,並藉由外在的自然光線營造出一種如幻影般的感覺。
正因為如此,古典主義的支持者才以Baroque一詞來稱呼這種他們認爲是離經叛道的建築風格。而相對地,這種所謂「離經叛道」的風格正是巴洛克主張者用來做為對文藝復興古典形式的反動。總之;當巴洛克風格乍現之出初,在衛道人士眼中,它是雜亂、奇異、不規則、流於裝飾的代名詞。
文藝復興時期建築的共同特點是正方形、圓形和十字形,就如同當下所謂「後現代建築」一樣,是以簡單的、基本的比例和相互邏輯關係爲基礎,崇尚一種所謂「含蓄的邏輯」- 亦即在簡單的線條中強調幾何的單純與結構的合理,並且將此等幾何線性與物理性聯結到宗教的方正、圓融、與十字精神象徵等道德的暗喻上,因此它被應用在教堂等宗教聖殿建築時幾乎是就是代表神聖、恆久、不可褻瀆的的象徵。
因之,巴洛克風格在當時的衛道人士看來,隱然就是對文藝復興的古典建築形式的挑戰!因為它表達了相對不受拘束、追求動態奔放、以及世俗生活情趣等等的內涵。因此巴洛克建築的特點就是建築外觀線條的自由流線、喜好富麗的裝飾和雕刻、以及強烈的色彩表現,最常見的設計就是穿插的曲面和橢圓形空間。事實上,西方都市計畫的歷史是從巴洛克時期開始的,那時最醒目的建築物是教堂與宮殿。建築師認爲建築物是根據許多要求塑造成形的一個獨立的總體,許多歐|洲著名的大教堂例如馬德諾(C.Maderno,1556~1629),在1607~1615年他完成米開蘭基羅未完成的《聖彼得教堂》,他以誇張的、富曲線變化的方式強調正門,例如由扁平的方柱變爲半圓柱,再變爲四分之三圓柱,使建築的立體塑形複雜多變,充滿強烈的動態感,使得所有門面設計無論是凸出的或深凹的,都使得教堂和前面廣場上的空間能更進一步的連接起來。不過最具代表性的巴洛克建築還是法國的凡爾賽宮了,凡爾賽宮象徵了當時絕對主義之專制王權的權威,將宣揚威望所需的一切雄壯及威嚴藉由凡爾賽宮的精美裝飾而化為實際,可謂為巴洛克建築一項特殊之風格。

(上列影像為羅馬聖彼得大教堂以及其廣場,為歷來教宗宣誓就職之所在)
十七世紀盛期巴洛克建築最偉大的大師是貝尼尼(G.L.Bernini,1598~1680),他以一雕刻家而兼精建築,在1624~33年間完成置於聖彼得大教堂內的青銅華蓋,是一座高達二十九公尺的巨型幕棚,以四根螺旋形雕花大柱支撐蓋頂,雄偉而又華麗(很像佈景裝飾)。另外他又爲聖彼得大教堂設計了門前雙臂環拱形的廣場和柱廊(如上圖,1657),使它成爲西方最美的廣場建築之一。
當18世紀的歐洲中產階級興起,他們逐步成為社會結構的中堅,此一來自民間,具有財力與帶動思潮活力的階層,由於重商主義的商業開拓,這一股建築的風格不但從義大利傳遍歐洲,同時也由興盛的海洋運輸很快地對世界有普遍性的影響。
19世紀末的台灣進入日本的殖民統治,明治維新之後的日本崇歐文化主流對台灣當然具有重大影響,從大正(1912-1925)到二戰前的昭和時期,是台灣社會安定,經濟繁榮的年代,因而這一時期的台灣建築也處處表現出巴洛克建築的風格。當時做為台灣經濟重鎮的一些城鄉市鎮,不但是街坊的商業屋宇,包括地方上的頭人仕紳住宅,也大部分以巴洛克風格的洋房別墅來顯襯其社經地位,目前我們仍可在當年繁華而後來沒落的鄉鎮再目睹欣賞巴洛刻建築的華麗與這些鄉鎮當年的風華。桃園的大溪、高雄的旗山、台北的萬華以及迪化街都是今日我們可以親睹巴洛克建築的地方,至於迄今仍是政經中心的台北市,台北賓館可以說是台灣現存巴洛克建築的代表作品,本棟建築的管理單位是外交部,為國家級的外賓宴會廳堂,可惜它還未不對外開放參觀是遺憾之處。
巴洛克建築目前仍有許多大師的鉅作仍然屹立在世界的各個角落,而無論它們被賦予的藝術價值高低如何,到今天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角色地位,那就是歷史的意義。當下的任何人都無法從那個發韌的年代走來,而我們卻可以藉由建築硬體的歲月滄桑去回溯過去,並且和那個離我們甚遠的年代「對話」,也可以試著檢視我們「自己」;從以前到現在,我們是如何一步步走過來。如此,無論我們在任何一個地方瀏覽「巴洛克」,一種屬於內心世界的思索都會被觸動的。
巴洛克風格的形成正足以讓我們清楚地思辨由兩個由不同價值所建構的不同時代,我們可以藉辯證的過程來逐步釐清人類歷史發展的過程中,不同時代的主流價值以及它們所反應的物質與精神層次的聯結關係,並且勾勒出當時的社會結構以及不同結構階層間的互動,意即我們可以藉此探討階層結構其「上層建築」,也就是所謂的「政治結構」是可以藉此而被清楚析理出來的。時代的轉移就在二個不同結構與不同價值之間嫣嬗。從巴洛克建築我們「看到」了人類在藝術與其所反應的哲學思潮上推波前進的過程,從它發韌、興盛、迄於取代,它以平民、多元、民主、前衛的思潮對抗代表貴族、單一、封建、保守的舊有時代,最後將之顛覆並創造了一個新時代風潮。
更進一步來說,它當然不會只單一表現在建築層面,它其實是一個新價值與時代啟動的開端!當我們析理出時代之間的變動並檢視歷史的演化時,很清楚一個道理,那就是「變」是歷史的恆常。有意思的是;目前我們所處的所謂「後現代建築」時代,基本上其哲學思維又回復到文藝復興時代的「簡單」價值思維了,我們不禁要問;是否人類的思維是在一個環形的軌道上循環,而歷史的發展是否也是如此呢?從建築的角度來看,人對於「美」的主張其實是沒有多少主張的!

(二) 台灣較著名的巴洛克式建築以及街道尚有:
新竹火車站、台中火車站、台南地方法院、鹿港民俗文物館(原辜顯榮宅邸)、台北迪化街、桃園大溪和平街、台中南屯的犁頭店街、屏東東港延平街、高雄旗山中山路、斗六太平路的老街店舖建築。
有些地方的自來水廠的機房建築外觀竟也是巴洛克風格的,像位於台北市公館附近的自來水博物館以及彰化市的自來水廠都是。

台長: George
人氣(9,421)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鄉土行腳 |
此分類下一篇:鄉土行腳 – 為淡水桂花樹老宅保存修繕請命,收到總統府回函
此分類上一篇:鄉土行腳 - 「三塊趴趴走」12月份活動表,歡迎踴躍參加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