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一说幽门螺杆菌的历史_百科TA说
说一说幽门螺杆菌的历史
作者  内容来源于互联网
阅读 195377赞 2506
说起幽门螺旋杆菌,做消化科的大夫都不陌生。幽门螺杆菌是微需氧菌,环境氧要求5~8%,在大气或绝对厌氧环境下不能生长。有趣的是,Bizzozero当时也发现这种螺旋形微生物的存在与胃上皮细胞空泡形成之间存在联系 。Marshall的这一工作证实了幽门螺杆菌感染确实可引起急性胃炎。

说起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做消化科的大夫都不陌生。此菌虽小,但是名气和能力却不小。

Hp是革兰氏阴性、微需氧的细菌,生存于胃部及十二指肠内。1982年由巴里·马歇尔(BarryJ.Marshall)和罗宾·沃伦(J.RobinWarren)二人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分离培养出来。Hp是一种单极、多鞭毛、末端钝圆、螺旋形弯曲的细菌(见下图)。Hp长2.5~4.0 μm,宽0.5~1.0 μm。幽门螺杆菌是微需氧菌,环境氧要求5~8%,在大气或绝对厌氧环境下不能生长。

虽然HP在 1982年 被发现,但在其之前却也有许多的学者为此作出过很多研究。下面让我们一起回顾下Hp的发现历史吧。

首先最早认识到胃内有细菌存在的学者是意大利学者Bizzozero。 1893年 ,Bizzozero首次通过对6只狗的胃腺和壁细胞处的显微镜观察,证实哺乳动物胃内存在种螺旋体样微生物定居。有趣的是,Bizzozero当时也发现这种螺旋形微生物的存在与胃上皮细胞空泡形成之间存在联系(现已证实至少一半以上的幽门螺杆菌株可以产生空泡毒素(Vac A),导致上皮细胞空泡形成,7版内科学教材亦提到分泌空泡毒素的Hp可引起细胞损害) 。1896年,Salomon也证实在狗和猴子的胃、小肠溃疡部位亦存在螺旋体样微生物。Lucet观察到患有出血性胃肠炎的狗胃内有类似的微生物。Salomon,Kasai和Kobayashi还证实这种螺形样微生物可由猫或狗传播给鼠。

1906年 Krienitz和Luger通过人体解剖首次报道人胃内有螺旋体微生物定居1924年Luck和Seth发现人胃上皮细胞内存在相当高的尿素酶活性,从而间接证明人胃内存在细菌定居。1939年,Doenges通过对242例尸体解剖并行苏木素-伊红染色观察发现大约43%的尸解胃中存在螺旋体样微生物,并且这些微生物虽然多数多位于腺腔,但在壁细胞内亦可发现。但是由于尸体组织的自溶现象,要评价这种螺形细菌在胃病理学上的意义是困难的。为解决这一问题,Freedberg和Barron对胃35例尸解胃标本重新切片,行苏木素-伊红和银染色,发现37.1%的标本可检测出螺旋样微生物。

从1954年直到1975年以前 ,没有进一步的关于胃螺形菌的报道见诸文献。尽管1959年Lieber和Lefevre发现,通过抗生素治疗,可逆转许多尿毒症病人的低胃酸状态,从而提示了胃内尿素酶活性来源于细菌。然而,尽管动物实验肯定了胃尿素酶活性来源于细菌,但在1984年以前,这种尿素酶活性与胃内螺形细菌之间的联系却一直未得到进一步证实。其中也包括我国的老一辈医学家,例如通过口服痢特灵及青霉素等药物治疗胃炎,就间接说明那个时候人们已经认识的胃炎不单纯是胃酸的缘故,还与胃内细菌感染相关,只是缺乏进一步研究。

1975年, 有学者描述了胃溃疡病人的胃上皮细胞的腔面存在螺形菌。这种细菌被观察到至少有一根鞭毛;位于粘液深层;与不存在这种细菌的正常胃比较,有细菌胃的上皮细胞粘液量是减少的;电镜发现这种细菌可被多形核中性白细胞所吞噬;还注意到有肠化生的部位没有这种细菌存在等。但是因为当时流行的观点认为:胃内是高酸环境,因而是一个无菌器官,任何细菌都不可能在胃酸中存活。所以这项研究未得到重视,甚至遭到怀疑、否定。并且还认为,那些组织学检查所发现的胃粘膜上存在细菌的报道是由于检查时标本被污染的原故。

80年代初

为了提供更确切的证据来证实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疾病的直接致病因素,Marshall于1984年7月自己进行了一次吞服该菌的人体自愿者试验。当时Marshall仅仅32岁,男性,偶有吸烟和饮酒,即往无胃肠疾病,亦无溃疡病家族史。吞服细菌前,Marshall接受了胃镜检查,并从胃体、胃窦和十二指肠球部分别取活检组织送组织学和超微结构检查,以及幽门螺杆菌的培养。胃镜、组织学和超微结构检查均显示正常,组织学染色未发现幽门螺杆菌,细菌培养也阴性,而从另外两例病人(一例是球部溃疡,另一例是胃炎病人)所取胃活检组织同时接种培养,均生长出幽门螺杆菌。

Marshall的这一工作证实了幽门螺杆菌感染确实可引起急性胃炎。如果宿主的免疫系统不能清除这一感染,或感染未经治疗根除,那么这类急性胃炎就将进展为慢性胃炎。

在Marshall之后不久,新西兰的Morris医师作为志愿者也进行了吞服幽门螺杆菌的自身感染试验。试验同样也导致了胃炎的发生。所不同的是Morris的感染未能被根除,而是发展成了慢性感染和慢性组织性胃炎。笔者,再次窃以为,Hp感染有时与宿主的体质关系很大,就像乙型肝炎,有的感染后表现为急性肝炎,并且可以通过机体免疫能力产生抗体,而有的会进展为慢性肝炎。

幽门螺杆菌是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的简称。最初当该菌被分离培养出来时,称之为未鉴定的弯曲样杆菌(unidentified curved bacillus)。该菌为一种呈S形,U形或弧形的革兰氏阴性微需氧细菌,由于该菌在光学显微镜下的形态及DNA的鸟嘌呤和胞嘧啶含量与弯曲杆菌相似,一度称之为弯曲菌样微生物(Campylobacter like organism,CLO),并曾定名为幽门弯曲杆菌(Campylobacter pyloridis)。但由于其外文命名中的pyloridis一词在语法上不正确,1987年正式定名为幽门弯曲杆菌(Campylobacter pylori,CP),并归入弯曲菌属。然而该菌的超微结构和脂肪酸组成与弯曲杆菌属有很大不同。确定细菌属别基本上依据基因组分析,rRNA序列研究清楚的表明该菌不属于弯曲杆菌属。许多研究还显示该菌更近似于Wolinella succinogenes。Goodwin建议更名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他的这一建议很快得到了国际医学界的广泛认可和接受。1989年幽门弯曲菌正式易名为幽门螺杆菌。新的名称不仅有其在分类学上的重要意义,而且还可避免关于“弯曲菌感染”(campylobacter infection)一词引起的混淆,后者通常指由空肠弯曲菌所致的腹泻。

螺杆菌属是一种新的菌属。除幽门螺杆菌外,从雪貂(ferret)胃内分离到的螺旋形细菌已被正式命名为鼬鼠螺杆菌(Helicobacter mustelae),是该菌属的第二位成员;平顶猴胃内有A、B两型尿素酶阳性的螺旋形细菌,其中B型有独特的脂肪酸组成,有人建议将其命名为平顶猴螺杆菌(Helicobacter nemistrinae);从猫的胃内分离出了一种螺旋形细菌,有胞周纤丝,可以引起无菌小鼠和狗胃的炎症性组织学改变,被称为猫螺杆菌(Helicobacter felis)。

关于Helicobacter pylori,前段至少有两个中译名:幽门螺旋菌和幽门螺杆菌。但大多数学者认为后者较为合适,因为helicobacter一词来源于希腊文的“helix”,是螺旋形的意思,“bacter”则是杆状的意思,Goodwin选用helicobacter,正是因为它反应了这种细菌的两种形态学特征:即在活体内呈螺旋形,而在活体外则呈杆状。而又由于该菌主要引起胃幽门(pylori)部位的炎症等病变,故全称为“幽门螺杆菌”。由此可见任何一项伟大的发现或发明都是经过数代科研工作者的艰辛努力,方可成就。

最后将幽门螺杆菌发现过程中的大事件做个简单的总结如下:

(来源:医学界肿瘤频道 2016-02-17)

2506
  • 作者  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发布:2016-11-24 13:20:38    更新:2016-12-29 16:35:43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百科立场。举报
  • 本文经授权发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tashuo@baidu.com。
+ 1已赞

扫码下载百科APP

领取50财富值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