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萬象/在香港上班 是怎樣的一種體驗? | 大陸 | NOWnews今日新聞

世界萬象/在香港上班 是怎樣的一種體驗?

香港街頭
香港街頭

大陸新聞中心/綜合報導

不久前,一則香港月薪2萬(港幣,下同)招聘『豬肉佬』(殺豬工人)的消息刷爆朋友圈。在不少人眼裡,香港薪水高、福利好。但是筆者在香港的朋友,經常抱怨工作很辛苦,加班更是『家常便飯』,天天嚷著回大陸。那麼,在香港上班,究竟是怎樣的一種體驗?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去香港工作並不容易

根據新華網報導, 想必大家都對『北漂』這個詞再熟悉不過,而在香港打拼的大陸人,自稱為『港漂』。漂泊總是艱辛的,然而想成為一名『港漂』卻並不容易。

首先你需得到『許可』才能去香港工作,這個『許可』就是『簽注』。無論你是從大陸應聘到香港,還是在香港讀書後,留在香港找工作,都需要由願意接納你的公司為你辦妥簽注。赴港讀書群體在畢業後,可以得到一年期限的IANG簽注,利用這個時間來找工作。

其次,語言也是一個問題。在香港,港資公司為多,外資和大陸公司也不少,在香港找工作,需要應聘者會說廣東話和具備良好的英語水準。對大陸人而言,普通話在找工作時有時是一個優勢。

在香港工作,面臨的競爭是來自全世界的,你的自身綜合競爭力顯得尤為重要。根據香港某團體的最新調查,有8成以上的『港漂』認為在香港工作最主要靠的是個人的綜合能力。適應能力、社交能力、語言能力都屬於個人綜合能力。另外,『港漂』們普遍反映在香港一樣有辦公室政治和『潛規則』。總之,想在香港這個大都會找到自己的立錐之地並不容易。

湯唯在《華麗上班族》中飾演一名『港漂』。

掙的多,花的更多

最新調查顯示,香港的大學畢業生平均起薪約為每月12000元。而這樣的月薪,在香港能過怎樣的生活?有人算過一筆帳,如果一名單身人士每個月收入12000元,那麼在扣除強積金、房租、水電、三餐及交通等日常消費外,是妥妥的『月光族』。

衣食住行中,占最大消費比例的是住。根據政府資料,全港約有一半人租住房屋,在已購住房的人群中,也有七成背負貸款。粗略統計,每人每月平均花費5000元於住房。



另一個『大頭』是食。以九龍塘為例,一碗最普通的皮蛋瘦肉粥就要50元,叉燒飯70元,如果加一碟白灼芥藍,再計入茶位費和10%服務費,一頓簡單的午餐就要100多元。上些檔次的壽司或者牛排店,一餐人均三四百元屬平常。

香港的交通費也很貴。不少『港漂』迫於房價壓力,需要住在較偏遠地區,上班需要『公車倒地鐵』,單程需花費近30元,而在不堵車的情況下,也差不多要一個小時在路上。

不久前,一則《21世紀,月入三萬的港人》影片在網路走紅,戳中了無數香港年輕打工仔的心聲。片中主角安仔為結婚和買房存錢,過上『煙要戒、飯要帶、擠巴士、吃翠華(平價茶餐廳)』的生活;買房後,每月供房開支更占掉收入大半。外人眼中,安仔事業、愛情『雙收』,卻沒人發現他『眼含心酸和無奈』。

12000元太少,30000元也不多,那麼每月要掙多少『人工』(工資)才足夠呢?曾有英國財富管理公司進行全球調查,結論是香港人需要月薪12.8萬元才感到快樂。

香港的高房價全球聞名。

加班、轉行是常態

筆者在和『港漂』小夥伴們一起聊天時,經常聽到他們說的一句話就是『OT(加班)嘛,很正常的!』香港某團體的最新調查顯示,在香港,經常加班的達到39%,偶爾加班的達41%。

而在加班的原因中,有近五成的人選擇了『工作量太大』這一選項。除了經常加班外,在香港養家壓力大、物價瘋漲,往往逼得香港『打工仔』頻頻跳槽,轉行是常事。



據媒體之前的報導,27歲的阿彭現為南豐集團深水灣徑專案工地的一名紮鐵工人,他曾在香港專上學院修讀市場營銷學,畢業後做保險代理,收入不穩定,月入最多也就14000元。兩年前他毅然轉行建造業,成為一名紮鐵工,經過學師和訓練後,如今阿彭已升為管理崗位,月入60000元。所做非所學,他並不是特例,只不過很多人在理想和麵包之間,不能免俗地選擇了後者。

在香港上班是怎樣的一種體驗?。

在影視劇中,我們經常會看到在香港從事醫生、律師、員警等高薪職業人士過著怎樣『奢華』的生活,但是在光鮮的背後,他們的辛苦又有誰人知呢?其實,在哪裡工作都不容易,在緊張的工作之餘,保持身心健康快樂更要緊。

網路圖。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2024總統大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