獬豸(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形象)_百度百科

獬豸

[xiè zhì]
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形象
展开8个同名词条
收藏
0有用+1
0
獬豸又称獬廌、解豸(xiè zhì),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体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类似麒麟,全身长着浓密黝黑的毛,双目明亮有神,额上通常长一角。
獬豸拥有很高的智慧,懂人言知人性。怒目圆睁,能辨是非曲直,能识善恶忠奸,发现奸邪的官员,就用角把他触倒,然后吃下肚子。能辨曲直,是勇猛、公正的象征,是司法“正大光明”“清平公正”“光明天下”的象征。 [1]
獬豸额头上长有一角。当人们发生冲突或纠纷的时候,獬豸能用角指向无理的一方,甚至会用角将犯死罪的人抵死,令犯法者不寒而栗。因此,能辨别是非、判断善恶的獬豸成为公正的象征。这个神话故事体现了人们自古以来对公平、正义的美好向往。 [7]
大家在法院、检察院门口常常会见到这样威武肃穆的雕塑。这可不是“狮子”,它叫“獬豸”(xiè zhì),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 [7]
中文名
獬豸
别    名
独角兽
拼    音
xiè zhì
属    性
中国古代神兽

历史渊源

播报
编辑

汉代

许慎的《说文解字》:“廌,解廌兽也,似山牛,一角。荐,兽之所食草,从廌从草。古者神人以廌遗黄帝,黄帝曰:何食?何处?曰:食荐。夏处水泽,冬处松柏。”
东汉杨孚所撰的《神异经》:“东北荒中有兽,如牛,一角,毛青,四足似熊,见人斗则触不直,闻人论则咋不正,名曰解豸。”
《后汉书·舆服志下》:“解豸神羊,能别曲直,楚王尝获之,故以为冠。”南北朝时期梁元帝萧绎撰写的《金楼子·兴王》:“常年之人得神兽若羊,名曰解豸。”
汉代王充的《论衡·是应》:“獬豸者,一角之羊也,性知有罪。皋陶治狱,其罪疑者,令羊触之,有罪则触,无罪则不触。斯盖天生一角圣兽,助狱为验,故皋陶敬羊,起坐事之。”
《汉书·司马相如传》“弄解廌”颜师古注引张揖曰:“解廌,似鹿而一角。人君刑罚得中则生于朝廷,主触不直者,可得而弄也。”
《异物志》:“见人斗,则触不直者;闻人论,则咋不正者”,。
《后汉书·舆服志下》:“獬豸,神羊,能辨别曲直,楚王尝获之,故以为冠。”后亦用以指执法者。
獬豸冠:古代执法官吏戴的帽子,《后汉书·舆服志下》:“(法冠)执法者服之……或谓之獬豸冠。”
关汉卿玉镜台》第一折:“生前不惧獬豸冠,死来图画麒麟像。”
述异记》卷上∶“獬豸者,一角之羊也。性知人有罪。皋陶治狱。其罪疑者,令羊触之。” [5]

隋朝

《隋书·礼仪志》引蔡邕曰:“解豸,如麟,一角。”《说文解字》:“麒,仁兽也,麋身,牛尾,一角,从鹿其声。”廌的形象,似牛、似羊、似鹿者,形似也。而如麒麟者,神似也。麒与麟同类。
《史记·司马相如传》注引张揖云:“雄曰麒,雌曰麟。”麒麟似鹿,廌亦为鹿属。两者均长着独角,触不直而主公正。麒麟则如《说苑·辩物》所谓“含仁怀义,音中律吕,行步中规,折旋中矩,择土而践,位平然后处。” [3]
杨孚异物志》中,对“獬豸”特性的概括最有代表性:“性别曲直。见人斗,触不直者。闻人争,咋(ze音责,咬、啃的意思)不正者。”东汉时期的杰出思想家王充在《论衡》中记载了被奉为“中国司法鼻祖”——皋陶用獬豸治狱的传说:獬豸“一角之羊也,性知有罪。皋陶治狱,其罪疑者,令羊触之,有罪则触,无罪则不触。故皋陶敬羊”。皋陶决狱明白,执法公正。遇到曲直难断的情况,便放出独角神羊,依据獬豸是否顶触来判定是否有罪。

宋朝

苏轼在《艾子杂说》中讲了“獬豸辨好”的寓言故事。一次,齐宣王问艾子道:“听说古时候有一种动物叫獬豸,你熟悉吗?”艾子答道:“尧做皇帝时,是有一种猛兽叫獬豸,饲养在宫廷里,它能分辨好坏,发现奸邪的官员,就用角把他触倒,然后吃下肚子。”艾子停了停接着感慨的说:“如果今天朝廷里还有这种猛兽的话,我想它不用再寻找其它的食物了!”这就将獬豸的能辨是非,引申到了官场,以官员为审视监督的对象。发现奸邪的官员,就用角把他触倒,然后吃下肚子,不用再寻找其它的食物,讽刺当时的官场奸臣和贪官太多了。

明代

赵震元《为袁石寓(袁可立子)复开封太府》:“靖两河以安天下,画熊兆獬豸之祥;冠八枢而奠中原,夹鹿犬麒麟之瑞。”
明十三陵神道旁的动物石像当中,就有獬豸的身影。

清代

清代陈元龙《格致镜原》卷八二引《神异经》云:“东北荒中有兽如羊,一角,毛青、四足,性忠直、见人斗则触不直,闻人论则咋不正,名曰獬豸。一名任法兽。故立狱皆东北、依所在也。” [5]

文化特色

播报
编辑

法律象征

獬豸作为正义的象征,给民众带来心理上的安全感是其他动物无可比拟的,用獬豸来镇邪、驱邪的行为,几乎遍及全国各地。陇上一带的居民,将獬豸形象刻在锁子等器物上震慑邪魅。这些器物上锲刻的獬豸,锐角前突,弓首翘尾,跃跃欲试。除了头顶上的主角之外,为了突出其触邪的威力,还将项背部的鬓毛化作利角,刺向不同的角度。这种獬豸造型,既突出了獬豸无所畏惧、对抗邪恶的刚直个性,也折射出普通民众对獬豸勇敢、力量的肯定和推崇。秦之前文物中的獬豸都是一角羊的造型,牛形獬豸则出现在东汉之后。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最高法院旧址的门口摆放着象征正义的神兽獬豸的 [8]

服饰

先秦到明清,“獬豸”形象被当成监察、审计和司法官员廉明正直、执法公正的象征,在各种场合被经常使用并作为监察御史和司法官员等的重要标志。春秋战国时,楚王仿照獬豸的形象制成衣冠。秦朝时正式赐给御史作为饰志,后遂称“獬豸冠”。据记载:“侍御史冠獬豸冠”(《秦会要订补》卷十四)。“法冠,一名獬豸冠,铁为柱,其上施珠两枚,为獬豸角形。法官服之。”(《隋书·礼仪志·七》)。汉朝时,廷尉、御吏等都带獬豸冠。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家庾信《正旦上司宪府》诗中就有“苍鹰下狱吏,獬豸饰刑官”的句子。唐朝著名边塞诗人岑参在《送韦侍御先归京》诗中有“闻欲朝龙阙,应须拂豸冠”的描述。作为中国传统法律的象征,獬豸一直受到历朝的推崇。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楚文王曾获一獬豸,照其形制成冠戴于头上,于是上行下效,獬豸冠在楚国成为时尚。秦代执法御史带着这种冠,汉承秦制也概莫能外。到了东汉时期,皋陶像与獬豸图成了衙门中不可缺少饰品,而獬豸冠则被冠以法冠之名,执法官也因此被称为獬豸,这种习尚一直延续下来。至清代,御史和按察使等监察司法官员都一律戴獬豸冠,穿绣有“獬豸”图案的补服 [2]

艺术形象

播报
编辑

影视形象

影视形象
名称
上映时间
漫威《新勇士》
- [6]
《獬豸》
2019年2月11日

游戏形象

游戏形象
名称
发行时间
《仙剑奇侠传七》
2021年10月

形象评价

播报
编辑
獬豸形象是古代神话、传统法制文化与古代装饰艺术相融合的产物。獬豸形象中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正义诉求,涵养着法律文化的“根”,折射出深层次的民族审美心理霍志军 评)。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