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R外資復仇記 A股入摩倒轉版 - 香港經濟日報 - 理財 - 博客 - D180614

CDR外資復仇記 A股入摩倒轉版

博客

發布時間: 2018/06/14 08:00

分享:

分享:

海外上市的中概股(中國概念股)回歸A股,有機會給外資上演復仇記,有如A股入摩倒轉版--內地投資者在A股入摩前,先低價買入股份,到真正入摩時,再高位沽出股份予外資,便可從中獲利。在美國上市的百度料發行CDR(中國存託證券),外資亦率先炒升股價,然後等內地承接,阿里、京東及其他中概股ADR亦有這概念。

A股入摩炒作,以最受外資歡迎的貴州茅台(滬:600519)為首,由5月初見近期低位645.06元人民幣後,到入摩後即反覆上升約兩成,6月4日升穿780元人民幣,市值已約萬億元水平。由28倍PE炒到33倍。

百度將透過發行CDR回歸A股,海外資金即可偷步買入,股價昨晚曾處270.77美元,自5月底以來累升逾1成,直迫284.22美元新高,市值944億美元。

相關文章:
百度傳委保薦人 搶閘發CDR
大行樂觀 小米估值水平高蘋果逾倍

至於京東,1月29日高見50.68美元後,卻一直下跌,5月31日低見34.76美元,不過,受惠回歸A股概念,股價已反彈至41.71美元水平。

在港上市的騰訊(00700),暫未表態啟動回歸A股,股價仍反覆。

但回歸A股,內地資金就一定會買?首先要看富士康例子。

工業富聯(滬:601138,即富士康)是代工廠還是高科技股,市場還在爭論,但在上市首日升44%,再加兩個漲停後,大量資金即走貨,單日成交便達158億元人民幣,反映初步見頂,一手帳面只賺千多元。目前市盈率(PE)32倍,若以代工廠而言,行業PE約10至20倍;若是互聯網股,PE可達50、60倍,顯示市場正在中間落墨。

內地IPO通常以較低的PE上市,令「打新」的投資者在掛牌後有水位沽貨,富士康便以較低PE上市。但海外上市的中概股,便需參考股份現時價格來定價,不存在折讓「配售」,所以無論升幾多,內地都要來接貨,貴都要接,令外資有機會「割韮菜」。

百度PE達26倍,阿里PE更達52倍,騰訊PE則為45倍,至於小米,由於無盈利,則仍然無PE。

開啟hket App,閱讀全文

撰文 : 今星

欄名 : 經人評論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