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曹操部下那么多谋士,为什么最喜欢郭嘉?

关注者
1,136
被浏览
2,583,613

203 个回答

是夜,大雪,军帐中。

曹操与众谋士战后会议。

曹操:今夜新胜,孤想小酌几杯,诸公勿走,与孤同饮。

程昱暴起:主公,今夜虽得小胜,然贼未伤根基,并天下之心未死,公自度能饮否?愿公无疑!

曹操抚其背:君言之有理,是孤大意了,君且回去早些休息吧。

程昱退下。

陈群见曹操意犹未尽,连忙说道:司空,军中规定,两军对垒期间不得饮酒,此不止关乎法,更关乎德,望司空三思。

曹操:哈哈,长文(陈群字)所言极是,孤险些忘记。班师之后,定当对君多加封赏。

陈群谢恩退下。

荀攸上前道:主公,今敌初败,我军当趁此擒贼,奈何犹豫?况今闻江东孙策欲袭我许昌,虽有文若(荀彧字)坐镇许都,但我军还是速战速决,不宜耽搁。

贾诩立于一旁,默然不语。曹操问其策。

贾诩:今当决机,须臾可定也。

曹操:善,诸公之策,孤已明白,都早些休息吧,决胜之后,诸公皆领黄金百两。

诸公谢恩后告退,剩郭嘉一人。

曹操:哈哈,奉孝啊(郭嘉字),汝就爱如此,说吧!

郭嘉:主公,孙策刚刚平定江东,屠戮豪杰,轻而无备,来袭许都之前,必先死于匹夫之手,不足惧哉。相比之下……

曹操:什么?

郭嘉:听闻主公近日新收了不少佳酿,吾更关心这个啊

曹操:哈哈,奉孝怂恿孤饮酒,就罚汝陪孤今夜痛饮!

二人把酒言欢一夜……

七日后,孙策身死,同时,由于曹操采纳了荀攸、贾诩等人的建议,已经取得大胜,正在处理缴获物资,此时,收到了一封来自许昌的急信:

“司空,“孤”乃帝、王自称,公于诸文武面前多次自称“孤”,有所不妥,望公深思,切勿有失也。”

——荀彧

单就《郭嘉传》而言,对郭嘉评价确实挺高。攻取下邳、孙策之死、二袁内讧、兵贵神速这四个事例,表面上看的确可谓计无不成,算无不中。当然我们知道兵贵神速之计其实是出了一点小插曲的,但是因为史书惯例(为贤者讳),郭嘉传里直接就胜利了,过程中的艰难都记述在田畴的传里面。田畴毕竟名气比较小,易中天没看也正常。所以他可能主要是根据郭嘉本传的用语,对郭嘉评价比较高,而没有对其它史料做足够的辨析。

真正让郭嘉开始走上神坛是本传中曹操的三句话,“唯奉孝为能知孤意”、“天下事竟,欲以后事属之”、和”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赤壁后)。《三国演义》根据这三句话艺术加工出了一句”奉孝死,乃天丧吾也“,这话大大加强了民间对郭嘉的印象。


当然,我认为有两个因素是可以商量的。

其一,曹操在兖州时期,打了不少败仗,那个时候郭嘉还没有进曹营。郭嘉加入曹军、到自己死去的时间,是曹军势力发展的黄金时代,接连消灭了吕布、袁术、二袁,使曹操走上人生巅峰。到了郭嘉死去后,曹操又开始打败仗,征吴事事不顺。

当然,这确实有可能是运气成分,逻辑上不一定和郭嘉有直接关系。但是如果一个人有这种运气,那多少也算个超级吉祥物了。所以曹操那么说,一个是死者为大;一个则是之后确实不顺,睹物思人,对故人有所怀念心理上也正常。


其二,古代谋士用计能否成功,情报其实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知己知彼,才能计无不中。所以历史上谋士用计在中国内战经常成功,但对北方少数民族和外国侵略者却较少听说(因为对他们不够熟悉)。尤其荀彧在官渡战前,连许攸贪赃枉法、与审配不和、必出乱子这种开全图级别的情报都能算计到,再联想到荀攸在官渡之战几近开挂一般的发挥,可以推断以二荀的人脉,有可能对袁营的情报是非常了解的级别(有一说是,因为荀谌就是袁绍的“谋主”)。但是对江东的情报就未必有这么了解。

相反,郭嘉作为颍川名士,“自弱冠匿名迹,密交结英隽”,自己的人脉网应该也有一定过人之处。郭嘉能算到孙策必死,是建立在“策新并江东,所诛皆英豪雄杰,能得人死力者也”的准确情报之下,说明郭嘉有可能在江东地区的人脉和情报也比一般人要多。那么曹操在赤壁后的那句“不使孤至此”的感慨也就有一定逻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