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惑_百度百科
收藏
0有用+1
0

狐惑

[hú huò]
中医学病名
病名。因感染虫毒,湿热不化而致的以目赤眦黑、口腔咽喉及前后阴腐蚀溃疡为特征的疾患。亦作狐𧌒。以神情恍惚,口腔、眼、外阴溃烂为特征的一种疾病。中医认为,其发病初期多由感受湿热毒气所致,继之,中阳受损,脾虚而聚湿酿热,湿热内生;或烁伤阴津,虚火内炽。热邪在内则扰乱神明,在外则发为痈疡。与西医的白塞氏病类似
中医病名
狐惑
别    名
狐𧌒
常见病因
感受湿热毒气
常见症状
神情恍惚,口腔、眼、外阴溃烂

释义

播报
编辑
一.为狐妖所蛊惑。例句:“渠旧与妾善,不意为狐惑而死。”(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董生》)二.犹疑惑。例句:“便见得上面许多皆是狐惑可疑之事。”《朱子语类》三.指女色惑人。 例句:“夫冶倡之狐惑兮,岂不足於内揆。”(元 虞集 《别知赋》)

中医学病名

播报
编辑
《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狐惑》:“古名狐惑近名疳,狐蚀肛阴惑唇咽。”注:“狐惑,牙疳、下疳等疮之古名也,近时惟以疳呼之。” 狐惑病因病机,多顺因感染虫毒,湿热不化而致。。亦作狐(或^虫)。《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并治》:“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嘎,甘草泻心汤主之;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洗之。蚀于肛者,雄黄熏之。”“病者脉数,无热微烦,默默但欲卧,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鸠眼,七八日,目四眦黑。若能食者,脓已成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由湿热邪毒内盛所致,治宜清热化湿,泻火解毒,兼用外治法。本病类似口、眼、生殖器三联综合征。或谓本病即(匿^虫)病。《金匮要略心典》卷上:“狐惑,虫病。即巢氏所谓(匿^虫)病也。”参见(匿^虫)病、虫病条。亦有谓本病为牙疳、下疳的古名。《医宗金鉴》卷三十七:“狐惑,牙疳,下疳等疮之古名也。近时惟以疳呼之,下疳即狐也,蚀烂肛阴;牙疳即惑也,蚀咽腐龈,脱牙穿腮破唇。”
治疗常见证型有:
①肝脾湿热型狐惑。多在初起,证见发热心烦,坐卧不宁,纳少,尿黄便干,口腔及外阴溃破,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宜清热除湿,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味。
②脾虚挟湿型狐惑。证见头重倦怠,身热不甚,烦扰不安,纳呆口干,腹胀便溏,口腔及外阴溃疡久不愈合,舌淡苔白,脉沉细弦。治宜健脾除湿,方用补中益气汤。
③阴虚内热型狐惑。证见潮热心烦,头晕失眠,手足心热,口干口苦,便秘尿赤,口腔及外阴溃疡,局部暗红,舌红苔黄,脉弦细数。治宜滋肝肾,清虚热。方用六味地黄丸加味。本病易反复发作,应坚持长期治疗。
本病在早期多为实证,中、晚期多为本虚标实,其病变涉及肝、脾、心、肾诸脏,其病机主要是热邪内扰,湿热毒气熏蒸,内则扰乱神明,外则发为痈疡。本病的治疗,初期以清热利湿解毒祛邪为主,中、晚期则以补虚佐以祛邪解毒之法。

湿热内蕴型

[证见] 发热,默默欲眠或卧起不安,食欲不振,甚至厌食,欲呕,口腔、咽喉、外阴溃疡灼痛、腐臭,尿黄,大便干结,舌质红,舌苔色黄粘腻,脉滑数。
[治法] 清热,除湿,解毒。
[方药]
1、主方:龙胆泻肝汤(李杲《兰室秘藏》)合泻黄散(钱乙《小儿药证直诀》)
处方:龙胆草15克,栀子、黄芩各12克,黄连10克,石膏30克,柴胡12克,防风10克,车前子、泽泻各10克,生地黄15克,藿香12克,金银花18克,甘草6克。水煎服。若温热伤阴者,可选加玄参15克、天花粉20克。湿盛者可加六一散30克,薏苡仁、士茯苓各20克。便秘者加枳实、大黄各12克。
2、中成药⑴牛黄解毒片,每次4片,每日3次。⑵清开灵口服液,
每次2瓶,每日3次。⑶羚翘解毒丸,每次1丸,每日3次。

阴虚内热型

[证见] 午后低热,手足心热,烦躁不安,头晕,多失眠,口干苦,尿短赤,大便干结,口、咽、外阴溃疡,患处暗红,溃烂灼痛,舌质红,苔干黄,或少苔,脉细数。

治法及方药

播报
编辑
[治法] 滋养肝肾,清热。
[方药]
1、主方:一贯煎(魏之琇《柳洲医话》)加减
处方:生地黄20克,枸杞子12克,麦冬、沙参、玄参、白芍各15克,女贞子12克,旱莲草12克,川楝子10克,山药18克,龟板30克,甘草6克。水煎服。
热盛者,选加玄参、白薇、地骨各15克,知母、黄柏各12克。气阴两虚者,合生脉散。本病的眼部症状一般发生较晚。红肿羞明者,可用温清饮(即四物汤合黄连解毒汤),并酌加菊花、密蒙花、夏枯草、谷精草等。红肿清退之后,即改用滋肾清肝为主。
2、中成药
知柏地黄丸,每次9克,每日3次。
单方验方:玄参地黄汤(张俊雄《福建中医药》1988.6)
处方:玄参、生地黄、熟地黄、党参、茯苓皮各15克,山药20克,山茱萸、菟丝子、泽泻各12克,郁金、牡丹皮各9克,甘草6克。水煎服。
1、 外治法本病除内服药外,还须配合外洗,促进溃疡愈合。
⑴苦参30克,煎水洗外阴,每日2次。
⑵陈艾叶30克,黄药子20克,白矾3克,煎水洗外阴,每日2次。
⑶锡类散,撒于患处,每日3次。
⑷双料喉风散,吹喉舌口腔溃疡处,每日3次。
⑸竹茹,研为细末,经清毒处理后,撒于口腔溃疡处,每日3次。
⑹吴茱萸适量,研为细末,用醋调成糊状,置于纱布上,贴两足心
涌泉穴,每晚1次。
2、预防调护
⑴本病常继发于外感之后,故凡遇外感,应及时治疗,避免反复迁延。
⑵饮食应清淡,对于肥甘厚味、烟、酒等蕴热生湿之品应严加节制。
⑶避免过劳,保持心情愉快,保持足够睡眠,增加户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