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導讀:

當了母親後,周旋於職場與家庭間,是不是也在不知不覺中消耗了心力?

心理學家 松村亞里認為,其實過度的犧牲與付出並不是愛,只有當妳自己真正做自己、快樂了,才有更多的能量去愛那些妳關心的人。

(責任編輯:鄧羽辰)

文/ 哥倫比亞大學心理學碩士 松村亞里

我是心理學家,也有兩個孩子。我以自己的育兒經驗為基礎,進行過許多關於「親子如何互動才能讓孩子幸福」的研究。

為了孩子,總把自己擺最後

很多上過我課程的學生或電子雜誌讀者會給我一些回饋,其中最多的反應是:
「學習正向心理學最棒的一點,是接受不完美的自己也可以很幸福。」

不論在單身時是多麼只為自己設想、總是把自己排在第一順位的人,一旦成為母親,自然而然就會產生犧牲奉獻的精神,很神奇吧!為了孩子,可以把自己擺在後頭。所以,當孩子還是襁褓中的嬰兒時,媽媽就開始無法好好吃飯、睡覺,甚至也不能好好上廁所,孩子就是自己生活的唯一重心。而且有很多母親覺得這種觀念是對的,所以就這麼身心俱疲地照顧孩子下去。

好媽媽,不會忘記照顧自己

媽媽們總是認為「犧牲自己照顧孩子是天經地義的事」,即使孩子長大後,這種想法也還是沒變。好吃的東西要先讓孩子吃,孩子的願望也都讓他們予取予求。

媽媽就是要捨棄自己的需求與感受才是好母親,這種觀點似乎深深刻印在女性的DNA裡難以抹滅。

但真的是這樣嗎?為孩子、為家庭犧牲奉獻才算是好媽媽嗎?我認為,「身為母親,就一定得怎麼樣」的論點,只是讓媽媽受苦,過得更不開心而已。

當年,我先生為了攻讀博士班,全家移居美國。他除了博士班課程外,也在大學擔任全職講師。我為此辭去工作,成為家庭主婦。當時我跟先生說:「你很辛苦,所以家裡的事全都交給我吧。」就此一肩扛下夫妻一起分擔的家事和育兒工作。

我這麼做的目的,是要透過對先生和孩子的無私奉獻來證明自己存在的價值,所以才想盡辦法滿足他們生活各方面的需求。

當時家裡經濟負擔很重,我連一張能讓自己好好休息、睡個覺的床也沒買,每天就和孩子擠在一起睡。最後,我終於心力交瘁,在某件事情爆發後,便對孩子和先生大發雷霆:「我為了你們付出這麼多,你們卻不知道我的苦心!」

事後,我先生跟我說:「我還是想跟你一起照顧孩子,分擔家事。否則,我會不知道你為我們這個家這麼努力的意義。」他的話讓我感動不已,也決定停止犧牲自我,直到現在我們也是一起分擔家事。

我很喜歡「碎形」(fractal)這個詞,它的意思是,即使是整體中的一個小碎片,也是構成整體重要且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同理可證,媽媽的幸福就是全家的幸福,也是整個社會的幸福。幸福的概念就和「碎形」是一樣的。

由此可知,只要你犧牲了自己,沒有好好照顧自己,就無法創造出幸福快樂的家庭與社會。

快樂的媽媽,才有更多的能量愛家人

「家人的幸福最優先,自己的事先暫擱一旁無妨。」

「要是先考慮自己的幸福,別人一定會認為我很任性。」

「如果先重視自己的需求,就是壞母親。」

這些想法,都跟幸福完全背道而馳。

你要不要試著從今天開始、現在開始,放下這些觀點,先做能讓自己幸福快樂的事呢?我希望身為母親的你,不要將自己的幸福擺在後面,而是放在第一位。

因為,你的幸福會帶給孩子、先生、家人、朋友等與你相關的所有人幸福。不要懷疑,這也是經過科學證明的事實!

媽媽的健康最重要,點這裡領取專屬的「健康大補帖」!

我要當快樂的媽媽,也想成為有價值的自己:讓失去自信與夢想的妳,重新找回自我肯定感

這裡買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我要當快樂的媽媽,也想成為有價值的自己:讓失去自信與夢想的妳,重新找回自我肯定感》,由 時報出版 授權轉載,並同意 Vida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圖片來源: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