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地震動分布評估系統

※ 系統簡介 ※

  「臺灣地震動分布評估系統」(Taiwan ShakeMap Assessment System)由財團法人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所開發及維運,整合本土化之先進地震動預估模型[1, 2]、震源模型、場址參數及空間插值技術,結合中央氣象署與本中心之實測地震觀測數據,開發全自動化高精度地震動推估技術,於地震後立即評估臺灣全島之地震動強度分佈,並透過GIS地理資訊展示介面,建立本系統之網頁服務平台,提供視覺化查詢介面,除作為本中心震後災情評估及救災應變之參考,也供大眾查詢參考。

本系統在氣象署公告顯著有感地震發生後,基於公告之地震震源資訊及實測地震動數據,可於10至20分鐘內產出全臺之高精度地震動大小分布圖(500×500公尺網格),包含地表水平最大加速度、最大速度、0.3秒週期反應譜及1.0秒週期反應譜之分布圖。使用者進入系統後,可透過畫面左側功能欄位選取所欲查詢之地震事件及地震動類型,各地之推估地震動大小可透過點擊地圖或以座標及地址簡易查詢;也可查詢各測站實測地震動波形及加速度反應譜,並透過與現行建築物耐震設計規範[3]要求之設計反應譜相比對,作為地震致災評估之參考。系統並提供分布圖下載,以及比對活動斷層及強震站場址分類[4]等資訊。

  本系統採用之四個地震觀測網之實測地震動資料,包含氣象署提供之CWASNTSMIP地震網,以及本中心自有之SANTAEEWS(校園地震預警系統)地震網。系統運作時,每筆地震事件會依據接收到之地震網資料,陸續不定期更新地震動推估結果,使用者在地震後不同時間點之查詢結果可能會有所變化。此外,本系統提供之地震動數值於測站位置為實測值,測站以外位置則為推估值,僅供使用者參考,各地區地震動大小仍建議以氣象署公布之資訊為準;而本系統所使用到的外部單位資料之所有權仍屬原單位所有,相關之資料使用權限仍依原單位規定辦理。

※ 參考文獻 ※

  • Chao, S. H., Chiou, B., Hsu, C. C. and Lin, P. S. (2020) A horizontal ground-motion model for crustal earthquakes and subduction earthquakes in Taiwan, Earthquake Spectra. 36(2): 463-506. https://doi.org/10.1177/8755293019891711
  • Chao, S. H., Lin, C. M., Kuo, C. H., Huang, J. Y., Wen, K. L., and Chen, Y. H. (2021). Implementing horizontal-to-vertical Fourier spectral ratios and spatial correlation in a ground-motion prediction equation to predict site effects. Earthquake Spectra, 37(2), 827-856. https://doi.org/10.1177/8755293020952449
  • 中華民國內政部營建署(2022),建築物耐震設計規範及解說。
  • 郭俊翔、林哲民、章順強、溫國樑、謝宏灝(2017)。臺灣強震測站場址資料庫,NCREE-17-004,80頁。

※ 相關連結 ※

※ 圖資來源 ※

※ 免責聲明 ※

  任何使用本系統的使用者,即代表已確認及接納須就本網頁的使用自行承擔一切風險,對於因使用、瀏覽或無法使用而產生的直接、間接、附帶、相應而生、特別、懲戒性或懲罰性的損害或有關損失利潤或損失收益的損害賠償,本中心概不承擔任何責任。

  本系統所提供的資料僅作參考用途,對於本系統所載任何資料或相關連結資訊的準確性及完整性,本中心一概拒絕承認任何隱含或明示的保證,亦不會承擔任何賠償責任。所有網頁內容皆可能會隨時更改或增刪,不另行通知;本中心也保留修改本聲明之權利,如有變更將以本網頁為準。

地表加速度峰值
(Peak Ground Acceleration; PGA):

加速度為地震動量測常用之計量單位之一,多以gal、cm/sec2或g(1 gal= 1 cm/sec2; 1 g= 980 gal)表示;地表加速度峰值即代表地震儀在地表面量測到之三分量(東-西、南-北及上-下)地震動波形歷時中最大的加速度值,是常用來代表地震動強度之參數,也是中央氣象署用來判定各地震度之主要數值。本系統量測與推估的地表加速度峰值之定義為三分量向量合的最大值,與氣象署的定義一致。

地表速度峰值
(Peak Ground Velocity; PGV):

速度也是地震動量測常用之計量單位之一,多以cm/sec或m/sec(100 cm/sec = 1 m/sec)表示;地表速度峰值即代表地震儀(速度型地震儀)在地表面量測到之三分量(東-西、南-北及上-下)地震動波形歷時中最大的速度值,是常用來代表地震動強度之參數之一,由於相關研究指出與建築結構受損之相關性較高,中央氣象署判定各地震度時輔以地表速度峰值作為判定高震度(5弱以上)之參考數值。本系統量測與推估地表速度峰值之定義為三分量向量合的最大值,與氣象署的定義一致。

震度:

本系統之震度定義參照中央氣象署2019年12月18日公告之震度分級制度標準,並依據其資料分析流程進行計算。

0.3秒週期水平譜加速度
(Spectral Acceleration at 0.3 second; Sa0.3):

加速度反應譜是單自由度結構在地震力作用下不同結構週期之最大加速度反應的關係曲線,水平方向在週期0.3秒之加速度反應譜數值即為0.3秒週期水平譜加速度。由於建築結構之自然週期一般來說與其結構高度成正比,在地震工程上常用0.3秒週期水平譜加速度代表較低矮結構在該地震力作用下之最大加速度反應,數值越高代表對較低矮結構之影響越大。本系統對於0.3秒週期水平譜加速度之定義為水平合成波形在不同方向的0.3秒週期最大譜加速度之中值(RotD50)。

1.0秒週期水平譜加速度
(Spectral Acceleration at 1.0 second; Sa1.0):

加速度反應譜是單自由度結構在地震力作用下不同結構週期之最大加速度反應的關係曲線,水平方向在週期1.0秒之加速度反應譜數值即為1.0秒週期水平譜加速度。由於建築結構之自然週期一般來說與其結構高度成正比,在地震工程上常用1.0秒週期水平譜加速度代表較高樓層結構在該地震力作用下之最大加速度反應,數值越高代表對較高樓層結構之影響越大。本系統對於1.0秒週期水平譜加速度之定義為水平合成波形在不同方向的1.0秒週期最大譜加速度之中值(RotD50)。

Disclaimer 系統聲明
切換至不同地震事件
震央位置
請點此詳閱系統聲明
地震動類型名詞說明
切換圖層
擷取圖片
測量距離
經緯定位
地址定位
我的位置
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