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球場上的管理課|經理人
feature picture

棒球場上的管理課

2006-12-26 MT 《經理人月刊》編輯部

和其他運動,乃至種種非商業活動相比,棒球,能否提供我們更多關於管理上的啟示呢?光看退休職棒球員做起生意來的勝率,或是經營人生事業第二春的起伏,我們似乎不能太過樂觀。

但是若較之「跟三星學行銷」「與威爾許學領導」、或是「你也可以很微軟」這樣的正統商業論述,棒球所能告訴你的絕對只會多不會少。

我身邊的友人,即使上了一、二十年的班,當了管理數百人的主管,也未必能對企業的成敗之鑑,管理之幽微奧妙有什麼獨到的洞見。可怪的是,同樣這批人,只要看個兩年球賽轉播,甚至從未踏上真正的球場一步,卻是人人滿口棒球經, 臧否球賽之種種如數家珍。

現實世界中的企業,其一舉一動,其興衰成敗,無一不是受到或內在或外在,或策略或運氣,或主動或無奈的因素間千絲萬縷般地相互影響,經理人說不清楚,管理書也常常說不明白。而球賽,是一種獨特的人性與組織實驗場,它既不像真正的實驗室那樣脫離現實,卻也不像真實社會那樣糾葛迷濛,在球場上,3個小時你就可以看穿因果,一個球季你就能夠論斷成敗,一個錯誤的戰術導致丟掉3分,一個金牌教練能讓原本三流的投手脫胎換骨,我們並不需要先讀3本競爭策略5本組織再造的管理書籍也能懂得,也能體會。

說故事的力量

說故事可以展現願景的力量,棒球最知道。一般企業的員工,絕少在事業起步之初就會說,我要成為電子業的郭台銘、塑膠業的王永慶。但是守備見長的游擊手,一定會期待有一天能成為「魔術師」史密斯(Ozzie Smith)第二;30歲之前就能打出300支以上全壘打的巨砲,心中不免會盤算,自己在退休之前有無機會打破漢克阿倫(美國公認的全壘打王)的755支全壘打紀錄;不去玩線上遊戲、看漫畫書,而是在台灣鄉下小學操場揮汗練投的少棒選手,想的是長大以後也能像王建民一樣,登上大聯盟的舞台。

和其他的商業活動一樣,金錢與物質上的報酬,當然也是驅策棒球選手積極求取好表現的重要誘因。但是這是不夠的。物質的報酬可以誘使工作者準時上下班、服從組織的規則、盡力完成組織既定的目標,但是它要使工作者發揮超越管理者的想像,乃至超越自己的想像的潛能,卻是遠遠不及說故事所能成就的願景的力量。

各國的職棒都有棒球名人堂。但是棒球名人堂不是像忠烈祠那樣擺放牌位的所在,是棒球說不完的故事、述不盡的傳奇所刻印的繽紛史書。

如果你相信有知識經濟這回事,如果你相信知識工作者最重要的工作誘因源自自我超越、自我實現的渴望,不妨看看體力工作者的潛能是如何被激發的。

**基業如何長青?
**

活在當代的資本主義體制之下,已經少有人質疑市場經濟是較佳的企業存活外在環境。弔詭的是,幾乎每家企業都說要「永續經營」,偏偏在我們的社會當中,活得最久的,反而是那些不是依照市場邏輯運作的非營利組織──最古老的大學(牛津、劍橋)有七、八百年歷史,教會組織則是上千年,企業組織能夠成為百年老店就已經相當難得。

職業運動是一種相當特別的組織型態,介於商業組織和非營利機構之間。美國兩大職棒聯盟之一的國家聯盟的前身(國家協會))成立於1871年,是美國發展最早的職業運動,至今已有137年的歷史(可樂發明於1886年,可口可樂公司成立於1888年,當時看球沒有可樂可以喝)。

職棒聯盟中的球隊和一般同一產業中的廠商最大的差別在於,球隊與球隊間的合作關係,遠大於一般廠商與廠商間的關係。

舉例來說,王建民所屬的洋基隊因為全隊薪資總額超出聯盟的上限規定,光是去年就被課徵了3300萬美元的豪華稅(光是豪華稅的金額就比小球隊的薪資總額還高),用以補貼小城市市場較為有限的球隊。此外,戰績不佳的球隊通常也會擁有隔年選秀會的優先選秀權。

為何百年歷史的職業運動會演化出這樣違反市場機制的規則呢?因為所有的球隊經營者都知道,如果球隊間的實力長期過於懸殊,將會降低比賽的可看性,不利於球隊的票房營收,個別球隊犧牲短期的利益,長期來看反而所有的球隊與聯盟都能受益。

哪一種策略與管理風格管用?

1997年和2003年,歷史不長、主場所在地市場也有限的佛羅里達馬林魚隊(Florida Marlins)贏得兩次世界大賽冠軍,讓很多人相信出奇兵、「小蝦米扳倒大鯨魚」是確乎可能的,但在另一方面,這樣的奇蹟卻依舊無法否證資源豐富、銀彈充足(對有些人來說,則是財大氣粗了)的球隊確實「勝率」較高(洋基一共贏得26次的世界大賽冠軍,沒有其他任何一支球隊贏過10次以上)。

奧克蘭運動家隊(Oakland Athletics)的比恩(Billy Beane)運用類似於巴菲特的「價值投資法」來做決策—運用統計數字找出價值被低估的球員,一度的確發揮價值/價格比最高的奇效,但是風光了幾年之後,效益也開始遞減黯淡了,反而是老派帶兵風格—帶人帶心的王貞治,表現不佳的球員還持續讓他上場(數字會告訴你不該這麼做),贏得了世界棒球經典賽的冠軍。
這其間原因倒也不難理解,在美國職棒大聯盟,棒球統計數字垂手可得,就連一般的球迷要取得這些數據也不是件難事,光靠這樣的統計棒球要建立長期的競爭優勢,自然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最後反而是耶魯畢業生艾普斯坦(Theo Epstein)帶領的波士頓紅襪隊(Boston RedSox)靠著「統計棒球+財大氣粗」,贏得了2004年的世界大賽冠軍。

關於管理,棒球能告訴我們的,並非哪種策略、領導模式、溝通風格、或是拔擢取才方式足堪我們直接複製移植,而是時間悠悠,世事雜漫,關於人,關於組織,到了球場上,突然就清楚了起來。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